查看原文
其他

律师写的好内容没人看,是因为选择的角度出了问题

2017-07-01 大鱼 大鱼私享会

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为你的目标客户提供价值,而不是给自己打一个广告。



随着认识的律师越来越多,我发现很多法律人都开始自己做公众号,在各种渠道写文章,用微信在线上讲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背后的逻辑都是类似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内容,吸引潜在的目标受众,然后用自己的专业分析,建立在目标受众中的品牌形象,从而带来潜在的合作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不论你是律所、团队的运营负责人,还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律师,我想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 做微信号,一开始不停卖脸拉人,好不容易积累了上千关注,但是文章一发,却只有100阅读;

► 写完一篇专业文章,发到某些公开渠道上,满心以为会众人点赞,几天过去,发现毫无动静;

► 准备好一个在线讲座,做成海报,朋友圈、微信群天天甩,最后当天来上课的,只有几十个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通常律师们都会这么想——


► 一定是我写的内容还不够专业

► 一定是我的海报、文章排版不好看

► 一定是我用的渠道有问题,流量不够

► 一定是我甩群还不够多


沿着这个思路,大家的解决方法就会是——


► 继续把内容往深了研究,往专业了写

► 学习如何制作海报、PPT,做好排版

► 用更大的力度甩群、发朋友圈


甚至,我看到会有律师走极端——因为他看到有些文章,用惊悚的语言,泼辣的观点,震撼的标题,就能夺人眼球,于是自己也去学,开始使用类似「震惊」「必看」「千万别错过」这样的关键词,内容也都是各种情绪与噱头……


但是,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如果我们沉下心来思考上面的一切,你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陷入「为了做而做」的困局,因为你的目标是「关注数」「阅读数」「听课人数」……


你关注的是「为什么我的行为没有效」,但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


「为什么你要做这些事」?



很少有人会在写内容之前,先思考目的与策略,然后再围绕策略做特定行为。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在简单模仿其他人的手段,然后「期待」达成一些「自己也没想清楚」的目的。


随便观察一些律师、律所们做的公号,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容基本都是这样——


► 某某领导来到我所参观

► 我们团队圆满完成XX项目

► 关于XX法律问题的几点看法


我其实很理解他们写这些内容的原因——


► 领导来是个多好的宣传自己的机会,主任要求了,一定要推

► 好不容易做完一个项目,我得让更多同类客户看到才行

► 这个问题是我专业领域,研究那么久,肯定得发给别人看呀


他们期待的是,当观众收到上面那些文章的推送之后,就会忍不住点进来,看完之后,夸奖你的团队真牛,你的观点真棒……然后他们「理想中」的目的就达到了。


那现在,我希望你切换一下视角——当你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内容,你会怎么想?


你的反应大概会是——「哦」


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慢慢意识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写的很多文章,都是从「自身需求」出发,而不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


这样的做法放在10年前,大概还管用,而现在这个时代,单纯的「信息传递」已经毫无意义——如果只是把内容「写出来」,别人就会主动过来获取,并且接受你所说的一切,那做营销岂不是太容易了。


所以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切换自己的视角——


切换成用户的视角,通过给自己的用户提供特定的价值,激发他产生某种特定的想法,然后这个想法经过你的引导,最终帮助你达到特定的目的。


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继续聊「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以及「具体该怎么做」。



我接触的大部分法律人,基本都会把自己写的文章,对外讲的课,建立的社群等等行为,当作「给自己的专业能力打广告」的手段。


这背后的逻辑是——我前面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吸引你过来,然后让你有一天买我的服务,找我做案子。


就像下面这张图——

这里面的假设是——我的「专业服务能力(或者说办案能力)」,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唯一方式」。


而实际上,现在客户对你提供的价值的「感受」是全方面的。只不过,在过去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与你面对面的沟通,才有机会感觉到你的专业——而现在,你也知道,他有更多方式能感受到了。


所以你需要切换的第二个视角,就是抛弃过去那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打广告」的心态,而是要把自己面向客户的所有行为,都定义成「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一种方式——写文章,也是你服务客户的一部分。

你写的文章,对外讲的课,建立的社群……甚至往深了讲,你发的朋友圈,你给客户提供的数据报告,你为他做的资源对接……都是你为客户提供的价值。


只有按照「客户需求」来定义你所做的一切,把它们都当作你价值的一部分,共同服务客户的特定需求,客户才有机会更全面地认识到你的专业能力,并最终慢慢建立信任。


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提供的一系列价值就像一个漏斗一样,是多维度地满足了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客户「需求」。从免费到收费,从普遍到定制,一层层帮你筛选出不同类型的客户。


► 你面向客户业务写的分析文章,让客户有所收获,他对你建立了第一层认知(假设是2000人)

► 然后通过做一个简单付费的线上讲课,把客户可能面临的问题讲得更清楚,他获得收获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你的认知(这里可能是300人)

► 再通过社群的线下活动,对更加具体的问题做了分析讲解,潜在客户不光对你的专业能力有了认知,还因为和你当面接触,建立了比较好的信任(可能是100人)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价值输出,让这群客户对你的专业能力非常信任,等到某天他的需求产生了,你就会是他重要的选择对象。



而这个时代的机会在于,像写文章这种事,是边际成本几乎为0的——只要你能够围绕客户需求,提供足够有价值的内容,就有机会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产生源源不断的潜在客户。


在这个转化漏斗的基础上,才是你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强化自己的行为效果,让自己的「转化率」变得更高。


而这件事,是有一些有效方法的。



第一步,定义你的对象以及需求


不是「我能做什么」,所以「我的目标对象就需要什么」。你需要反过来,先选择你的目标人群,然后根据他的需求提供价值,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举个例子——


► 如果你的对象是律师,你希望通过给律师提供专业内容,让律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认可,那么你提供的价值就是「专业的法律问题分析及行业理解」(就像天同诉讼圈做的那样

► 如果你的对象是客户,你希望通过给客户提供业务问题的相关分析,激发他对于法律服务的潜在需求,那么你提供的价值就是「对客户业务的深入洞察」(就像我一直说的如是娱乐法的刘莐

► 如果你的对象是律师,你希望通过提供方法论和思维框架,帮助律师更好地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客户能够理解的价值,那么你提供的就是「品牌建立及营销的方法论」(就像我现在在做的一样


总之,你需要先回答清楚——你的受众是谁,他需要的是什么,而我提供何种能力来满足他的需求。


第二步,构建不同纬度的呈现方式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你需要借助各种平台、资源,为你提供的价值构建不同纬度的呈现方式。从普遍到定制,从免费到收费,像一个漏斗一样,满足潜在对象不同纬度的需求。


► 如果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比较有信心,那么「内容」就是你输出价值的重要方式,如何通过内容尽可能地增大潜在对象人群,是你的核心任务。

► 如果你的特长在与人沟通和演讲,那么线下活动就应该成为你的重点方式(何况演讲内容也可以集合成文章二次传播),而你应该关注的就是如何用各种手段刺激潜在对象来到线下——因为你只要和他见上面,就有机会强化对你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对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渠道——


► 如果你的对象是法律人,那么无讼阅读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但是写给客户的内容,在无讼阅读上的效果可能就不会那么好。

► 如果你的对象是新兴行业,那么这群新兴行业的人爱扎堆的线上社群、媒体,线下活动场所……就是你重要的渠道,你提供的内容和方式,也要因此改变。


总之,就是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在特定对象所在的渠道上呈现你的价值。


第三步,在具体行为中提高转化率


不论何种呈现方式,你都需要重点考虑「转化率」——想办法提高自己每一个行动的转化效率。


好在法律服务的价值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本质上都是「内容」——不论是文章、讲课、咨询还是具体作业,实际上都是把法律人脑中的经验、逻辑与知识,用服务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既然都是内容,那么就有一些固定的策略可以遵循。


我以写作为例,结合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如果你悉心观察,就会发现吸引人的内容,它的观众在看的时候,基本都遵循下面这个路径——


► 看标题,哎这个观点我认同,点进去看看

► 看完第一段,有共鸣,嗯嗯没错,继续看

► 看完中间的分析,产生疑惑,想得到答案,继续看

► 看完结果,恍然大悟,有所收获(然后或收藏,或转发)


所以我自己的写作经验是——


► 在标题中就要呈现「观点」(观点一定是面向目标对象的心理)

► 内容部分,先描述「场景」——用白描的方式,说清楚对象可能面临的具体情况(产生共鸣)

► 如果有必要,可以进一步描述场景中的「冲突」,强化对象的认同感

► 之后进行分析,解释特定场景中存在的问题和背后原因

► 最后给出结论


核心模块,就是下面四点——


「场景」-「冲突」-「分析」-「结论」


其实面向客户的文章也可以这么写——


► 先描述客户在业务上的特定场景

► 突出在这个场景中,客户的预期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 分析这个场景下的各类法律关系

► 给出法律层面的解决方案(建议)


线上分享,线下讲课,也都可以借鉴这个方式。用这个结构,再结合用户的特定需求,就能够帮助你完成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内容。


结语


有些法律人写的好内容阅读量不高,表面上看是内容问题,背后反映的,其实是视角问题。很多时候,切换一下视角,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今天的内容,才主要和大家分享「视角切换」的话题——视角不切换,你看到的所有套路都是无效的。


我们有时候说一个人写的内容是「自嗨」,其实是说,他始终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围绕潜在受众的需求在写内容。而如果不能满足潜在受众的需求,那么你所期待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切换视角,把自己做的一切内容都当作为客户提供价值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引流的手段,会帮你把自己面临的问题,想得更清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