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流放诗词及赏析
在176年前的今天,1841年6月28日(农历五月初十),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新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林则徐流放诗词赏析】
乙未在吴,张同庄明府珍臬出《萝月听诗图》,冗中仅题额应之。辛丑重晤武林,则徐亦有荷戈之役矣,率成志感:
谪宦东归已十秋,玉关怀旧感西州。
从戎大漠追狐尾,惜别将写揖马头。
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
谁知卷里濡毫客,垂老凭君问戍楼。
此首七律诗题目较为冗长,计50余字,实际上题目就是这首诗的背景材料。诗题交待了成诗的时间、起点、人物、事由,以及诗人写此诗时的处境和心境。
“乙未”指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诗人当时在“吴”,即指林公在江苏巡抚任上的苏州治所。好友张珍臬,字同庄。“明府”唐以后则多专用以称县令,这里是对张同庄的尊称。张珍臬绘有《萝月听诗图》,一说为《梦月听诗图》,为此向林则徐索题。当时因为林则徐政事繁忙,“冗中仅题额应之”,只写了个题目。“辛丑”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时隔六年之后,他们重逢于武林。“武林”即浙江杭州,因其地有灵隐、天竺诸山古称武林山,后代指杭州。这时,林则徐在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皇上迁怒于林则徐,以莫须有的“办理殊未妥协”和“废弛营务”的罪名,与邓迁桢“均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即由各该处起解”,革职流放新疆伊犁。“荷戈”是指背杠着兵器从军的人,是对充军贬谪的一种委婉说法。这里林则徐林以“荷戈”自称之谓也。“率成志感”,率然随意地写下了这首诗篇,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情怀,把自己的情感熔化在这首诗中。因此,此诗题等于自序,简略而翔实地介绍了成诗的缘由,一举两得。读懂了此诗题,对于加深理解诗意,成效大矣。
“谪宦东归已十秋,玉关怀旧感西州”。念你张明府从流放新疆归来已有十个年头了,至今回想起西出玉关谪戍生活仍然感慨良多。“从戍大漠追狐尾,惜别将军揖马头”。在贬谪塞外大漠戈壁的荒凉之地,狐兔出没无常;而在获释东归与众将军告别之时,他们在马前拱手作揖,既是祝福也是恋恋不舍啊!“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指《萝月听诗图》的意境,也是指张同庄在夜晚做恶梦猛然惊醒见天上的月亮下垂,心情之沉重,愁绪之满怀如同塞外阴云低垂压抑。“谁知卷里濡毫客,垂老凭君问戍楼”。“濡豪客”指用毛笔浸墨写字的人,这里是诗人自谓。“戍楼”指塞外边地戍所的营垒,这里指新疆伊犁。我哪里知道一个在画卷里泼墨的人,现在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还向你询问流放边疆的情况。
未赴戍地,先问戍地生活,是投石问路,更是对贬谪生活的忧虑。他们同病相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诗既是对友人张同庄的慰籍,也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但林则徐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政治家又是诗人。虽然内心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悲愤,但诗人仍然是语气缓和,假题图说事,“率成志感”。“。。。。。。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谁知卷里濡墨客,垂老凭君问戍楼!”情真意切,艺术构思巧妙,谈笑间,自我情感融入诗意之中,浑然一体,顺理成章,含蓄而绵长。
同庄赠诗六章,次余题萝月图韵。复叠前韵答之,并谢武林诸君赠行诗册(二首)
其一、
唱彻阳关万里秋,借书还为说三州。
几人绝域逢青眼,前度归程羡黑头。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七律二首,是张珍臬接到林则徐为其《萝月听诗图》题诗之后,即步其韵写了六首诗回谢林则徐。林则徐读了张同庄的赠诗后,又按《萝月听诗图》的诗韵作此诗二首为答谢。并且用此二首诗,答谢杭州的故友、旧属们以诗相赠的情意,同时抒发了他对国家东南战事的忧虑和关怀。这两首诗的题目亦如自序,说明了此诗写作的用意、用韵、用心。
典故:阳关,此阳关指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西汉置的古关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唐。王维《渭城曲》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另有“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均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情绪。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
三州:指《三州辑要》,是当朝已故尚书和瑛,字泰庵,原名和宁。在嘉庆年间任乌鲁木齐都统时编写的一部地方志,相当于唐代的庭州、西州、伊州,即为现在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地区。
青眼:《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对待不同的人能为青白眼,表示对人的轻视与憎恶。青眼表示对人的尊重和喜爱。同庄诗中有“不图绝域逢青眼,得放羁臣出一头”之句。
玉门,即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这里应指西域大漠戈壁之荒凉。
蜃气:即海市蜃楼,指奇异幻景。这里指沿海战事的风云变幻莫测。
“唱彻阳关万里秋,借书还为说三州”。诗人以乐观豪唱起调,要吟咏出关,借万里秋风,响彻云天。我借读和瑛在乌鲁木齐任都统时写的《三州辑略》出关,了解边疆的风土人情,准备为新疆效力。“几人绝域逢青眼,前度归程羡黑头”。回忆往事,凡事被谪戍西域塞外绝地的羁臣,有几人还能受到别人的的尊重,唯有你张同庄遣戍归来还年轻有为,还被人这般尊重(张获释入关时,年仅四十五岁)。嗣后又被朝廷重用。“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古人云:“春风不度玉门关。”极言关外荒凉廖落。但林公不害怕“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害怕赴戌新疆伊犁之遥远,不害怕路途艰难,不害怕长途跋涉之苦;只是倾尽珠江之水也也难以洗去他对国家战事的忧愁。因为一旦去了边远之地,远离沿海战区,就难以为抗英救国效力了。个人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可忧国忧民之愁苦是难以消除的。“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当我面临歧路要赴戌边疆时,我的心却一直在南方,关心着风云变幻的沿海战局。只见时局的变幻莫测,由投降派与敌人内外勾结,连成妥协卖国的“海市蜃楼”。表面上看安静下来了,但英国侵略者正在兴风作浪,侵吞神洲沃土。而一些投降派乞求和平,幻想连云,只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景而已。
此诗充满着豪迈气息,又凸现了林则徐对时局的高瞻远瞩,以及那种为国担忧的愁绪浓重难排。“不信玉门成畏道”何等气慨!“欲倾珠海洗边愁”,何等忧愁!充分体现了林则徐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句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读之热血沸腾。
其二
惜别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话杭州。
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
相送莫贻临贺累,有心都寄夜郎愁。
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
典故:黄耳,有黄耳犬传书的故事。《晋书。陆机传》:“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赉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后因以“黄耳”为寄递家书的典故。元代诗人张翥《余伯畴归浙东简郡守王居敬》诗云:“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
乌难换白头:即乌头白,乌鸦的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史记。刺秦列传赞》司马贞索隐:战国末,燕太子丹为质于秦,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夜郎愁:指李白因李璘兵败被杀,而受牵连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中,后被流入夜郎。夜郎,在今贵州桐梓县境内。诗中借指伊犁。
西笑:桓谭《新论。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长安是西汉京城,人们出门向西笑,以此来分享京城的快乐,是对朝廷的祝福。
“惜别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话杭州”。秋心为愁也。离别大家时各个人心中都怀着一片忧愁,实感凄凉。酒痕实泪痕也,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分别之后,互相之间要加强联系,多通书信,莫让人等待书信而头发变白,不要音信隔绝,以便相互了解情况。“相送莫贻临贺累,有心都寄夜郎愁”。对于大家的热情送别我深表感谢,但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给你们留下祸端,连累大家,因为我是“罪臣”。如果诸位有相亲相爱之意,就互相记在心上吧,像思念李白一样。“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大家追忆谈论往事的时候,要心在朝廷,祝皇上快乐无恙。可是,自古以来,又有多少被贬谪流放的官员在边疆戌楼中出出进进,真是难以计算啊!我又算什么呢?
诗中运用典故,娴熟自如,恰到好处,没有生硬诘屈之感。“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古人传书寄信多以“寄雁传书”的典故说事,但林公在这里顺手拈出“黄耳”传书的故事,有些出人意外,旦含义深刻。李白流放夜郎的典故多有引用,但这里诗人用“夜郎愁”,典雅有致,表明诗人被流放也是冤枉的,终究会被释罪东归,东山在起。“西笑”、“节楼”反映了诗人“体国忠君”的精神,在这种时候还是心在朝中忧乐,对于个人的遭遇是一点也不计较。
上下两首连贯起来读,“唱彻阳关万里秋”,“不信玉门成畏道”,“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诗人的豪迈之情,来自爱国精神,来自忘我精神。为国为民,为民族的安危,他西出阳关,无怨无悔,胸怀坦荡。当然诗中也有诗人的另一方面,“青眼”“边愁”“酒痕”“贺累”,这里有担心、愁绪、眷恋、伤怀、天隔一方,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这般情景,诗人自有领略。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特定的遭遇,多么耐人寻味啊。诗人艺术效果就是在这两相对照的情景下展现出来了。
韵潘功甫舍人见赠三首
其一
昨岁秋风滞穗城,投荒己合辨西行。
经年却借江淮路,过客尤惭父老情。
万里鸥波看浩荡,一天雁字任纵横。
真人示我真灵偈,为洗前尘水月明。
潘功甫,即潘曾沂,字功甫,江苏吴县人。舍人,官名,清代于内阁设中书舍人,缮写文书,兼掌撰拟、记载、翻译等事务。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在扬州奉命前往开封祥苻黄河决口处水利工地效力,途中寄给潘功甫这三首和诗,声明他志在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表达了诗人光明磊落的胸怀。
“昨岁秋风滞穗城”,起势有力,交待了被革职流放的时间、地点,“昨岁”是说去年,“穗城”指广州。我在去年秋天在广州被革职查问。“投荒已合辨西行”,“投荒”被流放伊犁,现在已经决定正准备西行赴戍之地。“经年却借江淮路,过客尤惭父老情”。经过一年的时间,我沿着长江、淮河的水路而行,我深感对不起父老乡亲的沿途接待的一片热情,大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惭愧。“万里鸥波看浩荡,一天雁字任纵横。”一路上看到欧鸟在浩荡的水面上翱翔,自由自在,好令人羡慕;大雁在高空中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列队向前方飞去,真是天高任鸟飞啊!可是联系个人的处境,却是一位“羁臣”,难得像欧鸟自由飞翔,难得像雁群一样群体飞向前方,那心情是多么压抑,一片报国之心难以施展。“真人示我真灵偈,为洗前尘水月明”。“真人”是道家语,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为真人。诗中作者是指潘功甫。偈(ji)佛经中的唱词。“前尘”,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这里是指作者过去所经历过的事。我想得到真人的灵验唱词,洗去人世的尘俗,像水中的明月一样洁净无尘。此两句诗,似有悔过自新之意,也指以上的革职流放简直是一场虚幻的景象。这里诗人的真实用意应该是对自己处境的嘲讽。林则徐抗英禁烟有何过错,皇上对他的处置有何依据,让我不干事修养成仙去吗?诗人心如水中月一样洁净,一样明亮。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诗云:“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说明林则徐一如既往,他的爱国忧民之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其二
往日虻蚊强负山,偶从合浦见珠还。
谬期手挽波澜住,不管身缠坎览间。
四海无垠谁共障,九重有命为扃关。
椟中龟玉知臣罪,敢道升沉付等闲。
诗人回首往事,认为自己担当重任做封疆大吏,如同虻蚊勉强负山,自谦之语也。但在广东禁烟抗英还是做了些贡献,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如同在大海中捞到了珍贵的合浦珠,值得骄傲。“谬期手挽波澜住,不管身缠坎览间”。“谬期”指禁烟抗英的时期,我力挽狂澜,严厉的打击了英国侵略者,不管自己遇到期了多么大的困难,都是尽心尽力了,就是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毫不反悔。“四海无垠难共障,九重有命为扃关”。皇帝命令我们这些大臣要看好国门,可祖国的万里海疆又有谁可以坚守形成牢不可破的屏障呢?忧心国防大业,心在保卫国土的安全,不受外来侵略。“椟中龟玉知罪臣,敢道升沉付等闲”。诗人想起中英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如同龟玉在匣子中被子毁坏了,这是卫疆大臣之罪。因而受到皇上的处置,个人的官职沉浮升降那就等闲视之,不算什么大事了。这种负罪之感,实际上是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不计个人得失,惟国家民族利益为尚,这是林则徐的情操。
全诗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功过是非,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诗人“公忠体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对于个人的遭遇并不放在心上,多么令人赞叹不已啊!我们读林则徐的流放诗词,时时被他的民族气节各爱国精神所鼓舞。每一首诗都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其三
雪窖冰天亦壮游,舟山海市且消愁。
千秋不坏谈何易,八字真言谛可求。
尽写黄庭授丹诀,应教赤肚礼蓬头。
小浮山下劳延伫,欲发征桡又少留。
“雪窖冰天亦壮游”,诗人写到这里心中异峰突起,雄心壮志跃然纸上,傲视一切艰难困苦。新疆虽然“胡天八月即飞雪”,虽然“瀚海阑干百丈冰”,冰封万里,如同“雪窖冰天”,可那正是我壮游的地方,何等气慨!而舟山群岛的海市蜃楼的美景,也令人消解愁闷。两相对照,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溢于言表,何等胸襟?“千秋不坏谈何易,八字真言谛可求”。此二句均缘于潘功甫的赠诗,来诗有“要作千秋不坏身”之句,又有“退思、养素、藏密、归真”八字承教。因此,诗人反诘而议,认为“八字真言”这是可以记取谛听的,可以求得其中的真理。“尽写黄庭授丹诀,应教赤肚礼蓬头”。“黄庭”、“丹诀”皆为道家语,指《黄庭经》和道家炼丹成仙的秘诀。“赤肚”指和尚,“蓬头”比喻行踪飘泊不定,是作者自指。你来诗教我流放天涯要注重修身养性,不要再胆大妄为,招来祸端,我都记住了。最后两句,“小浮山“,潘功甫自号小浮山人。是说路过你处,我曾伫立引颈望了好长时间,但在去往伊犁赴戍的路上,因为襄办河功之事在途中小留了一段时间。此诗虽为听从友人劝慰,自我励志,但感情充沛,忧国忧民之心察矣。
此三首连贯一体,表达了诗人壮怀激烈的豪情。虽然遭受贬谪流放,但志在挽救国家危难的雄心不减当年,没有丝毫的气馁。这种古风式的七律,韵脚整齐,对丈工整,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格律的娴熟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甫舍人闻余改役东河,以诗志喜。因叠寄谢武林诸诸君韵答之(二首)
其一
一舸浮江木叶秋,传闻飞鹊过扬州。
自羞东障难为役,漫笑西行不到头。
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犹想及关愁。
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咏楼。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841年8月2日),黄河在开封西北的祥符决口,淹及河南、安徽两省的许多州县。七月三日(8月19日),林则徐行至扬州,奉旨折往祥符襄办河工。好友张仲甫,即张应昌,字仲甫。闻讯寄诗给林则徐表示祝贺。林则徐又以前韵作诗答谢,感谢杭州诸位友人的关怀,作诗两首。
“一舸浮江木叶秋,传闻飞鹊过扬州”。诗人开篇以“舸”打头,意为当年李白流放夜郎,半道赦回,曾书怀诗云:“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又云:“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诗人用“一舸”对李白“万舸”,又用“飞鹊”报喜,暗示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与我到扬州得旨改命东河工地,何其相似乃尔,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羞东障难为役,漫笑西行不到头”。“自羞东障”应指东南没海的海防事宜,“难为役”则是难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你们认为我可以停止西行不到伊犁去了,我只是笑笑而已。这里诗人的头脑是冷静的,并没有因为改命东河襄办河工而大喜过望。“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犹想及关愁”。虽然你们寄诗祝贺我中途改役之喜,但我心里仍然像当年杜甫在少陵一样,心里关注的还是国家安危。“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咏楼”。典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沈约任南齐太守时所建,名元畅楼,在浙江金华城南,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人称八咏诗。至宋朝,冯沆为郡守,改名为“八咏楼”,喻诗词的优美。这两句是说,我首先接到你张仲甫来信为我志喜的诗,高吟欢唱可与沈约的八咏诗相媲美,叫我怎么感谢你呢?
此诗是林则徐对旧友张仲甫为他改役东河,以诗志喜的回谢诗。诗中虽然表现了诗人在接到改役东河圣旨时兴奋心情,并与唐代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相提并论,但林公并没有盲目乐观,他所关心是国家和民族的危难。
诗中用典故有巧合之事,以太白作比,恰如其分,增加了诗人感染力。“漫笑”与“关愁”,体现了诗人的心迹。把这些感情交织在诗篇之中,是情所必至,顺理成章艺术效果益佳。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首七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是诗的独道之处。
其二
尺书来讯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
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
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
江海澄清定何日,忧时频倚仲宣楼。
这首诗是诗人关心黄河决口,对人民遭受水灾之苦的真情流露。
你来信讯问开封祥符决堤之事,可叹河水滔滔一泻千里,淹没了河南、安徽六府二十三州县的大片土地。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塞道,洪水围困到城头。可是,如今国家战事紧迫,连军费都难以支付,谁又能拿出多少钱来堵塞决口和救济灾民呢?何时才能江海澄清,消除水患。到那时我就会像汉末文学家王灿靠在仲宣楼上写点忧时伤国的文章。
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对洪水的忧虑,对时局的安定,都寄予诗中。希望能有一天“江海澄清”。国家安定,人民过上太平日子,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
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
其一
幸瞻钜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
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
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壬寅二月,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八日。“祥符河复”是说祥符河工告竣。林则徐仍然由河边工地遣戍伊犁流放。此时,负责治理黄河决口的蒲城相国王鼎,想留林则徐治河,以功免除流放。但结果是徒劳,仍然要将林则徐发配伊犁,为此老泪纵横,涕泣相送。林则徐惭愧无以安慰其依依难舍难离之情,故呈诗二首感谢王鼎的知遇之恩。人生有此知己朋友,也是三生有幸啊!
“幸瞻钜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诗人开篇赞颂王鼎的巨手力挽狂澜,堵住了黄河决口。“银河”指黄河。他告慰王鼎不要为我这个被流放的羁臣而悲伤,为我这个发配远方的人惆怅。“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神话故事中的小鸟精卫衔石填海原本就是一个失误,因为他的力量太小,这里是指自己禁烟抗英行动。小小的蚊虻要背负起大山力不可及,谈何容易?我自己更是惭愧才能低微难当重任,力量太小了,至使如此。“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斧柯”指斧子的把柄。《诗经。幽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这里作者曾治理黄河,借斧柯自喻。我虽然被流放西去,可在做梦都不忘朝廷和皇上的恩典,真乃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片磁石之心,永在国家民族。可是,又有谁人能记起和询问我的处境呢?恐怕只有你蒲城相国王鼎了。人生难得一知己,王鼎是也。“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被流放边陲,也不一定就是祸。我请相国想开一些,不要过于悲伤,涕泪滂沱。诗人在安慰别人,同时也是宽慰自己。林则徐虽遭流放,但心胸坦荡。国家民族积贫积弱,个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微不足道,哪有不挨打受欺的。诗人责备自己,维护朝廷,可见其为人忠贞不渝。慰别老友,泪水纵横,一片真情。全诗苍凉悲愤,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豁达胸怀。
诗人之“怅”之“误”之“愧”之“梦”之“问”之“论”之“涕”,一片惆怅,泪眼相对,此中情味,浸入骨髓了。这种心在国家民族的相离相别,是何等沉重!复杂的感情铸就了诗的神韵,劝慰、自责、忠君、炎凉、得失、涕泪,交织成一种大海般的胸怀。诗人是政治家、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惟于此才在老友面前敞开胸襟,纵横议论,不胜感慨。我国诗词博大精深,短短56字,容纳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感情,是我国诗词一大艺术特点。此诗格调沉郁而高旷,别具一格,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为人风格。
其二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公身幸得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蒲城相国王鼎,字省涯号定九,陕西蒲城人。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由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历工、吏、户、刑四部侍郎,顺天府尹,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八年(1838年)以赞画平定张格尔之乱有功,绘像悬于紫光阁。王鼎以清操绝俗、刚正廉明著称于世,德高望重,故称为蒲城相国。后官至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再拜东阁大学士。王鼎力主禁烟抗英,在其督办开封祥符河务时,极力推荐被流放的林则徐襄办治河,原想让林则徐立功免于流放伊犁,但结果徒劳。
林则徐开篇称王鼎为“元老”,但因操劳国事鬓发已白,可我也感到衰老头发也白了。“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我晚年余生虎口难逃被流放遥远的边疆伊犁,还怕什么艰难险阻;现在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同心协力、同心同德、想方设法制服英国侵略者。“人事如棋浑不定”,本来吗,人事就像棋盘一样,全然不知结局如何,输赢难定。尽管如此,我对皇上的恩德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公身幸得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我期望你保重自己的千钧之体,不要过于操劳成疾。要为国家民族拿起尚方宝剑,多为人民办事。”尚方“秦汉至唐宋所设官署名,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及玩好器物,也作上方。故称皇帝御用的宝剑为尚方剑。臣子得尚方宝剑,为特别使命或特别信用,威力很大。这里指王鼎要倚重皇上,取得皇上的信用,好为国家为人民多办事,言辞恳切。
这首诗是对王鼎元老大臣的期待,也是诗人自己舍生忘死,为国为民、抵抗侵略的雄心表白。通首诗中,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用典,更无艰涩隐晦之词,简直是一幅友人相对而坐的聊天图。虽句句平白清晰,完全出于自然,但又不失于平直,给人以诚恳清丽之感受。囿于此,因其平易,没有特别深奥之处,所以较好理解,是平淡之中见功夫。
但是,一对老臣,一片忠心,都是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安危的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叫平淡之中见精神。诗的艺术不在于让大家读不懂,而在于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诗人的感慨在自然表白中流露,使读者倍感真实、亲切,富有艺术感染力。
西行过洛,叶小庚招入衙斋并赠两诗,次韵奉答(二首)
其一
连圻曾愧领班僚,讵有涓埃答九霄。
谪宦敢辞投雪窖,捷书犹冀靖天骄。
他年马角谁能料,前度鸡竿已暂邀。
犹喜宣房差不负,汴城昏垫幸全消。
林则徐赴戍西行路过洛阳,当年同乡知友叶小庚任河陕汝道,挽留数日,热情接待。叶小庚名申芗,字维郁,号小庚。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林则徐八妹嫁给了小庚子预昌,林的三儿子聪彝又娶了小庚侄女为妻,朋友加姻亲,交谊深厚。为此,他们以诗唱和,林则徐写下了这两首诗答谢。
诗人开门见山,说自己曾任封疆大吏作督抚时率领一班臣僚,但是想起皇上对我的重用十分惭愧。何也?因为像我这微不足道、才疏学浅的人,哪能报答皇上的浩荡之恩呢?“谪宦敢辞投雪窖,捷书犹冀靖天骄”。我虽然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塞外伊犁,但我时时刻刻都期冀听到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捷报传来。“天骄”指英国侵略者。“他年马角谁能抖,前度鸡竿已暂邀”。“马角”指马生角,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鸡竿”古代举行大赦时的一种仪式,即竖立长杆,顶立金鸡,然后召集罪犯,击鼓,宣读赦令,这里指宽大赦免。诗人说有朝一日马生角遇到大赦,放我东还入关,这事谁能敢说没有,上次流放途中让我去襄办河工,不就是一个征兆吗?是梦想,也是现实,林则徐自信自己无罪,总有一天自己会赐还东归,重操权柄。诗人最后说,我高兴的是黄河决口堵塞工作已经完成,开封城的水灾被解除了。
其二
君是苍生托命身,亲从东洛见经纶。
欣依广厦歌乌屋,预计归程盼雁臣。
剪纸招魂诗忆杜,留宾投辖座惊陈。
赠言更切河梁感,生别天涯字字真。
此诗由赞颂叶小庚的“政绩”入手,夸赞他的政治领导才能,是老百姓寄托身家性命的可靠之人。“欣依广厦歌乌屋,预计归程盼雁臣”。诗人感叹叶小庚爱屋及乌,因为爱我这个人而对于我的流放也十分看重,人还未走,就为我计算归程,盼我早日归来,像回归的大雁一样。“剪纸招魂诗忆杜”,杜甫有“剪纸招我魂”的诗句,林则徐要友人为他“剪纸招魂”早日归来,戏言也。又像古人留客将其车辖投入井中一样款待我,表示留客的盛情和真切挽留。“赠言更切河梁感,生别天涯字字真”。“河梁”及桥梁。来自《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来用为送别之地的代称。我们从此一别,天各一方,可读看你的赠诗,句句真情,字字真切,让我难以记忘怀。
诗二首。倾诉了他乡遇故知的热情,感情波澜起伏,情感曲折变化,喜忧集于一炉。主人的热情真挚,客人的忧心忡忡;主人未送客先为客人计算归程,而客人则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只有让主人“剪纸招魂”能够早日归来。悲怆沉痛,笼罩全篇。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让人读之深沉思之,其艺术效果更为强烈。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林则徐于1842年5月中旬,由长子汝舟陪同抵达西安。由于“河上积劳,感受时瘟,顿成疟疾”,他到达西安后就卧床不起,于是就地赁房侨居。随后,妻子郑夫人和两个孩子三子聪彝、四子拱枢,也从南京迁往洛阳,又从洛阳颠簸来到西安。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修养,林则徐病情好转,就告别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在他起程西行之时,前往送行的有将军、院、司、道、府及州县30余人,送于郊外。由于长子汝舟有职,没有前往,因而由聪彝、拱枢陪同西行赴戌。“口占示家人”是说在西安留别家中亲人时,随口呤诵的两首诗,即不拟草稿。口占,为作诗术语。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诗人告示家人,我离家出门远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敞开胸怀,笑对生活,没有哀愁,你们也要乐观旷达,心里且莫难过悲伤。“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自古以来,时事纷纭,国家民族都得很很难从没有任何错误中成功的,是非成败都属正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切达官贵人也没有一个是天生的,都是从实践中磨练出来的。“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三岛”即英伦三岛,“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国。回想起抗英禁烟运动,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此之后,我决心要遍游神州大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民间有谚语云:“赵老送灯台,一去不回来。”诗人劝慰家人不要轻信那些儿童的话语,认为我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我会回来的。这里实际上是暗示那些幸灾乐祸人的冷嘲热讽。
全诗诙谐风趣,随口诵来,自然贴切。开头两句诗体现了作者的开朗胸怀,乐观豁达。“风涛回首空三岛”,林则徐不怕洋人,不怕战争,对英帝国主义轻视有加;同时非常热爱神州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胸襟。诗人“出口成诗”,告慰家人,也是告慰自己,没有丝毫的羁旅凄凉之情。即使远走天涯,也没有愁肠段绪,离别之苦。君子坦荡荡,诗人遣词造句都把握的很有分寸。
诗人虽然是口占,但绝不等同于顺口溜,而是用诗的语言,诗的艺术,表达了亲人送别的情和境,很有感染力。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认为自己能力低微,而担当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尽了;又加之现在年老体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撑不住了,应该好好休息休息了。这是一种自谦,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二句为经典之语。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产受谤”的典故: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诽谤,坦然对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还有胡正华著《西陲话旧》有“苟利国家,岂避祸福。”这两句是林则徐最为喜爱的名句,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时林则徐发觉自己的处境和子产受谤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产一样。禁烟抗英于国家,他不顾生死全力以赴,并不计较个人的荣辱祸福而看风转舵,因此招了祸又何值挂齿?“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里林则徐引用了宋代杨朴、苏轼的故事,来安慰痛伤离别的妻子。宋代杨朴善作诗,宋真宗在召见他时问:“你这次来,有没有人赠诗了”,杨朴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后大笑,见杨朴无意做官,即放他还山。其次,东坡赴诏狱,见《东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东坡幽默的对夫人说:“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送我一首诗吗?”于是,苏夫人面对丈夫这种临危镇静、意趣风生的态度,不禁泪中露笑,坦然告别。“山妻”,是古代隐士对妻子的尊称。男的为山人,女的则为山妻。这里体现了诗人幽默风趣的乐观主义,同老妻谈起杨朴和苏轼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的那首诗来为我送行,那多好啊,岂不快哉!
两首“口占示家人”诗,体现了林则徐因为坚持了民族大义而心安理得的精神,体现了他为国家民族利益不避个人祸患,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对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这样评价的:“迹其生平,无愧斯语。”(见郭则云《十朝诗乘》卷15)。林则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代伟人林则徐,临行之际,谈笑风生,烘云托月,诗情意趣,跃然纸上,响誉古今。虽为口占如行云流水,自然通达,非一般人可为也。我们拜读林则徐的诗词,处处可见其睿智和风趣。开口即为诗,典故隐藏其中,如同狗不理包子一样令人喜爱,毫无生涩作秀之感。林则徐诗的艺术感染力,每每来自他的风趣和丰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旁征博引得知识渊薮。
秋夜不寐,起而独酌
瓦盆半倾余浊醪,我正内热思冷淘。
欲眠不眠夜漏水,得过且过寒虫号。
肝肠赖而出芒角,俯仰笑人随桔槔。
空瓶醉后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
此诗近于打油,语气通俗易懂,直抒胸臆风趣潇洒。因为这首诗是作者赴戍西行后的第三日,至陕西乾州(今陕西乾县)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旅馆积水成渠,滚入床下,亟呼仆疏消之,墙屋多圯,不能成寐。”(见林则徐《壬寅日记》:七月八日至乾州)因为大雨滂沱不止,道路积水,不通舆马,所以在乾州滞留三天,才开始登程前进。这首诗就是林则徐在这里忍泪挥手告别送到乾州的长子汝舟,住在积水成潭的旅馆里写作的。所以诗人用“秋夜不寐,起而独酌”为题,记述了当时的狼狈情思。
盛酒的瓦盆倾斜着,里面还剩下一点浊酒,我喝得心里正发热烧得很,多么想吃一碗凉粉、凉皮之类的冷食、“夜漏”是我国古代用滴水计时的方法,夜漏是指夜间的时刻。这里有双关语意,暗示房屋夜里滴答滴答漏水,像“夜漏”一般。我想睡又睡不着,秋雨连绵的夜晚是那么长,得过且过,我像寒号虫一样卷曲着熬到天亮。“芒角”,指笔锋。梁武帝在《答陶弘景书》中,云:“夫运笔邪(斜)则无芒角。”也指露锋芒、生光芒。苏东坡亦有“空肠得酒芒角出”的诗句。心里想趁着酒精的作用写点有锋芒的文章,大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意;但是,写什么呢?“俯仰笑人随桔槔”,笑看人生多变,宦海浮沉,就像那提水的桔槔一样上下起伏不定。苏轼有“俯仰随人如桔槔”的诗句(见《送李公恕赴阙》)。“空瓶醉后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此二句风趣幽默。酒喝醉了,用空瓶作枕头,酣卧床上,多有意思。明日还像今天一样饮酒,醉卧秋雨连绵之中,别有一番情趣。人成了糟床酒囊,天天饮酒,一醉方休。独饮独酌,唱醉了就用空酒瓶作枕而卧,多么潇洒,快哉!
林则徐似乎有些颠狂了,究其实,非也。他只不过是独自饮酒消愁,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岂不知“籍酒浇愁愁更愁“,东南海防之愁,流放西塞之愁,离家别舍之愁,屋漏难眠之愁,行路跋涉之愁,秋雨绵绵之愁……愁、愁、愁。但是,诗人却不言愁,出门“一笑”遣之,俯仰“笑之”遣之,我与山灵相对“笑”遣之,追谈往事还西“笑”遣之,笑、笑、笑,诗人到处充满笑声,何须用酒浇之。
诗人独酌独饮,屋内一片狼籍,这可是诗人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才“笑人”,笑人生多劫。但这首诗诗意浓郁,“浊醪”、“醉居”、“糟床”的作用,令诗意中飘着酒香。美酒入诗情更浓,这恐怕是写诗的一大佐料,不信,你读李白、苏轼、李清照,到处有酒味。
舟儿送过数程,犹不忍别,诗以示之
三男二从行,家事独赖汝。
汝亦欲我从,奈为例所阻。
兹来已数程,再远亦何补?
忍泪临交衢,执手为汝语;
汝父虽衰龄,余勇或可贾。
平生一念愚,艰危辄身许。
过涉占灭顶,坎览乃自取。
斧锧犹可甘,况仅魑魅御。
朝廷宽大恩,荷戈赴边圉。
天其重要荒,吾岂惮行旅。
行矣勿欷觑,汝归保门户。
汝母久匡羸,护持慎寒暑。
知汝素性恬,无心恋圭组。
仕止随所遭,修为力须努。
语言讷鲜失,人事忍为主。
我其归首邱,汝勿忘在莒。
虽有今日离,犹期他日聚。
岂学谢几卿,枉赴新亭渚。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读来催人泪下,尤其身经别乡离井、流落他乡之人,当与亲朋好友、挚爱之人挥泪告别的人,其体会愈深,愈为伤感动情。
长子汝舟送别林则徐由西安出发,历经三日送至乾州,适逢秋雨滂沱,又因汝舟有公事在身,不能前往伴送西戍,所以只得忍泪挥别,为此写诗劝谕儿子不必为此伤怀,要精心侍侯母亲,料理好家事,等待他日团聚。当时林汝舟身为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属词臣。根据朝廷的有关规定,词臣不许请假出关,因此林则徐只得携三、四两个儿子随行赴戍。
诗开门见山,直接叙事,三个儿子两个随行,家中事全靠汝舟了。你想随我行,奈何朝廷不允许。五天来你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再远也要回去,与事何补?我们在大路上忍泪挥手告别,抓住你的手说上几句知心话:你父亲虽然年老体弱,但我还有未使尽的勇气。我这一生有一念之愚,就是不知躲避艰难险阻,总是以身许国,不顾个人生死。这次遭受灭顶之灾,都是我自找的困顿,就是受到刑戮处置,我也心甘情愿,没有怨言,何况只是把我流放到边疆呢?朝廷这次发配伊犁也是开恩宽大了,我有什么可畏惧不前的呢?分别了,你不要哭泣,回家后好好照顾你母亲,管好家门。你母亲体弱多 55 58127 55 32175 0 0 5625 0 0:00:10 0:00:05 0:00:05 6301 55 58127 55 32175 0 0 4784 0 0:00:12 0:00:06 0:00:06 6718病,要多加护持,嘘寒问暖。我知道你生来性情好,并不热衷于做官。当官与不当官随遇而安,只是在道德修养、深造学问上,一定要努力。要记住:言多必失,少说话可以少犯错误,为人处世要以忍为主。等到我获释归来回家,你可不要忘记这艰难的时刻。虽然今日离别了,但还有相聚的时候。“谢几卿”指南朝谢灵运的孙子,是谢超宗的儿子,从小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但他父亲谢超宗获罪迁越州(今绍兴),谢几卿不忍辞诀,就投入江中,寻求自尽,被人救起(见《梁书·谢几卿传》)。最后诗人劝戒儿子不要学习在新亭投江白白寻死的谢几卿,要坚强地活下去。
叙事为诗,简洁有韵律;既是临别赠言,肺腑之语,又诗意浓郁;既有亲情抚慰,又有国事之托;既有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又有满腹委屈的难言苦楚,情真意切,无形的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读此诗,每每令人热泪盈眶,一代伟人,如此心肠,充实之美也。犹如高粱头红,麦子穗黄,虽无刻意而美自见矣。
次白水驿得家书,彝儿举一男。余初得孙,诗以志喜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梢自宽。
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
见儿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难。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林则徐赴戌途中到达甘肃平凉县白水驿,得家书知三儿聪彝的妻子生一男孩子,也是林公的第一个孙子,一时喜出望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志喜。
林公虽然是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成熟的政治家,但他是诗人,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热烈的浪漫的。他是食人间烟火的伟人,还讲人伦子嗣、香火延续,子子孙孙的繁衍生息,因而喜而成诗。何况林则徐已经57岁了,年近花甲,添孙志喜,人之常情。鲁迅先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林则徐怜子惜孙,正说明了他的英雄本色。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梢日宽”。我离别妻子儿女,把家眷寄住在西安,在西行途中听到彝儿妻子生一男孩的喜讯,我们林家孙枝茁壮,使我心中稍有感宽慰。“孙枝”,唐·白居易诗《谈氏外孙生三日》有:“梧桐老去长孙枝”。林公借用“孙枝”称自己的子孙后辈。“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撰杖”指持手杖。《礼记·曲礼上》:“君子欠伸,撰杖履。”亦指老人出游。“啜菽”,《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语:“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以至为食,以水为饮,谓生活清苦。“征兰”,亦说梦兰,古时指女子怀孕。我西行赴戌虽然劳累,有彝、枢两个儿子照顾的好,从来信中又得知长子汝舟的妻妾也怀了身孕。看到儿子又作了父亲,自己当了爷爷,我知道自己老了。“待汝成人古已难”,要等到孙子长大成人,这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谚语云:“爷爷领孙子,黄土里面刨金子。”难得回报之恩。此时,林则徐正在翻越崆峒山,看着高耸云天的群山,我笑着一遍一遍地呼唤着孙儿的名字,一遍一遍地展开报喜的家信看了又看,喜悦之情,在群山中荡漾。结果,诗人给孙子起了个乳名叫“贺峒”,取崆峒山得贺信之意也。
林公的亲情、人情、乡情凝聚在这首志喜诗中,令林则徐的形象更为丰满完美。是啊,往往愈是伟大的人物,其感情愈是丰富。否则他怎么能会忧国忧民呢?诗的丰富多彩构建了诗人的丰富多彩。我们读林则徐的诗才能全面了解林则徐,才能真正走进林则徐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进他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留别海帆(二首)
其一
宦踪离合廿年间,秦陇重逢鬓渐斑。
前路欲凭询瀚海,新纶先喜过潼关。
金天管钥兼双节,玉塞烽烟靖百蛮。
犹有松阴读书处,早将书舍媲时还。
《留别海帆》诗二首写与甘肃兰州。富海帆,即富呢扬阿,字海帆,时任陕甘总督,林则徐西戌路过兰州治所,得到海帆及部署的热情款待,盘桓多日,在海帆处用餐。其署中有“拂云楼”,北望诸山,俯瞰黄河,风景颇佳,诗兴发作。
诗的开篇叙述了两个人的宦海交谊20年,离合聚散,时日匆匆。如今在陕甘之地重逢,你我的头发都已经开始花白了。因为海帆曾在新疆乌鲁木齐任过督护,所以我向你打听询问西行瀚海戈壁的情况。“新纶先喜过潼关”,我在潼关高兴地听到了你被皇帝新发诏令,擢升为陕甘总督的喜讯。兰州古称金城,所以说“金天”。你成了陕甘总督钥匙的双重长官,在这里厉兵秣马,准备打击一切侵略者。你喜欢在松阴处读书,“早将书舍媲时还”。富海帆处有清朝名人那彦成题匾的“时还书舍”,你的读书处,可与“时还书舍”相媲美。
老友相逢,宦海风波,热情相勉,一片真情。读林则徐的诗,有一大感受,那就是大都是真实写照、真情实感,必须了解当时的背景资料,否则难知所云。林则徐的诗大都为唱和,又要尽量了解别人赠诗的情况,否则对于一些话语诗句,亦难以理解。林则徐的诗不像一般写景抒情诗章,艺术构思多来于联想,多用形象思维。所以,我们学习林则徐的诗的难度较大,颇费思索。
其二
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
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近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此诗是继上首诗的唱和,诗的气势、情感气氛要比上首诗强。开首两句写了总督治所府地的高大壮观,接着写地理形势,“玉泉山色大河声”,有玉泉山,即兰州五泉山,山上有瀑布,多寺院,景色秀丽,又有黄河涛声,何等富有诗意。主人在东阁书房招待贵宾,“剪烛西堂鼓角清”,大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宕开一笔,写出了二人深厚的友谊,如同久别重逢的夫妻感情,推心置腹的长谈。只是良宵苦短,夜半报时的鼓角声是那么清亮悠远。我们慷慨论兵,你忠直愤慨之气难以遏止,对我解衣推食,热情迎送,使我难忘。“近闻江海销金革”,近来听说东南沿海的战事停止了,要依靠您辅佐皇上把时世治理得安宁太平。
兵家相聚,论兵谈将,这是必然的话题。此诗则在开筵推食中,叙说友情,但关心国家战事,谈论沿海风云,仍是他们议论的中心。一对忠愤为国的老将,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在诗中锋芒毕露,可见林则徐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在。
我们读林则徐的诗,每每被诗中的英雄气概所控制,对于诗的艺术性每每偏废。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诗的艺术呢?我想诗的艺术应蕴涵在诗的灵魂之中。倘若诗的灵魂是丑陋的,甚至是污浊的,那么这诗还有什么艺术可谈呢?所以我们欣赏林则徐的诗,要着重于他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政治家的角度去欣赏。犹如看山的雄伟、巍峨、突兀、奇拔,往往忘却了山的艺术造型和风格一样。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
其一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顷来佳酝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程玉樵,名德润,字玉樵,湖北天门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时任甘肃布政使。方伯,《礼记·玉制》:“千里之外设方伯。”本指一方诸侯之长,此指布政使程玉樵。程设宴饯别于藩廨衙门。“若已有”为布政使程玉樵衙暑内后面的园名。园内有稻田菜圃,有池塘,池中有舟,风物雅致。席间互相赠诗答谢,此为感时事而发的诗作。
诗文开头手本人乘坐简陋的车子西行赴戌,自笑我这个流放之人,“将出阳关有故人”,是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反其意而用之。可我快要出阳关了却遇到你这位老朋友,是有“故人”的。老朋友在名园里招待我,饮酒咏诗,斟来美酒色香俱佳,陈酒醇厚,大家举觞咏乐,相互酬答,多好啊!“开轩观稼知丰岁,激岁浇花绚古春”,打开窗子看到园中稻菽可知庄稼的丰收;小山后有石湫吐水灌园,像春天一样绚丽多彩。“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诗人告诉老友,你在身在布政使上,不论宦家和私人为娃的都要爱惜。“平泉一记”,指唐朝李德裕在洛阳建有别墅曰平泉庄,曾著有《平泉山居草木记》很有影响。这里是说你的“若已园”所撰园记,可与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相媲美。
这是一首散文诗似抒情诗,主要是盛赞程玉樵的热情款待和赞美府衙小园的优美。同时有双关语,劝戒程玉樵要爱国爱民,也是诗人的内心表白。这首七律写得细腻,语意清新,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其二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上首诗侧重于感谢程玉樵的盛情接待,而这首诗是侧重于自我表白,体现了一个丹诚如血爱国者的伟大胸怀。
诗的开头就说我没有彻底扫除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起以前在广东训练水师、整顿海防的事感到惭愧。“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诗人听说英国侵略者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入侵,但它的豺狼贪婪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须防蚕食念犹纷”,要提防英国侵略者的蚕食野心,表现他对投降派误国的忧愤。林则徐总结抗英的经验,曾总结出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胆壮、心齐。不能对敌人抱有幻想,不要受敌人的蒙蔽。事实证明,林则徐的想法是对的,高瞻远瞩。但是,我老了,又被流放到终年积雪的天山脚下,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是,谁又去赤手支撑风云多变的广东政局呢?这可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块垒。多谢你赠给我的美如珠玉的新诗,“难禁伤别杜司勋”。杜司勋指唐朝诗人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李商隐有《杜司勋》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你的诗虽然好,可是就像杜司勋一样,谁又能解除我心中的伤别之情呢?林则徐的伤别之情不是与亲人、朋友的伤别之情,而是指远离广东海防前线,不能直接揭露敌人的阴谋,不能直接抗击敌人的侵略而伤情。
将这两首诗放到一起读,珠联璧合,一是勉励别人,二是鞭策自己,其目的是为了告戒人们要提防英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不要被敌人的暂时“渐戢”所迷惑。
林则徐被流放,身在大西北,这离海防前线,“将出阳关有故人”,自然是一种欣慰。但诗人对程玉樵府衙环境的描写,美哉美矣,可与诗人对英国侵略者的忧愤,对“赤手谁摩岭海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读此诗总感到弦外有音,对布政使的安逸享乐有所讽刺,对“新诗赠珠玉”有微词,没有“慷慨论兵忠愤气”(见《留别海帆》)。诗人只是委婉地从自身说起,愧对广东水师,实则是对程玉樵的鞭策。
次韵答姚春木
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
绝塞不辞远,中原吁可伤。
感君教学《易》,忧患固其长。
这首五言律诗,是林则徐流放途中,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上旬在兰州寄给好友姚春木的一首和诗。姚春木,名椿,字春木,江苏娄县人(今松江人),与林则徐交谊甚厚,时在湖北荆州书院讲学。林则徐猛然想起和他一别四载,政局变化莫测,自己宦海浮沉犹如雨打浮萍,忧国忧民,不禁升起悲凉的情绪。林则徐在详符工地曾接到他的来书、赠诗,因当时工务繁忙,也没有回赠。现在他恨不能和老朋友见面长谈,以诉衷情。他曾写了封长信给姚春木,倾吐心中块垒,说“死生皆可置之度外”,谈了抗御英军的策略和措施,“或当有伟人出而殄灭此虏”,并总结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胆壮、心齐。”但谈何容易!因为林则徐当时已是“局外人”,再有良策,谁会采用呢?
诗人说国家的局势艰难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要靠谁去议论海防事宜呢?国无栋梁,何能不倾,伟人安在?我现在忧国伤时已愁白了头,哪有闲心去顾及别人的造谣中伤信口雌黄。把我流放到遥远的伊犁,我并不害怕边远绝域的艰苦,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原沃土被敌人蹂躏,这才是令人伤心忧愁的事。感谢你教我学习《周易》,知人生忧患是常有的事。
诗人是政治家,对国家的时局时刻挂念在心上,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又时时将自己的遭遇和生死置之度外。我们读林则徐的流放诗,每每体验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紧张气氛。使我们时刻处于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之中,鼓舞人的士气。但诗人一再咏叹“吾衰亦感发苍苍”、“白头合对天上雪”、“已成头皓白”……“可怜白发生”,无可奈何、感慨万端,人老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是难以克服的。理想是强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力不从心。
诗虽短,但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此诗风格沉郁苍凉,艺术手法稳健,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次韵答王子寿柏心
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
王子寿,名柏心,字子寿,一作冬寿,湖北监利人,是林则徐好友,时在湖北荆州书院讲学。此诗是林则徐流放伊犁途中经兰州时,寄给王子寿的一首和诗。
此诗悲凉壮烈,和盘托林则徐的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内心世界。
开篇“太息”来自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叹息国家长久地耽于安乐,“艰危兆履霜”,《周易·坤》:“履霜坚冰至。”眼下艰难危急,以后会更加艰难。“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岳飞、韩世忠都是宋朝的抗金名将,但在宋高宗赵构、奸相秦桧的打击下,岳飞遭杀害,韩世忠被解除兵权,空有一腔报国热血。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唐朝良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是兴唐的功臣,大清朝或许有李光弼、郭子仪那样的人出现,重振大清的威仪。“果有元戎略,休为谪臣伤”会有富有用兵谋略的爱国将领出来收拾这局面,不要为我这个被贬谪流放的人悲伤。“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我现在手无寸铁,无力征战,却盼望有人能够挥戈上阵、英勇杀敌,消除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这首五言律诗,是林则徐内心世界的写照,忧国忧民,怀古寄思。“岳、韩空报宋”,是怀古也是自况;“李、郭或兴唐”,对国家民族还是怀抱很大希望。
诗人的悲愤连贯而下,“太息”、“履霜”、“空报宋”、“谪宦伤”、“手无一寸刃”,百感交集,见于言外,笔势奔涌,一腔忠愤,无能为力,是一首“悲伧奏鸣曲”。请缨无路,战斗没有武器。只有眼看国家“恬嬉“,敌人猖獗,忠臣遭贬,还要忍痛自励,怎不催人泪下。
载书出关
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
纵许三年升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
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
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林则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8月30日,生于福州的一个以教书为生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好学爱书,天资聪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一生手不释卷,喜爱读书,知识渊博。在赴戌伊犁途中,载书出关,以解途中郁闷。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6记载:“以大车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1云:林则徐出关,“载书数千卷”。他随车辆十五辆圈车,还有两架车上用的牛筋床,防止坎坷颠簸。因为诗人已近六旬,又是扶病出关,路途遥远,只有古籍文书可以相伴阅读,使他度过寂寞的戌途。
诗人被流放边疆绝域路途遥远,只有那些在典籍阅读陪伴他度过寂寞的时光。即使在三年之内发马生角这样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召还入关,“也须千卷束牛腰”。“束牛腰”李白《醉后赠王功阳》诗:“画秃千兔笔,书载两牛腰”。陆游《老学庵笔记》:“诗束牛腰藏旧稿,书讹马尾辨新雔”。指书籍多。我要携千卷书,行万里路,风餐露宿,以书为伴。“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诗人说图书文字可以疗饥,废寝忘食是也,像神仙一样生活;用饮酒来消除胸中的不平之气。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有:“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酒可以化解人胸中的郁闷愁绪般的块垒。“不改啸歌出金石”。“啸歌”指吟咏歌唱。《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世说新语·简傲》:“(阮籍)箕踞啸歌,酣放自如。”“金石”,比喻坚固、坚贞,常言有“心如金石”。即使到了塞外不毛之地,我还是要吟咏歌唱、读书饮酒,我这颗心是坚贞不渝,永不改变的。“毡庐风雪夜萧萧”,即使在风雪呼啸的毡房里,在伊犁边塞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仍要炳烛读书,学习不止。
诗人在这里《载书出关》是专门谈论自己的读书学习生活的。在这种艰难困苦、劳顿颠簸的日子里,林公还是如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读书,精神可嘉。但读书饮酒,排遣胸中的愁绪,浇解心中淤积的不平之气,更说明诗人的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所在。
将出玉关,得解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
其一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解筠即邓解筠,邓廷桢是也。邓廷桢字维周,号解筠,江宁(今南京)人。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始,邓廷桢协助林则徐在虎门销烟237万多斤。后,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失败,邓廷桢与林则徐一同流放伊犁,成了“患难兄弟,相依为命”,从此邓廷桢与林则徐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邓廷桢先期到达伊犁戌所,林则徐现在仍在途中。在接到邓廷桢解筠的来书后,即赋此诗寄给邓廷桢。
诗的开首说,我跟随你的踪迹像骖马跟随着驾辕的辕马一样赴戌伊犁,期待着到了戌地与你倾心交谈。“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韩非惭共传”,是说战国末期的韩非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韩列传》,把韩非与老子共为一传,令韩非感到惭愧。现在如同把你我放在一个弥勒佛的佛龛里一样,命运相连,后人若把你我合写成一传,我是颇感惭愧的,有乐观自娱之意。诗人继续写道:我现在仍在途中,戈壁荒漠中的飞沙走石好象要阻止我前行,可你先期到达,已经熟悉了住穹庐吃冰雪的艰苦生活。“知是旷达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我知道你胸怀旷达,生活过得开朗;但在你心里却忧虑的是英帝国主义在江南燃烧的战火。究其实,这也是当时诗人的心胸。
林则徐与邓廷桢同病相怜,同时流放,奔赴同一个地方,自然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活着同游,死后可以同龛,写史可以同传,豁达乐观。其心系国家安危,同心同德,人生难得之知己也。
全诗通过写两人关系密切入手,演染人物的内心感情,有相聚时欢娱,有共传同龛的笑谈,有赴戌路上的同等遭遇,有共同的惆怅和忧虑,感情真挚、深沉。在艺术表达上既闲婉又沉稳,诗意畅快如流水,真诗也。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也。因依嘉峪关东南麓而筑,名为嘉峪关。嘉峪关居高凭险,为东西交通要冲,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关。关口置有城楼三座,皆三层,巍然拱峙。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自西的起点。据林则徐《壬寅日记》记载:“(九月)初八日,癸丑。晴。……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此诗是诗人立马关前所作。感赋,有感而作。
诗开头即写嘉峪关的威严和地理位置的关隘作用,是西域和中原的界限。“万里征人驻马蹄”,我从万里之外的中原赴戌伊犁,来到嘉峪关前勒马停蹄驻足,观看严关气势。只见关上的楼阁飞檐高翘连接着三秦的树木,结为一体;缭绕在古城垣的陇山云烟斜压着城楼,十分壮观雄伟。高耸云天的祁连山摩擦着我的肩头而立,浩瀚的戈壁滩苍苍茫茫让我看得着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谁说山、函谷关是千古险要之地,与嘉峪关比较起来,如同一丸泥土,又算得了什么。
这首诗主要描写嘉峪关的雄伟壮观,天下称许,的确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作者立马关前,又显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天山峻削摩肩立”,诗人与山并立,更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林公直到那时仍然是雄心不减当年。
其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自从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东西交通之后,东西往来交流就从没有间断过,功莫大焉。壮观雄伟的嘉峪关城楼与崆峒山遥遥相望,我似乎听到了塞下传来胡笳歌唱《敕勒歌》的动听歌声。“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此两句雄浑宏大,铿锵有力,将塞外冷月、长城饮马、古戌城堡、盘旋大雕、戈壁长风、大漠风光,组合在一起,尽收眼底。诗峰如削、千丘万壑、远近横列,何等气魄,令人肃然。只有林公有如此胸襟,将塞外风光的苍茫辽阔,尽现笔端,曲尽描写之能事,不愧为登临怀古的杰作。最后,诗人用古塞卢龙与山海关相提并论,一东一西,万里呼应,连贯为雄,关隘险要,盘踞华夏大地,一统江山,气势豪放。只有具有伟大胸怀的人,才能具有如此豪气胆魄。
长城是神州大地的脊梁,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临关感赋,气壮山河,人杰地灵也。诗的艺术和艺术的诗化都集中在英雄人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上,表现在诗人酣畅的笔墨当中。诗人的爱国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可以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相媲美。
其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诗人立马关前,驻足凝望,放眼塞外历史遗迹,兴叹怀古,抒发胸中之豪情。昔日的敦煌旧塞已经荒废在黄沙风烟之中,古代的阳关、酒泉都是久负盛名的地方,今日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嘉峪关内外的土地绝非划若鸿沟的分界线,界限分明;而是在两千年前就列入了汉朝的版图,都是尧舜的天下了,一统江山,完整金瓯。“威宣贰负陈尸后”,汉朝在西域宣示武力之后,断了匈奴的右臂开拓了汉朝的疆土。西域如果不是汉武帝安定神功,戡定江山,还不知道这嘉峪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驻边防守呢?
这首诗谈论古今,诗中有史,史中有诗,史诗融合,雄浑大气,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知古论事的能力水平,非一般地描写和抒情。嘉峪关勾起了诗人的联想空间,气魄豪放,一般人间正气充斥了塞外大漠之上。我们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不令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囿于此,我们才有“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虎虎生气。
其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挥手泪痕潸。
弃需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鬃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还。
诗人策马过了嘉峪关,回首中原,见城门紧紧关闭,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放下出关通行证西去,一路上有谁还认识我呢?想当年,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西域,功成名就,到老了东归入关,颐享天年,可我呢?“夺得胭脂颜色谈”,胭脂即为焉支山的同音相借,这里是汉代匈奴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喻指匈奴。而胭脂又是女人化妆的专用品,所以又借用为女色的代名词,而匈奴单于取妻阏氏,阏氏又与胭脂音近。因此诗人借用胭脂说颜色,指当年汉朝夺取了焉支山,使匈奴丧失了声誉和威望而颜色淡了,力量大为削弱。“唱残杨柳鬃毛斑”,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曲中又有《折杨柳》,这样“怨柳”之曲就形成了。战士们在塞外驻守把《杨柳曲》都唱白了头,还回不了家,悲怨之致。“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还”。我到西域与古代军士的心情不一样,他们唱《杨柳曲》,我别有感受。我不是因为我老了,而是盼望皇上早日把我召回入关,好为国家和民族效力。
此首诗调子低沉,感慨较多,有悲怨之气;但悲而不伤,怨而不怒,数历史之悠悠,报国之心使然。
综观《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概而论之,诗人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来到历史雄关面前,感慨自然良多。从盛赞嘉峪关的雄伟壮丽,说到关隘的地理环境,再论及雄关的功勋,最后,过关回首,联系个人遭遇,悲怨陡生;但诗人只是通过班超和守边将士说事,老泪纵横,益显示诗人的豪放和热情。在诗人笔下,“严关”、“飞阁”、“陇云”、“秦树”、“天山”、“瀚海”、“凿空”、“敕勒”、“崆峒”、“长城”、“寒宵月”、“敦煌”、“阳关”、“西域”、“胭脂”、“杨柳”……塞外的风光美景,尽收笔下,一览无余。而诗人高瞻远瞩、综观古今、雄视四野,诗意画情,充溢历史空间。全诗气魄豪放,笔墨饱满,洋溢着热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种情感寄托于祖国的辽阔疆土、壮丽河山、勾沉历史中,抒发了诗人一片赤诚丹心,艺术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往期精彩: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