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是否一定要“坦途”?——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文 | 孙鹏杰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当我们在扮演家长、老师或者长辈的角色时,均是如此。所以,我们竭力为孩子们铺好了从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年路上的每一块砖,为他们铺好平坦的康庄大道,好让他们跳过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自己人生道路上曾经遇到的荆棘与羁绊,利用一切便利条件让他们走得更顺。在学琴的经历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那些把孩子管教得细致入微的家长,用勺喂饭似的授课老师,及时纠错的陪练老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琴途中尽可能少遭受挫折。
但是这样的“平顺之路”真的能够确保日后人生顺利且通往真正的艺术殿堂吗?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平顺的学琴之路的例子: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良好的原生家庭,从小便能遇到好的钢琴老师,并且拥有一架好的钢琴和好的练琴环境。不仅如此,还因为他卓越的天赋和热情,使他在孩童的时候便能在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大赛中脱颖而出。这些大赛会给他带来演出、被名师指点的大师课以及音乐节邀请的机会。最后孩子将有机会考上顶级的音乐学院。这些“平顺的例子”是不是看上去很理想?然而,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苦心积虑筹建的这些“平顺之路”,真的能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懂得独立思考、应变力强和健康的成年人吗?
其实,学琴的生涯跟人生的经历一样,是需要品尝不同滋味的,人生不可以只有平顺和欢愉,而没有艰难、阻碍。当一切平顺的孩子,离开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引导之后,更多需要的是,独立行走自己的人生。家长以为给孩子们曾经策划好了“绿色通道”的“平顺行驶路线”,殊不知会在孩子的日后成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个时候,前期的“平顺”慢慢变得复杂,孩子们曾经的捷足先登,非但未能为他们赢得竞争优势,反而会使得他们丧失成长过程中面对挫折时所必需的沉着、持久、耐力的人格。
那么作为教师在授琴的执导过程中,应该如何为学生培养和创造“逆境”学习呢?
当我还是青年教师的时候,我在教学中将很多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完成得“最好”。也就是说,教师或家长一旦发现学生哪里有错漏,就马上帮他们“缝补”。比如学生在练琴或者回课的时候,出现错音或错的节奏,那么,我们会坐在他们旁边陪他们一一“清扫”纠正。比如学生没有按练琴计划练习,那我们会付出额外的时间辅导他们练琴,甚至还会雇一个陪练看着学生练习。又比如学生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作品,那我们会帮他们诠释每一个音符。再比如学生不能记住课堂上的细节,那家长会在课堂上做笔记,回家陪着孩子复习确保他们做到了老师的每一个要求。
这样所呈现的结果是,学生在小小的年龄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表面上很高的水平。然而,当他们开始有独立意识出现的时候,不再愿意接受老师或家长指挥的时候,恰恰也没办法引导自己了。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教育,更没有在尝试过失败之苦后,从失败中找回自己的经历,很可能最终导致他们在独自面对挫折和逆境时无所适从。谁之过?其实,过错恰恰是在家长和老师,在初期培养的学习阶段中,过于强调“平顺”,而剥夺了孩子们学着面对困境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们去认知世界的机会,最终也剥夺了孩子们找到自我的机会。
基于上述问题以及我在教学中经历过的一些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如今我在教学中,已经不再过分关注孩子们是否已尽最大努力弹得“最棒”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会把注意力放在引导他们去独立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上。
在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很多错音或错的节奏,我会暂且放弃为学生逐一地纠错。我可能会选择一段典型的片段,来为学生进行调整,随后让学生们继续回家练习。关于细节的处理,我一般不会给太直接的评语,更多地用音乐原理来讲解。比如,我会以“当我们从十六分音符到三连音时,一般会在三连音的第一组上弹得夸张一点,来做出节奏的对比”等这样的形容来解释。当然,我也可以说“这里舒展一点”等形容,来举一反三。如果学生即将有重要的演出或者比赛,而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能很好地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我可能会放手让他们失败,让他们去体会失败的滋味。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可能在起初并不那么出类拔萃,但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他们能够更好地度过日后的“瓶颈期”。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看似“残酷”“严苛”的教学,反倒让学生弹奏变得更加真诚,学习的状态也从逆境转向顺境。让我们回顾历代的那些艺术大家们,哪一位不是饱经风霜才有辉煌成就?哪一位不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在这世界立足的?假如把艺术比作人生,如果我们只活在理想的泡影里,那么我们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岂不是少了一半的颜色?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见过太多当见到自己孩子没有以百分之百的速度进步时就会表现得极度焦虑的家长。这些家长也会帮孩子们做好每分每秒的规划,会监督和指导孩子练琴,也会为了帮他们“省时间”而替他们做所有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日常家务和养成的生活习惯。在我看来,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看似家长在起步阶段给孩子打了激素,但以后,家长们反而要为孩子们的“平顺后遗症”还债。最后,孩子被培养成了表面上可以把钢琴弹得很好,但并没有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差、低情商的人,从而失去了发挥他们潜能的机会了。
童年是一个去挖掘、去探索的时期,也是一个失败了不怕跌倒可以重来的时期,更是一个让孩子从失败中学会反思的最佳时期。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确需要提供一个真正“肥沃”的、天然的教育“土壤”让孩子自然成长。但当我们教他们钢琴或者人生时,我们必须谨记:只有当事人学会如何自己擅用这些“园艺工具”时,他们才能够自己茁壮成长,甚至可以培养他们的后代健康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让我们的孩子体验逆境吧。这只会让他们拥有一个更丰富更充实的人生,而他们的“后劲”很可能会给你惊喜。
有音乐的地方 就有音乐周报
投稿邮箱:yyzb19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