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落幕,评委们都怎么看?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2-04-23


文 | 张硕



10月16日至27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行。本届金钟奖以“百年华诞·盛世金钟”为主题,呈现了44场专业赛事和8场高水准音乐会,266名参赛选手经过8天的角逐,决出了钢琴、声乐(美声)、声乐(民族)、古筝4个项目的前五名。


创办于2001年的中国音乐金钟奖,20年来不断改革创新,评奖机制不断完善,受众面日益拓展,专业性、权威性和导向性日益凸显,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音乐发展态势,正是“盛世金钟”最好的体现。



声乐(民族)比赛:

金钟奖不止于比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四川省副省长罗强为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组获奖选手颁奖


这届金钟奖各组的半决赛、决赛现场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在声乐(民族)比赛决赛现场,观众更是热情高涨。声乐(民族)比赛评委、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称,“决赛现场严格上来说是不许鼓掌的,但是观众们看到选手表现这么好,确实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也非常理解。这不但表现出他们对选手的认可,也体现出大家对声乐发展的关心。民族声乐有这么多人支持和关心,这是我们非常欣慰的事情。有如此广大的群众基础,民族声乐一定能走得更远。”


“金钟奖作为音乐行业惟一常设最高奖,除了为国家选拔人才,也一直兼具着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我想金钟奖确实树立了这样的一个标杆,让我们所有的从业者照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从获奖选手到评委,再到评委会主任,女高音歌唱家雷佳一直是金钟奖的同行者和见证者,雷佳在充分认可选手们实力的同时,也建议选手们不断开阔眼界,多多向民间学习,向戏曲传统学习,夯实声乐基础。“我们有责任把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韵味的作品继续传递下去。”


“从事歌唱事业的人,都是守得住寂寞的人。最后能脱颖而出的选手,肯定是一个音一个音、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去研究的。如果只是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阎维文同时强调了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性。“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演唱民歌,过去用本嗓多一些,现在讲究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吸收中国语言和各民族的文化。”对阎维文来说,金钟奖的分量早已超过了一个比赛,“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发现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问题,评委们这几天一直在探讨,如何才能让民歌走得更远,我想还是要最大化地延续传统。”他希望,无论是否得奖,选手们都能从比赛中学到经验教训,并把所有的知识都运用到将来的舞台实践上去。


阎维文表示,金钟奖的举办对于音乐人来说是一个幸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为国家挖掘人才的平台。最终选出来的优秀选手,也的的确确能够代表当今民族音乐发展的水平。”作为金钟奖的老评委,阎维文认为,从古曲到歌剧选段,再到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各轮比赛的赛事安排已经给选手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也因此,选出的选手一定是综合实力很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发展至此,软实力的提高也有目共睹,作为国家级的比赛,的确需要从各个方面向国际比赛看齐。”


“很多选手都是跟着比赛一路成长过来的,随着比赛要求的不断提高,选手们也在不断精进,这么多年看来,每两年选手的水准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声乐(民族)比赛评委会主任、女高音歌唱家张也认为,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评分依据,而且拥有不同的表演风格,经过多方面考量,选出的一定是全方位的人才。张也表示,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张明旭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此同时他的综合能力也很强,台风稳健,音乐表现也颇为成熟。在评委、男高音歌唱家谭学胜看来,张明旭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歌手,“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音乐表现力。他是用心在歌唱的,是真正的灵魂歌手,因此他在现场也得到了最多的欢呼声。”


“从年龄上来说,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参加金钟奖了。我想,既然来到有魅力的成都,就在一首《下四川》中结束我的金钟之旅吧。没想到我获得了第一名,非常激动。”张明旭在2015年参加过第十届金钟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靠着一副好嗓子杀入半决赛,“半决赛的时候我就发现,其他选手是靠走心的演唱继续前进的,所以之后我就不断学习。”2019年第十二届金钟奖上,张明旭入围了决赛。在他看来,参加国家级的比赛,较量的并不完全是唱歌水平,“选手们都是科班出身,但在学校学习到的大多是共性,最终要想唱出个人风格,还是要靠内涵素养。中国民歌一定要唱出中国味道来,同时要从心出发歌唱,找到属于个人的风格。”张明旭表示,在今后的歌唱事业中,他将继续投身于文化传统,贴近于群众,“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民歌。” 

 


声乐(美声)比赛:

人才储备趋于全球化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蓉为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组获奖选手颁奖


现场配乐堪称今年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的最大亮点,这样的设置不但可以更加全面地考量选手的应变能力、个人素养,也使比赛变成了一场音乐爱好者的狂欢。也因此,决赛现场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状态。


评委、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年龄和不少选手们相近,因此更能体会到选手参赛的不易,“从全国选拔到85人参加复赛,到选拔出30人参加半决赛、12人进决赛,再到决赛中的12选5,每一步晋级都来之不易,大家都是好样的。无论得奖与否,过程中都会收获满满。”石倚洁此次参加金钟奖最大的感受是“非常享受”,尤其是决赛中和乐团的合作,选手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起初我还非常担心,因为选手们很多还都是学生,应该没有太多和乐团合作的经验,但是一场半决赛看下来感觉非常过瘾,像是听音乐会一样。好几首作品听得我热泪盈眶。”


评委会主任、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对于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准给予了充分肯定,“现在年轻选手的实力都非常强,先天的声音条件和唱歌技巧方面都无可挑剔,但是比赛还是要看现场表现。大家明显能看出来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刘涛很稳,有的人越到往后的环节越急躁,他恰恰相反,笑着上舞台,整体表演自然松弛,让大家看起来很舒服。”


声乐(美声)比赛专业监审张千一也对此深有体会,“入围决赛的12名选手实力非常接近,最终曲目选择、临场的发挥、和乐队合作经验等因素,让其中的5位选手脱颖而出。这次金钟奖的获奖选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学习经历都很丰富,很多选手都有国外留学的经验。这说明中国的音乐人才已经趋向于全球化。另外,获得美声第一名和第四名的选手都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第三名来自于武汉音乐学院。三大院校之外的其他音乐院校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拥有这么高水平的人才,是非常令人欣喜的。我们的专业音乐人才已经打破了北京上海两地集中的局面,也希望各地能保留住人才,将这种局面延续下去。”


殷秀梅还观察到,决赛要求选手们演唱中外歌剧咏叹调各一首,但是选手们演唱外国作品的表现似乎比中国作品更出彩,“金钟奖是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既然是这样,大家首当其冲的是演唱好中国歌曲。尤其是在基本功打好之后,一定要开始‘两条腿走路’,无论是在国内发展,还是走向国际舞台,都要加强母语演唱。这点是选手们普遍需要加强的。”


决赛中加入乐团伴奏的形式,也给石倚洁带来了一些思考,“大家可以看出,外国的咏叹调或者作品中乐队的配器都非常巧妙,永远是把人声放在最上面,用乐队烘托人声,不会覆盖住人声。但是有一些中国作品在和乐队合作之后,明显能够看到选手的发挥有一些吃力,压不住乐队的声音。这也在中国作品和艺术歌曲的创作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张千一建议,在未来的声乐比赛中,也可以参考古筝比赛的形式,加入专门的委约作品,“这样可以充分考验乐队和人声的配合,也能更好地衡量选手们的综合能力。” 


获得此次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一名的是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刘涛。此前,刘涛连续参加过五届金钟奖,选手们都称他为金钟奖的“老运动员”。在这届金钟奖上,刘涛凭借稳健的现场表现,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金钟奖。“对于金钟奖,我一直报有一颗敬畏之心,十年间,我也从未放弃,不断进步,沉淀自己,最终在这届金钟奖拿到了第一名。未来,一方面我要继续学习,在歌剧表演道路上前行;更重要的是,作为青年教师,也要教学相长,把我的知识、经验、感悟都要传授给我的学生们。无论如何,只有不断努力,才配得上金钟奖获奖选手的称号。”


钢琴比赛:

与国际一流赛事相当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成都市副市长刘旭光为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组获奖选手颁奖

 

在本届金钟奖钢琴比赛结束后,屡次担任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的80后钢琴家元杰表示,从比赛机制、评委构成、选手实力等方方面面来看,金钟奖已经和国际一流赛事的水准相当,“在金钟奖能拿到前几名的选手,在国际一流赛事上大概率也能获得好成绩,因为这是一个竞争性强、辐射面很广的音乐比赛,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


“钢琴比赛的评委年龄从‘80后’(八十岁)跨越到80后,堪称这届金钟奖钢琴比赛最大的亮点之一。”钢琴比赛专业监审、指挥家李心草认为,金钟奖不断将年轻有为的演奏家吸纳进入评委会,恰恰体现了一个国家级专业大奖与时俱进的决心。他认为目前活跃于舞台上的年轻演奏家普遍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年龄上也与选手更加贴近。正如李心草所说,评委阵容中不但有但昭义、鲍蕙荞、周铭孙这样的高龄权威专家,也有吴迎、杨韵琳、黎颂文等曾担任或者正任职于各大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任、副主任,还有元杰这样的新锐演奏家。


目前担任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的元杰,不但在开幕式上与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的交响乐团献上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还首次担任金钟奖钢琴比赛评委。在元杰看来,引入年轻评委是国际比赛的趋势,金钟奖作为国家级专业大奖,在评委阵容上能作出相应调整,证明金钟奖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评委们将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去观察选手的能力。”


除了吸纳年轻人才,此次金钟奖在评委构成上也全面体现了评奖机制的完善。“钢琴比赛评委来自哈尔滨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基本涵盖了全国十一大音乐专业院校,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金钟奖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元杰说。


除了评委年龄构成的巨大变化,还有就是优秀人才不断在各地涌现。李心草表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三大院‘垄断’音乐人才的局面已然不在,代表四川音乐学院参赛的孙麒麟此次就在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中获得第一名。这种现象不仅仅在钢琴比赛中出现,声乐比赛中也能看到这个趋势。这证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平衡发展的阶段。”


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也很大。从各大音乐学院附中的选手,到已经工作多年的青年教师,还有海外留学归来回国任教的老师,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综合实力很强。李心草用“叹为听止”来形容自己听完各轮比赛后的感受。“年轻一代选手在技术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以钢琴这个乐器本身的复杂程度来看,能弹到这样的水准实属不易。如果只谈技术,大家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在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上,选手们也表现得越发成熟。这一点所有评委们几乎都达成了共识。” 


此次参赛的选手中不仅有各大音乐学院以及各大乐团选送的选手,还有地方音协选送的选手,参赛者几乎涵盖了所有省区市。元杰认为,这代表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在参与这个音乐盛事。“在比赛角逐出获奖选手以后,中国音协还会组织大家去各地演出,这相当于把优秀的理念和作品传输到各地基层。金钟奖真正践行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以及‘艺术要扎根于人民’的理念。” 


钢琴比赛决赛中,8名入围选手需要在规定的18首协奏曲中任选一首,并与指挥家景焕执棒的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因为有了乐团的伴奏,选手们之间的差距最终就会体现在有无相关经验上,而孙麒麟也因拥有较多参加国际大赛和演出经验而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代表四川音乐学院参赛的孙麒麟,在决赛时受到了来自家乡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接受采访时,孙麒麟并不否认自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半决赛和决赛只间隔了一天,而决赛合乐和正式比赛也在同一天进行,所以我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备赛状态。这时观众给了我非常多的欢呼和鼓励,让我想起在备赛时学校领导和恩师王雁对我的培养和期望。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丝毫不敢松懈,一直坚持到最后。”孙麒麟表示,她非常感恩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对她的培养,“在自己的家乡能有这样的演出,在比赛中拿到这样的名次,我觉得意义非凡。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用琴声为人民为祖国弹出最美的音符。”



古筝比赛:

守正创新,发出时代强音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为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组获奖选手颁奖


本届金钟奖古筝比赛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选手们须在决赛中任选两首委约作品中的一首,并由交响乐团协奏。金钟奖评委、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阳光·大地》拥有很强的时代性,表现出人民迈入新时代后春风荡漾的幸福感,金钟奖评委、作曲家郝维亚的《万里无云》则在技巧和音响创作方面别有新意。在决赛中,选手们对这两首作品的演绎,也让评委和观众们感受到了我国古筝人才和创作方面的双重实力。


本届金钟奖古筝组的评审团由11位评委、2位评委会主任和1名监审组成14人团队,力求最大限度上保证公平公正。复赛中拉幕盲听的形式体现了主办方通过制度来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初衷,也能让评委更加专注于聆听演奏本身;其后还要考察选手的舞台表现、精神状态、形象气质等综合能力。古筝比赛评委会主任、古筝演奏家王中山认为,金钟奖的各项赛事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比赛中确实有评委们的学生参赛,虽然大家都希望学生们有好成绩,但是既然是在国家级别的权威比赛中担任评委,我们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在评选中,所有评委都放下了私心,选手们各自亮出真本事,线上有上千万观众看着,现场有评委会主任、评委监审层层把关。几天评审工作下来,评委们无一例外地都有听音乐会的感觉。”


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对在古筝赛事中加入委约作品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大家都知道目前古筝的学习人数在民乐中是最多的。这些年我们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的人才储备,但是古筝曲目量还有待增加,古筝文献资料也需要更多的积累。金钟奖在比赛中加入委约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期待更多的高质量创作。”周望还表示,这样的赛事安排非常考验选手们的综合能力,“从对曲目的理解力、把控力和与乐队的配合,都可以看出这些选手的基本功和以往经验。”


“金钟奖的委约作品,一定要从专业性、技巧性和体量上综合考验选手的能力。”王建民用了6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一首时长20分钟的《阳光·大地》。在写作时他希望作品有一定的体量,时长较长的曲目更能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就像长跑一样,跑3千米、5千米不足以看出选手实力,那我们就跑1万米看看。”王建民认为,这首作品最难的地方并不在演奏技巧上,相比而言,风格的多样性会更难把握。


在写作时,王建民用了音画式写法,结合小标题,试图让选手在演奏时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画,从旭日东升、大地春潮到砥砺前行、灿烂辉煌,总基调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在金钟奖20周年、建党百年之际,王建民也希望用这首作品献礼国家和人民。在风格上,王建民也避开了地方色彩,“希望让古筝焕发出更大的能量”。


在王中山看来,两首曲目各有千秋,也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认可。“王建民的《阳光·大地》拥有很强的时代性,这首创作恰逢建党百年,作品表现出人们迈入新时代后春风荡漾的幸福感。郝维亚的《万里无云》在技巧和音响创作方面让大家感觉很新颖。决赛中选手们对这两首作品的演绎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在谈到这届选手的整体水平时,王建民表示,选手中新老面孔都有,但总体的实力还是越来越强,不断在提高,“尽管他们的整体表现比三大院还是有些差距,但毋庸置疑的是,差距在逐渐缩小。”在肯定选手们综合表现的同时,周望也谈到了选手们对传统流派风格的掌握还有所欠缺:“想要呈现好一个流派的传统,必须要深入当地,大量学习风土人情、语言和戏曲音乐等,这些知识最终会融汇到演奏中去,不能仅仅把音弹奏出来。其实在复赛和半决赛中我们都加入了对作品韵味的考量,现在看来,选手们在表达传统韵味方面还有待提高。创新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王中山对此也表示认可,“选手们应该多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再去跟现代观念相结合,古筝才能发出时代最强音。”


获得古筝比赛第一名的选手曹照照连续三次参加金钟奖,从高中生到博士生,从止步于复赛,到决赛第七名,再到获得第一名,评委和观众都能看到她的进步。“对从事音乐专业的人来说,金钟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对我来说,能拿到第一名也算是对我这么多年来学习的一个总结,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曹照照说。


回顾自己参加三届金钟奖的经历,曹照照表示,每个阶段其实都代表了自己当下的状态和对音乐的理解,“12年间,在音乐的审美、风格的把握上我都在不断完善,当然,岁月的沉淀也很重要。”她认为,相对于获奖来说,参赛的过程是更宝贵的财富,“这届比赛加入了全新的委约作品,这就更加考验我们现场表演的综合能力。”她认为能进入决赛的选手在技术上相差无异,最难的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和风格的把握。谈及对未来的规划,曹照照表示,夺冠对她来说是职业道路的新起点,“王建民老师在点评时一直强调艺无止境,我想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会继续充实自己,为传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热门文章精选 


“从来不唱” 也能做声乐名师?


夺冠之后,刘晓禹还是刘晓禹 | 首家中文媒体专访


张国勇:退休啦……


艺考重大改革,低分混文凭不可能了


歌剧导演陈蔚:歌唱的审美误区、提高方法与三种境界


黄宗权:音乐研究生正在“泡沫化内卷”


“文华”“金钟”双料冠军党华莉,今年小提琴博士毕业 | 人物


学音乐教音乐听音乐爱音乐看什么?点开就知道了


钢琴“基本练习”:练什么、如何练?


亚健康!中国歌剧之现状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