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吼不叫做温和父母
我百分百的相信,如此说话的家长都是因为爱孩子才对孩子发脾气,后悔懊恼也一定是因为爱孩子才有的情绪。情绪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却会随时光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专注到亲子关系,则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做一个温和的爸爸或者妈妈呢?
我自己感觉家长应该清楚自己的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从源头做功课,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管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的情绪从适合的管道释放,而不至于在关系中造成伤害。
首先,情绪常常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看法或评价。比如一个小女孩做事总是慢条斯理的,妈妈对她的看法如果是“我的孩子总是做事情比别的孩子慢”,这个妈妈的情绪就可能是着急、焦虑,甚至会对孩子生气发脾气。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看法是“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同,她有她自己做事的节奏,而且慢工出细活”,那妈妈的情绪就可能是放松的甚至欣慰的,就会有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并给孩子允许。所以,当我们有一个不舒服的情绪出来的时候,就要去检视一下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是否理性,如果自己的观点是非理性的,就要去做调整。就像上面的例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做事就一定会有快有慢,家长接纳原本的事实,就不会感到不舒服了。
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僵化的观点所捆绑,因而感到纠结。有的家庭里要求“小孩子晚上必须9点睡觉”,因为这个观点里的“必须”,所以当孩子9点钟还精神头十足没有丝毫睡意的时候,家长就开始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生气了。可实际上也许孩子白天睡得多了,到9点的时候他不困。如果把观点调整一下,变成“孩子最好9点睡觉,有时候可以晚一点”,就会放松很多,不会跟孩子较劲了。
另外,情绪还跟我们对某个人的期待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期待这次期中考试我孩子的数学可以考99分,结果他只考了89分,那我就会有很大的失望情绪。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跟期待的落空有关系,或者也跟我们的期待跟现实不符有关系。有些高三的家长朋友对孩子有一个很高的期待,希望孩子可以考上一类院校,因为他们认为一类院校无论是学校学风和日后的就业都会占优势,但孩子目前的实际水平就只能上一个二类的高校。就是因为这一期待跟现实情况的差距,搞得很多家长焦虑不堪,严重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实际上家长的焦虑情绪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应考心态。
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的情绪还跟自我价值感有关联。通常一个很自信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情绪会比较稳定,相反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家长反而常常容易跟孩子着急、脾气暴躁,不允许孩子犯错也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当然这里的自信或自我价值感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觉,跟做了多大的事情或者赚了多少钱没有关系。比如有些家长在外面看着精明强干,回家后却会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其实都是内在的自我不够强大的表现。因此,家长的自我成长很重要,要常常看回自己,多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进行自我认可和欣赏。当我们能够很好地看待自己并拥有自信的时候,面对孩子的时候,无论他的表现如何,都可以很从容地应对。当父母比较平静的时候,才可以很好地支持到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的有些情绪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被激发,这些情绪其实是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来自我们成长的经历。也许我们小的时候一不听话,就会被父母揍,因此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积压了许多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不公平等等。长大以后,当我们做了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就被激活了,于是就会对孩子发脾气。有的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则表现为烦躁。这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来自父母的严厉的教训,一个是来自自己小时候的委屈,这样的冲突就会让自己面对相似的情境的时候无所适从,因而感觉到很烦。这往往是一个人情绪的源头,也叫做“元情绪”。如果有激烈的情绪冒出来,可以觉察并厘清,觉察这个情绪是来自孩子,而是自己的内在被激发了。如果能够知道这其实是自己小时候积压的东西,就要告诫自己,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没人再对自己发脾气了。同时意识到自己为人父母,对孩子吼叫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们坚信改变是可能的。当父母觉察到情绪以及情绪的来源,改变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然而真正的改变则需要大家始终坚持并不断练习才会实现。
-完-
文章来源/陪伴教育刘称莲(ID:peiban_lcl)
图片来源/绘本《大嗓门妈妈》
图文编辑/橙子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bookbook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