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咋样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世界?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4

第九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人物榜


第九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在2018年河南教师成长学院举行


他的光


本期聚焦:

第九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

庄瀛权


庄瀛权 南阳市第十二小学

获奖感言:


优秀在于习惯,成长在于主动。我会把“学无止境”作为座右铭,付诸行动,挑战自己,更新自我,做到真正的成长,无愧于“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这一称号。


他的事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总有这样一批人,能够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真心、爱心、耐心、细心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造就为不平凡的经典,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怀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信念,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


专注教学


师范毕业,我就来到了南阳市第十二小学执教。我一直追随学校的课改步伐,致力于打造“魅力七七五生态课堂”。我认为和谐的生态课堂其实就像生态系统一样,课堂中的各种因素都要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才能进行良性的互动,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参与课堂,真正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我常常思索,数学课如何做才能营造出具有数学味的课堂并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有了以下认知:


课堂教学要有“大问题,大空间”的理念。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大,即要有“大问题,大空间”意识,提问题不能太琐碎,问题大,学生思考的空间才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会担心学生是否能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回答问题,为此,课堂往往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场面。这样根本不能产生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在执教《三角形的分类》时,我一改常规思路,在熟识了所给三角形边和角上的特性后,不直接提示分类标准,而是抛出“大问题”:如果让你来给这些三角形分分类,你想用什么标准来分,分成几类呢?学生自主思索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是他们不再像牵线木偶一样,教师说按哪种标准分他们就怎么做,相反,他们会主动去思考“我该怎么分?我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分类标准一样,我的小组却有这么多种分法?”等一系列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得益于他们在大问题的框架下,拥有了大的思维空间。课堂上遇到问题不可怕,学生没有问题才可怕。学生带着自己的一系列问题去继续课堂的学习,他们会通过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或同学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开自己心中的迷题。



探求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只有精准把握了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课堂教学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背后的东西”,厘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在讲授《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就偏重于“长方体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我认为,长方体本质上是一个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从一维、二维发展起来的三维空间图形。在教学时,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三维空间图形的观念来。这也与核心素养之中的“空间观念”相一致。我在课堂中通过若干细节,从课前的闭上眼睛猜物体,课始的动画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中的用小棒搭长方体、拆掉长方体的棱仍能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到课尾的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大小,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念,秉持着“追寻数学本质的学习”这一想法,真正落实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正是因为对课堂教学的专注和努力,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我所教过的班级总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班级教学中,除了做好课堂教学还要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对于学困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并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经过不断的努力,我所执教的课《最大公因数》入围了国家级优质课。


潜心教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想要持续深入地打造生态课堂,单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我积极参加各种名师培训,如西峡课改经验培训、中小学德育践行创新暨德育专家经验交流报告会、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等等,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途径:青年教师工作室,有经验的教师和我们分享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年轻同事们之间也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反思和体会,我们在思考中稳步前行。除了这些,《小学数学教师》《数学课程标准》《班主任之友》等这些书则更是我的好朋友,好帮手。工作之余,读一读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让人豁然开朗;辨一辩典型课例,令人醍醐灌顶;看一看知识广角,使人如沐春风。



除了这些,我还加入了“中原名师李付晓工作室”,积极参与工作室的数次网络研讨,在师傅的指引下,与众多的如兄弟姐妹一般的名师们做激烈的思维碰撞,做深度的交流分享,在诸多问题的视角上得到了扩展与解放。跟随师傅的脚步,我在许昌之行中执笔感悟,畅谈参加“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交流研讨会”的心得体会;送教下乡,我在镇平察院小学执教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用心管理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做到“五心”——爱心、耐心、操心、真诚之心、放手之心。用爱心与学生沟通;用耐心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每一位同学操心,操心他们的学习情况,操心他们的心理变化,操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真诚之心和同学们平等交流、与家长沟通;用放手之心培养班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对班级事务的协调能力,对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对自身的严格规范能力,对同学们的示范带头能力,以此增强班集体的团队凝聚力。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我常常会以一种畏惧之心来思考育人这件事,小学是孩子们人生的启蒙阶段,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呢?毫无疑问,定期举办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在班队会中我通过一些名人名事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通过班级中优秀同学的事迹分享,鼓励大家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通过搜集近期社会上的焦点事件教育大家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通过播放网络上有关感恩父母的视频教育大家重孝道,懂感恩。



我在班级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班干部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文明、守纪、好学、勤劳、特长”五个方面的评比方案,周周评、月月评。每一次的进步都有相应的加分项,这份加分表格就贴在班级的后黑板上,时时刻刻激励着每位同学努力进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班级每周都能荣获“十星文明班集体”的称号,同时我也很荣幸地获得了省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山可望,未来可期。我愿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庄瀛权自参加工作以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赤诚爱心,他所任的班级通常是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学生乐学、会学,班风正、学风浓,深受学校领导、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国家级优质课教师,省级“优秀班主任”、南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学标兵”“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南阳市第十二小学副校长 王保庆



他的课


课堂教学要有“大问题、大空间”意识


今年年初,我送教下乡,在镇平县察院小学上了一节示范课《长方体的认识》。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小棒搭成一个个形状不一的长方体,并探究它们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然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拆掉几根小棒,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形状吗?”小组讨论中,尽管学生的答案大相径庭,但是我却开心地笑了。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它应有的功效。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大,不能太琐碎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一改常规思路,不逐步提问“拆掉一根小棒,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形状吗?”“拆掉两根呢?”“拆掉三根呢?”这样的小问题,而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大问题”:“拆掉几根小棒,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形状吗?”


刚开始,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进展并不顺利,但是他们已不再像牵线木偶一样,老师说拆掉一根他们就拆掉一根,说拆掉两根他们就拆掉两根,而是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他们开始主动去思考:“我最多能拆掉几根小棒?应该拆哪几根?为什么拆的小棒根数一样,有时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形状,有时却不能?”这一系列小问题的产生都得益于他们在“大问题”的框架下,拥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课堂上遇到问题不可怕,学生没有疑问才可怕。只有当学生带着自己的一系列问题去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时,他们才会通过认真思考和倾听小组其他同学的讲解,或在老师的指引下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






是的,课堂教学中要有这样的“大问题”意识: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大,不能太琐碎。


数学课中的“大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必须直指数学内容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具有战略布局之意图,能够设下伏笔,使之后的教学顺理成章,促进学生的受益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在学生熟识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后,大部分老师一般会这么往下进行:“如果按照角来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如果按照边来分,三角形又可以分为几类呢?”这样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老师不直接提示分类标准,而是抛出“大问题”:如果让你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想用什么标准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呢?面对这样的发问,学生势必会主动去思考:“我该怎么分?我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分类标准一样,我们小组却有这么多种分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不受局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发挥,学生的思考会更多、更深、更远,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精准、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感悟会更加透彻。



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所有的“大问题”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大空间”。问题大,学生思考的空间才大。新修改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教授也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思考是很难的,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担心学生难以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回答问题,怕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使教师难以把控课堂,进而陷入尴尬之地,给整个课堂留下遗憾。于是,一些教师恨不得抢在学生前面作答,使课堂总显得臃肿、拖沓。这样的课堂是很难产生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因为全程都是在教师的预先排演之中进行的。事实上,学生那些稀奇古怪、不按常理出牌的想法,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思考。如果教师能够顺势抓住这昙花一现的课堂生成,那么这堂课就极有可能是成功的、精彩的、有价值的。


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我正是利用“拆掉几根小棒,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形状吗?”这一“大问题”,才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要提出“大问题”,教师必须具备“大格局”意识


那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提出“大问题”呢?教师必须具备“大格局”意识,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上说,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脉络了然于胸,从宏观上抓住数学内容的本质,这样才能提出最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而达成教学目标。二是从教师的个人眼界上说,教师不能贪一时之快,重成绩而轻方法、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结论而轻思考,而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大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探索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以下象棋为例,高手总是能够“走一步看三步”。这里的一步包括自己走的一步和对方的应对之策。这里的三步也并不是单纯的三步,而是代表了长远发展的许多步。



上数学课就如同下象棋,数学大家们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就是因为他们有“大格局”意识,对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初、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框架都了然于胸。他们看得很远,不争学生一节课知识的得失,而是着眼于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以及“数学女神”吴正宪老师的口头禅:“不急、不急,慢慢来”“错着错着,就对了”。大师们总是敢于放手让学生探究、交流,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畅所欲言,也正是因为他们有“大格局”意识和眼光。


“大问题”的提出并非朝夕之功,必须长期思考、总结、提炼


相比之下,一些年轻教师因为缺乏“大格局”意识,仅仅以学生短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也往往是服务于让学生快速抓分,课堂中根本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探究那些有价值的“大问题”。这真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争一时之得失而丢掉了数学的本质。


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学习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数学素养目标则是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正是有了这种“大格局”的意识,所以我才在设计这节课时,从课前的让学生闭上眼睛猜物体,课始的动画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再到课中的用小棒搭长方体、拆掉长方体的棱想象长方体的形状,最后到课尾的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大小,做到了宏观把握,实现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总结来说,课堂教学中要有“大问题、大空间”意识。问题大,留给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空间才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而“大问题”的提出,并非朝夕之功,必须长期思考、总结,从宏观上把握数学教学,逐渐培养“大格局”意识。

再来认识一下庄瀛权:



第九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南阳市第十二小学数学教师,南阳市教学标兵、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曾多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法灵活,富有创新精神,倡导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父亲说:好好教孩子们,别耽误人家


我的善良,不是你无耻的资本


老师,我不姓元,也不姓π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