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既是中原名师,又是省名班主任,加入她“战队”的老师后来都怎么样了?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4


为提升全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培育河南名班主任,河南省教育厅今年组织开展了班主任工作试验区建设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遴选工作。6月19日,省教育厅下发通知,郑州市等5个区域被认定为河南省班主任工作试验区,都娟等50人被认定为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至此,中原名师都娟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如何既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增强教师的管理育人智慧,一直是都娟思考的问题。为此,她经过多方探究和实践,终于摸索出了双轨并行的路径,将“毛毛虫工作坊”和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有机融合,建立起教师成长共同体,有力地带动了濮阳市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那么,她究竟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毛毛虫’精神已经扩展到了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等多个领域,也已走出校门,成为学校乃至濮阳教育的一张名片。我们的目标是让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成为‘梦想实现家’。‘毛毛虫’正在蜕变成蝶,我们也正在享受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 11月2日,在第14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布仪式上,获奖的濮阳市第七中学校长杜国强对学校的办学亮点进行介绍。按照要求,每所名片学校只有15分钟的展示时间,而杜校长却用了5分钟的时间以视频短片的形式重点推介了“毛毛虫工作坊”。


这一“拳头产品”深度击中现场500多名教育同人,濮阳七中大放光彩。近日,记者来到濮阳七中,寻访毛毛虫工作坊的前世今生,探索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都娟和她的伙伴们在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上的有效探索。



毛虫初现:目标是成长,“身体”由所有成员一起紧密组成


在幽雅别致的都娟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办公室,记者静静聆听都娟娓娓道来毛毛虫工作坊的故事。


说起毛虫初现,都娟说,也是走过弯路的。早在2013年,校级工作室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和要求,匆匆忙忙组建了一个团队,当时没有明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愿景,大家漫无目的地聚在一起,渐渐地,成员们走着走着就倦怠了、泄气了,最终掉队了、走丢了。


到了2015年11月26日,作为中原名师培养对象,都娟再次招募志同道合的老师走到一起,创设都娟中原名师工作室,积累了大量工作室创立和运行经验。三年后再出发,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建立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的都娟,这次就显得从容许多,她告诉记者:“这次招募成员,除了有行政部门的笔试遴选,在面试时,也十分明确地告诉老师们工作室的成长清单。每学期末,工作室根据成长清单完成情况,对成员进行考核和重新认定。有言在先,怕苦莫入,非诚勿扰。”



工作室建立之初,都娟深刻明白,作为主持人不能急着对成员提要求、讲条件,真正重要的是先带领团队成员行走起来,实打实地干出一些成绩来。工作室的招募和成员吸纳,靠的是三种“吸引力”,即:政策吸引力、影响吸引力和成长吸引力。


就这样,濮阳市十几位优秀班主任加入了都娟名班主任工作室,成为一只只小小的“毛毛虫”。说是小毛虫,其实个个也身手不凡。在前不久结束的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濮阳市第六中学美术老师刘林华,濮阳七中一(6)班的班主任武韶敏均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骄人成绩!



毛虫生长:榜样引领,每个人都能发出自身的光亮


让每个人都能发出光,照亮自己、照亮学生。这是记者对都娟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进行集体座谈之后的一大感受。


在都娟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却不见都娟的名,工作室的名称是毛毛虫工作坊。一位老师在给都娟的信中写道:“我迫切想成为毛毛虫工作坊的一员,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期待已久。期待从‘都坊主’身上学习人格魅力、教育热情,学习她与人交往的亲和力、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和领导管理的魄力,她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风格令人敬佩。”


在采访中,武韶敏告诉记者,她在工作室的任务是在每周一的《濮阳日报》和每周三的《濮阳广播电视报》上推送文章。她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宣传,更在于对工作室成员的激励。



工作室成员、濮阳七中三(2)班班主任乔彦敏表示,自己以前从事的是文字编辑的幕后工作,在工作室成长学习的这段时间内,变得愿意在台前展现自己,在团队中得到的打磨让自己走得更远。这个团队里总会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


在引领团队成长方面,都娟总结出了三条经验:第一,有参照就有方向、有榜样就有力量,找到差距比雄心勃勃更重要。第二,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具备引领老师们成长的资格、才能把握好团队发展的方向。第三,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其幸福感和价值感也是源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教师。


都娟说:“原本我也是想成为花的,后来发现,我是如此深爱着花,所以,我觉得还是做一方土壤最好。”



毛虫交融:资源整合,活动空间翻倍


走进名师讲堂,在孔子画像前坐下,记者在温馨典雅的环境中感受毛毛虫工作坊创造出的文化氛围。


记者发现,毛毛虫工作坊已经实现了多维度深层融合。她已成为濮阳七中亮丽的文化名片,融入到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因为都娟又是中原名师的缘故,毛毛虫工作坊已经将中原名师工作室和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进行了融合,这种融合并不单是硬件和人员的融合,更多的是教师学科专业技能与班主任班级管理智慧的深度融合。这在全省具有独特的“标本”价值。


对于这种深度融合,都娟认为,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影响,又彼此促进。一名学科教师,如果懂得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其学科教学的成绩和质量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同样,一名班主任如果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学科教学技术,他也一定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从而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众所周知,教学和管理都足够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教师,既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教学技术,也要具有丰富而个性的班级管理经验。都娟告诉记者:“我们的名师团队和老班团队本身就是相互打通和彼此交融的。提前提升科任教师的班主任素养和班级管理能力,比临时抱佛脚更有助于教师快速适应新岗位以及学校的平稳健康发展。”


采访中,记者发现毛毛虫工作坊的培养目标是: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毛虫蝶变:依赖自觉力量、内在动力实现蜕变成长


只有让工作室成员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他们才能冷静而客观地思考问题,才能自觉遵守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把成长看成是重要的事儿和自己的事儿。


工作室核心成员、濮阳七中(小学部)语文教师翟俊霞说:“我在工作室的任务是美篇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经过了一年多的坚持,自己从曾经的焦虑、内向,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遇到瓶颈而停滞不前,到逐渐变得平和、淡定,能够沉淀下来去专心做一件事,找到了自身的工作定位,更找到了职业幸福感。”


都娟告诉记者,每次活动,成员基本上都不会缺席,因为每个人都深深懂得:“我”的参与,不仅为“我”创造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同伴提供了向“我”学习的机会。



工作室成员、濮阳经济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教师申志敏,家住在县区,未加入工作室之前,对工作室非常向往。她说:“如不能成为正式成员,我愿意做一名‘编外’人员,随你们一起学习、交流。”在都娟看来,个人的内在需求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先决条件。


工作室成员、濮阳七中语文老师陈志萍告诉记者,她在工作室里感知了“自育的价值”,工作室成员、濮阳七中政治老师韩利冉告诉记者,从工作室旁听生到正式一员,她觉得“向上的精神很重要”。


有了科学的架构、有了主持人和成员火热的成长内驱力、有了成员学校的大力支持,毛毛虫工作坊在高效高质发展着,逐渐成为了濮阳市一个典型的成长共同体,被教育界甚至是社会各界熟悉和认可。



毛虫飞舞:团队协作,工作室研究成果洒向濮阳大地


毛毛虫工作坊深度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有了专一的研究方向——家校合作。都娟的团队认为:在教师队伍中组建一个研究团队,寻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在全力推进学校教育的进程中,助力家庭教育,真正实现家校联手。


他们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定期走上街头义务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每周六上午,他们将从“每天感悟一句话”活动中总结出的经典语句作为“金点子”发放给市民,并现场解答,帮助市民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毛毛虫工作坊中的读书社团,是连接工作坊与学生的桥梁,学生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参与到其他各种活动中来,学生成了工作坊里的“小小毛毛虫”。家长和学生都成为了工作坊直接服务的对象。



与服务对象多元相对应的,是工作坊的日常工作影响力传播途径从面对面走向媒体传播,比如通过网络直播实现更大范围的影响和带动。


记者发现,工作室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让其他学校、各地市的老师观看并学习。都娟说:“我们工作室启动了家长全员培训工程,对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的家长进行系统性的家庭教育课程培训,引导家长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实现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再成长。”



如今,工作室成员所带的班级都是工作室教育“实验”班,团队研究的成果首先会在实验班里落地实践。如此一来,工作室发挥的影响和释放的能量就能辐射到学生、家长、教师甚至全社会。


采访结束时,记者拿起工作室的吉祥物“毛毛虫”,问都娟这一教育意象想要告诉成员什么道理。都娟说:“我们都像是毛毛虫一样,需要拼命地汲取营养、补给能量,才能毛虫化蝶,实现理想抱负。”



每天感悟一句话,积累了600余条;每天一篇1000字左右的感悟随笔,积累了厚厚一本书;每周一次的交流碰撞,每月一场的主题教育展示、好书分享思想碰撞已成习惯。如今,都娟和她的伙伴们在默默而扎实地吞吐着教育的智慧,期待着一个个毛虫化蝶的时刻。


如若化作了蝴蝶,飞舞在大地上,接下来还要干什么?记者抛出一个问题。


“归零,再次变成毛虫,向下一个征程出发……”都娟和她的伙伴们像商量过似的一起说。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龙庆 代修鹏



推荐阅读:


一个班主任除了带两个班,还要带动全区学校,是不是神话?


河南老师请注意——这些孩子要把你拍在沙滩上!


课堂上老师最易忽视的16个坏习惯,你中招了没?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