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备课“走心”:每周打造一节“让学生尖叫的课堂”!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4

小编的话: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新理念与新实践走进了许多教室中。但很多课堂“形式新”却“内容旧”,依旧停留在“问+讲”形式,或是滥用多媒体变成“多媒体放映员”......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特邀请了一位副校长和大家分享他的感想。


农村课改要抓好教学原点——备课


当前,农村课改有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和“全面改薄”工程强力推动下,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达到历史最高: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以班班通教学一体机为代表的信息化设备进入普通农村教室,倍增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农村学校彻底告别“粉笔+”的授课时代;师资配置空前加强,一大批全日制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进入农村学校;国家、省、市、县各个层级中,线上、线下针对农村教师的各类研修项目不断;课改有了更多可操作载体,许多地方探索推出本地版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改氛围越来越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生本课堂等新理念深入基层一线教师心中。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课改遇到“瓶颈”,难以下探到“深水区”,课改中浅表化、程式化的问题凸显出来:许多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要么生搬硬套教学模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形式上;要么形“新”而实“旧”,变满堂灌为满堂问,问过之后又不由自主地切换到“讲”堂模式;要么滥用多媒体技术,满堂展示的是声、光、电,教师成了放映员,师生之间缺少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总之,课堂缺少生机。




农村课改需要创新前行,也需要坚守、回归原点


为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对备课内容的认知、对备课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传统优良备课方法的传承、对备课资料的使用的情况,以本校为例,通过设计“你认为备课与课堂教学有无关系?”“备课内容包括哪些?”“你认为影响备课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特级教师于漪的‘一课三备’是什么吗?”“你平时依靠什么备课?”这5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知行不一使得农村教师备课沉不下来。调查本校发现,76.8%的教师认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21.7%的教师认为“备好课与上好课没有必然联系”。80.3%的教师认为“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备课质量,29.6%的教师仅靠“教师用书”备课,28.2%的教师仅靠“通用教案集”备课,26.8%的教师靠“教师用书和通用教案集”备课,只有15.4%的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备课”。


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备好课的重要性,认为备好课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际备课中却耐不住性子、伏不下身子,心态浮躁,缺少课标意识,不愿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琢磨教法学法,采用看似走捷径、“省劲”的办法照搬教师用书、通用教案集,其教案质量、课堂教学效率注定是低下的。


教师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都讲不清楚,其备课质量必然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课程标准作为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是学科教学质量测量的重要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却对“新课标”普遍无视,传统备课良方的失传导致农村教师备课内容以碎片化呈现。其教育视野的狭隘、教学行为的肤浅则是必然的。


著名教育学者于漪的“一课三备”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备课良方,它在“粉笔+”授课时代能够大放异彩,在现今“互联网+”授课时代更能再造辉煌;它是教师教学相长、专业成长的标准路径,是教书匠走向优秀教师的分水岭。但是“一课三备”在农村学校传承不够,多数教师缺少独立解读教材、系统性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备课体验,习惯于照本宣科、重复教师用书上的只言片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备课是需要“走心”的。教师备不出有温度的课,课堂上就点燃不了学生的心灯。



课内生态、课外环境,是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显著因素


职业准备不足是农村教师备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外因。对本校2014年到2017年新入职的46名教师受教育程度调查情况看:研究生1人,占2.2%;一本1人,占2.2%(体育专业);二本27人,占58.7%;三本3人占6.5%,大专14人,占30.4%;非师范院校非教育类专业31人,占67.4%;特岗教师转任20人,占新入编教师总数的43.5%。由此可以推想,大多数新入职的80后、90后教师,其学习期间并没有接受系统性从教技能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严重不配套,做教师最基本的“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普遍不达标。新教师虽然经过一些岗前培训,但是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农村学校教师人手紧缺,新教师入编后必须马上投入工作,只能边干边学。农村中小学更需要“万金油”式通才,一些“专才”在工作中反而成了短板。短期内备出有成色的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并不容易。


缺少同伴互助的环境是农村教师备课质量不高的重要外因。农村校点分散,且校际阻隔使教师工作“忙”且“茫”,遇到困惑无处切磋,呈现“孤岛”式备课。工作任务繁杂是农村教师备课质量不高的又一外因。教师人数少、担课多,加上农村学生多寄宿在校需要教师管理、服务,有限教师办起了无限教育,教师常常被琐碎的事务包围,难以专心备课。农村学校虽然开足开全了课程,但是不能开好开优课程……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课改需要“高大上”,更需要“接地气”,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有效教学应当是课改永恒的主题。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技术,教师都需要从自身先做起,结合本班实际备出高质量的教案、学案,才能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生动、全面、健康的发展。



脚踏实地,积累学习,开展系列活动推进课改


面对教师备课质量不高进而阻碍深化课改的问题,可开展系列活动进行破解:针对学校非师范类教师越来越多的现状,坚持集体理论学习,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育素养。每周工作例会上安排一名教师开展理论讲座,学期初排定全员主讲次序,学习内容从学校统一订阅的教育名家专著和教育专业报刊上选取。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朱永新《写在新教育的边上》、张世英《哲学导论》、郑洁《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管建刚《不做教书匠》、吴非《不跪着教书》、雷玲《好课是这样练成的》等书籍,以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小学教学》等报刊。


针对教师专业不专、工作量大的现实,需要让教师备课不唯数量、突出质量。要求教师在上合格课的基础上每周打造一节“让学生尖叫的课堂”,以优质课制造教学小高潮。每位教师的优质课教案单列出来,加强日常指导、督查。每学期更新优质课教案,经过几个学期循环替换,由点成线,力争把每个课时都备成优质课。


针对教师备课不深入、同伴互助难以实现的情况,可以开展单双周文理科教师错峰“学课标、议教(学)案”活动,为教师搭建团队互助平台。通过“同头课”教师集中研讨当前两周教学内容,重点单独解决备课过程中的疑惑,促进备课质量,实现教师思想的碰撞而不仅仅是形成物化的教案。针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关键期,落实“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培养计划。发挥省市级骨干教师、县课改“三星”“四星”级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师徒结对帮带活动,通过师徒定期合作备课、相互观课议课,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定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赛,鞭策青年教师加强对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的日常练习;定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以赛课磨砺、检验、提高备课质量,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课改的成功关键在于让教师都“动起来”。例如,可以开展全员赛课活动,由校长到各个学校的老师轮流做评委。通过校内纵比、校际横比,使各校在课堂教改上互评互鉴、比学赶帮。同时,在教师人人晒课的过程中发现一批好苗子,经过反复跟踪备课、听评课、磨课,培养成课改骨干,起到支撑带动作用。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落实,大批优秀师资进入农村学校,农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将在新时代得以实现。


(作者系西峡县阳城镇中心学校副校长)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董国雷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用九张图告诉你,陪孩子写作业也可以很简单!


老师,别生气啦!


既是中原名师,又是省名班主任,加入她“战队”的老师后来都怎么样了?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