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据说小升初搞面试,又有人推真题了

王钢微言 河南教师 2019-06-24

去年,西安市民校小升初实行“电脑随机派位+面谈”的招生形式之后,紧跟着一些地方民校小升初也搞起了“电脑随机派位+面谈”,意料之中的事。教育主管部门是生怕被批评不作为,确实是想尽办法是要力求均衡——注意,不是公平,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尤其是今天的情势实在是让人不能不焦虑。



学校是左右为难

抓考试提分数

良心会痛


家长是两面煎熬

想让孩儿阳光灿烂

又怕孩子考不上名校

前途未卜


最痛苦的还得是孩子们

一入学校深似海

出了学校又进坑

扑腾扑腾满嘴苦

小小年纪累弯腰


不管怎样,上面得表示重视吧?得有所行动吧?


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动作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专家们的确是煞费苦心,官员们的确是雷厉风行。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古到今,心知肚明……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条必走不可的路。


当然,开个玩笑,要是教育局长们的儿子女儿在入学上也没有任何特权,那教育改革就容易多了,这就好比要求环保局长每天必须下河去游个二百米。


说到哪儿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说各种明规则潜规则的对策了,那个真的不懂。只知道,拼爹拼妈拼他二舅姥爷这事儿,在眼前来看真的是管用的。但是拼赢了当下之后,未来怎样,那可就未必了。



接着想说说“真题”这件事儿。


中国人都认可这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还有一句俗的,“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应试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题海战术。为什么搞题海战术?不断地见识各种题型,不断地提高熟练度,老师学生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一上考场,发现题没见过……立刻蒙圈!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题海战术貌似撞大运。这就好比是两位武林中人交手,一个怪招频出,另一个就手忙脚乱,恨不得一屁股坐地上抱怨:“你怎么不按套路啊?”


当小升初要面试的消息一出来,就有各种公众号推文称自己有“真题”。


题大多数是不错的,这里指的是那些考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题。最恨的是那种所谓道德品质方面的测试题。如:“你平常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我偏执地认为,这种测试,太容易导向两面派的人格了——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呢?孩子们才不会老老实实地说:“我学习太忙了,饭是爸妈做的,衣服是爸妈洗的,我最多就是不顶嘴不发脾气……”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谁都知道该在这场“决定”人生命运的面试中说点什么。武断地说,为这样的面试所做的突击准备,是没有意义的。


在两部儿童影片中,都有关于面试的场景,很有意思。


一部是《小王子》。《小王子》中的那个小女孩儿出场时,似乎是我们心中的完美小孩儿。在母亲的近乎严苛的要求下,她过着每一分钟都经过精心计算的生活,力求学习的高效。至于准备面试,就更不用说了,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和女儿进行排练,细致到如何微笑,如何做手势——“你有上沃斯学院的潜质吗?”“是的,我有,三件事能够证明我有上沃斯学院的潜质……”



然而,当面试官看完了小女孩儿近乎完美的申请资料之后,问出的终极问题却不是妈妈预料中的那个。


“长大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短暂的慌乱之后,小女孩儿决定开口:“是的,我有,三件事能够证明我有上沃斯学院的潜质……”


然后,她晕倒了。


另一部,是《跳出我天地》。比利终于有机会来到梦寐以求的皇家芭蕾舞蹈学校。面试就要结束,他的表现不能算完美,因为一个触动他情绪的小插曲。


就要告别时,一位女老师突然问道:“你跳舞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这个矿工的孩子思索良久,回答的却是“不知道。”然后是“觉得很好。”


他当然紧张,他没有做过任何演练,他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只是扪心自问,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于是,在老师们面面相觑时,他忽然找到了自己想说的话。



“有一点僵硬……但是只要一跳舞,我就会忘记全部的事情。然后……好像不存在一样,一切都消失了,我感觉到身体在改变,好像,好像里面有一把火,剩下我在那里,像小鸟一样在飞翔,像电流一样。对,就像电流一样……”他竟然被录取了。


从教二十年,和我的孩子们经历过一场又一场考试。我本人当然也改了无数的卷子,出过不少题,也面试过很多应聘老师。


是的,很多考试是可以准备的。尤其是把“知识”从书本搬运到试卷上的那种。我们把卷子交给了老师,留下的只有分数。而这分数,注定会随风而逝。


更多的考试,是不可以准备的。尤其是更为“高级”的考试,更为“务实”的考试。确切地讲,那样的考试,不是用一两个月,也不是用一两年来准备,而是用每一个今天,每一个时刻来准备,甚至穷尽一生。


我们无法准备对某一个具体的题目来作答。我们只能准备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素养,自己的思想……于是在那一刻,这一切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因我们的自信而勇敢忽然迸发出来,于是,我们有了踏上新的旅程的机会,拥有了一片更为精彩的新天地。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了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时代在变,考试在变,学校在变,教材在变……这种种的变化,以平常心接纳即可,不必过于焦虑。


而懂得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教育的智慧。


那么,什么不变?健康不变,请重视运动,重视睡眠,重视饮食,重视快乐。善良不变,你我都会承认,善良应当是做人的底线,请保护自己,也请善待他人。阅读不变,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请不要停止生长。


…………


干国祥先生在《在破碎的世界中,教育何为》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教育一直是人类自我塑造的唯一工具,是普罗米修斯、女娲和耶和华曾捏泥成人的那双手;教育决定观念,观念塑造未来。


对,教育,不是为了“临阵磨枪”,而是实现“自我塑造”。


来源:王钢微言(ID:wangg20130731-feng)



推荐阅读:


两会给教育划重点:落实教师待遇、扩大学前教育供给、为教师减负……

第一名是女孩,班长是女孩……男孩究竟该怎么教?
我,32岁,有才有业,期待与优秀肯干的你携手!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给个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