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育指南实施手册”全解读 || 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训进行时①

教育时报 河南班主任 2019-06-23


为提升全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培育河南名班主任,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河南省教育厅今年5月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河南省班主任工作实验区和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遴选工作。


经省辖市、直管县(市)教育局推荐,省教育厅审核遴选,认定郑州市、濮阳市、许昌市、滑县和永城市为河南省班主任工作实验区,吴红霞等50名老师为河南省第一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8月2日,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专项集中培训在郑州启动,5天时间里,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将系统接受班主任专业技能和工作室建设培训。从今天起,小班将及时整理和发布此次培训的精华内容,与全省的广大班主任分享。



8月2日上午8:30,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专项培训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助理,以及河南省班主任工作实验区相关负责人共120人齐聚郑州。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张怀君、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王丽霞,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南教育时报社总编辑刘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专业发展研究室主任李秀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项目管理研究室主任、《班主任》杂志社副社长刘京翠,出席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河南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教育时报社课改导刊主任杨雷主持。


张怀君处长在致辞中说,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我省高度重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在去年开展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评选、优秀班主任研修班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实施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河南省班主任工作室实验区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进行名班主任工作室能力提升和省级优秀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征集省级优秀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优秀成果,以促进全省中小学班主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作水平的提升。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依托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开展。



张怀君处长指出,名班主任工作室是阵地,是舞台、是机遇,更是奉献,其工作是繁琐沉重的,但也是光荣、有价值的,对于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明确职责,加强建设。各班主任工作实验区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要结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依据《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在人员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并逐步完善一整套管理培育机制,将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可延伸的班主任培养平台,更好、更多地服务于广大班主任。


第二,统筹引领,辐射带动。各实验区要发挥统筹引领、政策支持和培养辐射作用,探索制订和完善促进当地班主任工作的政策措施,完善班主任的奖励制度,从区域层面加强班主任建设,总结、推广本地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功经验;名班主任工作室要制定班主任专业成长计划,定期开展班主任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通过示范性班会课、专题讲座、班主任工作论坛等形式,积极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引导班主任提升专业理论、专业道德、专业素养和专业气质,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提升,最终打造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第三,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我省一些地方几年前就已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有的才刚刚起步,处于起始摸索阶段。本次专项培训,我们专门将不同区域的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混合分组,就是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切磋、交流学习。大家一定要虚心学习其他名班主任工作室经验,并逐步探索工作室的发展之路,形成“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齐头并进,带动全省班主任队伍更快、更好发展。


张怀君处长要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动我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本次集中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8月2日,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研究”项目核心组成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编写者,李秀萍与刘京翠分别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做了详细解读。


李秀萍:

落细,落小,落实,常态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




中小学开展德育有几个关键词:落细,落小,落实,常态。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要落实到学校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真正实现常态化。


1

构建系统的德育工作体系


关于德育,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指导纲要,德育专题文件也有很多,内容涉及安全、生命、禁毒、环保、生涯、廉洁、法治、心理、国防、国际理解、生涯规划、传统文化、网络道德……


单个来看,每个系统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必要的、迫切的,这些要求最终都要在学校落实,而从学校综合来看,各系统要求就存在过多的专业化、极端化等问题,要求重复、内容叠加,使学校工作处于忙乱状态,德育难以落实。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出具体方向,回应新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二为将各个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统整起来,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系统框架。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系统性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关于中小学德育的各种文件、学者研究、典型案例,把德育目标、内容,尤其是德育途径以及国家对德育实施的要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合,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有效的学校实施德育的框架


比如,“文化育人”部分“优化校园环境”有这样的指导: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2

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责任一直是世界各国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之一,也始终贯穿在我国的德育文件以及各科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有自觉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


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对自己生命有负责任的态度上,如,知道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如,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家庭责任感;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对大自然有负责任的态度上,如,了解生态环境的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在未来职业中,如,对工作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公共生活中,如,能够参与公共生活,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知道承担责任的意义,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

促进全面发展


中小学德育应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按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以及随着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而面临的更广范围的道德关系,学校要引导学生建立家庭伦理观,体会家庭亲情、懂得孝敬父母慈爱兄弟,懂得承担家庭责任;引导学生建立集体主义观,能够做到集体成员团结友爱、遵守集体纪律、树立集体观念、珍惜集体荣誉;引导学生建立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公共道德意识、遵守社会秩序,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引导学生建立生态文明观,认识并尊重大自然,学会欣赏大自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中小学德育应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中小学要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德育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小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校要让学生养成明礼守信、与人为善的生活习惯;养成乐学善学、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


中小学德育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学校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4

尊重规律,建立阶段目标


考虑学生的身心及认知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习惯发展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思辨能力。


德育目标侧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班级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发展到侧重引导学生关注更大范围外的公共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


德育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深化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低一学段的德育为高一学段的德育做铺垫,高一学段的德育必须以低一阶段的德育为基础。


小学低年级: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初步了解)。不抽象地告诉他们“什么是道德的行为”“怎样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儿童的集体学习中、游戏活动中、集体的日常生活(如吃饭、入厕、午休、交友等)中,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懂得规范,在此基础上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在习惯养成中,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理解,提高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习惯和道德规范(了解,理解)。相比于小学低年级以学生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班级生活为主的范畴,小学中高年级的生活范畴不断扩大,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个阶段,与初中阶段对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目标要求仍有差异。在小学中高年级侧重将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各种学习和生活活动时,养成习惯。


初中阶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格(认同,继承,弘扬,树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又处在心理发展以及品德发展的一个动荡期。在身心发展上,初中生成熟性与幼稚性同在、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觉性与盲目性并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状态。在品德发展上,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能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一些问题,但又难以理性、思辨地去思考问题,容易受偏激观念的影响。



高中阶段:道德品格和道德情操(拥护,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德育目标侧重于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思考和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增强国家认同,形成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积极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中小学社会关爱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积极争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中小学人格修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积极争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6

完善管理制度,做好管理育人


在六大育人途径之中,管理育人是最难的,可探讨的空间也非常大。制度的背后是价值观,学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环境建设相结合,还要与学校管理制度相结合。学校要培养公正的人,学校制度首先要体现公正精神;学校要培养诚信的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就要避免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学校要培养友善的人,那么学校管理制度也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学校在制定校规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校规应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校规作为一种规章制度,应体现公平公正性,维护全体学校师生的共同利益。

(3)学校在制定校规时,首先要考虑校规本身的道德属性,是否满足道德的标准。


制定班级制度要注意以下要点:

(1)制度要得到学生的认可。

(2)师生共同执行。

(3)班级制度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本学段发展需求。

(4)制度出台后,可以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



郑州中学的吴红霞老师主持下午的培训。



她说,今天我们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紫荆山”,紫荆山是商代古城址,至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据说是古代的皇帝御赐的名号,万分尊贵,能够在这里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及名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智慧,无疑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如何做有专业尊严的班主任?如何让更多的班主任走向优秀?如何建设引领性强、辐射面广、成果丰富的工作室?每每想起这些问题,我的内心就十分沉重。


这种沉重感来自于上级领导的高期待,也来自于作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使命感。我和在座的每一位对此次培训充满了万分的期待。今天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李秀萍老师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全面解读,为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今天下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项目管理研究室主任,班主任杂志社副社长刘京翠老师,将进一步解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刘京翠:

以六大育人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动员各方面力量,实现全员育人;需要关注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实现全程育人;需要拓展育人的多维空间,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最终是要实现培养“全人”。


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这六大育人途径共同支撑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


1

课程育人——重在融入


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要将德育融入渗透教学(目标、过程)之中。


语文:价值引导与道德熏陶,理解课文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道德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国家认同和国家主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引导学生增强对地理环境理解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外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对世界和平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数学: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化学:引导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


体育: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养成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品质;


艺术:陶冶善和美的情操,锻炼耐心、恒心及创造力,引导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要挖掘乡土人文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无论对哪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更易让其产生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可挖掘的乡土资源是多元的,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历史名人、民族特色、民族历史、民间文化、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等。


开发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要基于地方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

(1)从地方民间文化出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从地方自然环境和生态发展特点出发,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大好河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从地方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文化育人——重在熏陶


文化育人重在渗透、熏陶,必须借助一些载体。要将学校发展理念和学校文化标识融入学校的建筑布置、景观设计和课程教学中;加强教育宣讲,让师生深刻理解学校发展理念和学校文化内涵,认同学校文化。




校园的其他建设也需要把教育性放在首位考虑,彰显教育意义。宁波中学将一课被台风刮折的柳树保护起来,命名“生命树”,让学生感受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


班级环境建设需立足于班级核心价值观。确立班级核心价值观根本途径:了解班级和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所存在的问题,确定班级最需要什么,自己的学生最缺少什么、最需要在哪些地方锻炼提升(最近发展区)。


顺序:班训/班名—班徽—班歌—班旗/班服—班刊;

注意:把握一脉相承。




3

活动育人——重在导向


学生成长需要什么?需要鲜明正确的价值观,需要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帮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学生成为需要好环境、好平台、好关系、好资源,通过策划组织好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真实生活,获得独特体悟。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班级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教育活动更需要系列设计与组织;围绕班级核心价值观/班级愿景或其下阶段性目标设计、开展系列班级活动。




4

实践育人——重在体验


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实践育人并非割裂独立,是与其他途径、方式相互融合,需要整合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学科等结合。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育人需要注重学段差异,教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小学以参观为主,进行启蒙教育和认知教育;中学以体验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创造劳动机会,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5

管理育人——重在引领


学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环境建设相结合,还要与学校管理制度相结合。制度与道德紧密联系,每一种制度都有一种道德价值观在起作用。


校规要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内容要考虑本身的道德属性,看它是否满足道德的要求,不能使校规妨碍学生的人格自由、压制学生的发展。语言多用鼓励性,少用否定性、禁止性语言。



班级公约——班主任的带班理念和班级成员共同愿景的书面承诺和行为参照——都应基于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公约的价值和意义,民主协商制定,但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6

协同育人——重在联动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容易反复的知、情、意、行的复杂过程,既有来自校内的影响,也有来自校外影响。因此,德育工作不是一个人、一所学校所能完成的,需要各育人主体形成育人合力,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一)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形成班级育人共同体。班主任在班级育人共同体中主要起主导作用,需要调动班级内外各种不同的教育力量,整合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集体作出班级内的重要决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群策群力,共同了解、诊断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二)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学校应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共育机制。校园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校要与社会相关机构(宣传、民政、文化、综合治理、公安等部门)建立互动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学校、社会一体的育人机制。




你可能错过的内容

权威发布 | 河南省班主任工作实验区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名单公布任谁说你是最小的主任,我却愿给你最大的舞台丨文末有惊喜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班主任”。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