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效率低?快看看这4种倾向你有没有!

代保明 河南教师 2019-06-23


当下,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

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的

原因多种多样,

其中教学中的概念化倾向,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

原本应该是血肉丰满的,

丰沛的语言内涵、

复杂的情感思想、

巧妙的表达结构等,

都会让语文教学

充满无限的情趣。


可是,由于语文教学中

过多概念化的东西大行其道,

严重地抑制了

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抑制了语文本应有的

旺盛生命力。


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代保明老师分析了原因:


时下的语文教学中,以下四种概念化倾向并不少见。


1文本解读概念化


文本阅读,是文本、编者、学生和教师四者的对话,其中文本、编者是固定的,而学生和老师则是千差万别的。作为读者的学生和教师,由于学力、人生经历、文化视野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导致解读结果一定不同。


但现实中不是这样,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教师常常将三种概念化的文本解读呈现给学生:


其一,以图解文概念化,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等是必不可少的标签,至于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的标签,少有师生真正探究。



其二,修辞解文概念化,似乎只要句中有修辞,就会生动无比,可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修辞,会使句子产生怎样的变化,没有任何探究。


其三,写法解文概念化,从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角度解析,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解析,至于这些写法为什么好,一概不管。


这样的概念化文本解读,不仅阻碍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探索,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2教学流程概念化


就阅读教学而言,文本是千差万别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流程,则语文课堂势必僵化。


但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质疑,那就说明教师预设过度,替代了学生的需求;如果没有学生的展示交流,那就说明没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是这样的重重顾虑,导致不少教师只好把课堂教学流程概念化,不分文体、不论学生的学情,一律用固定流程来处理所有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概念化,它僵化的是课堂教学的灵动和活力,是典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方式。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让其概念化,那它必将走向僵化和无味。


3知识教学概念化


它体现在:其一,在教学中,让理解停留在浅层概念上,还差最后一公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其二,知识教学与阅读教学分离。很多教师想到的仅是把语文知识的概念教给学生,诸如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类的概念教给学生,而这样的知识学习有何作用,会给语言表达带来怎样的好处等,却鲜有涉及。



其三,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概念化。语文知识,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去审视,的确会显得冷冰冰。但一旦把知识与内涵融在一起,知识就会反过来给文段增添光彩。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把后两个代词“我”去掉,丝毫不影响语义的清晰表达,但是亲情、爱意、幸福等情感层面的内涵却没有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仅有知识概念的传授,没有知识生存环境的分析是不行的。


4问题作答概念化


在各种语文训练和测试中,以主观题居多,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主观题的具体设计目的而言,是想让学生自主理解问题的含义,展现自我分析能力、建构语言表达逻辑。这类题型,应该最大程度地容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的各种题型都有了作答的公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都有了固定的套路。这样的套路,的确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但不能一直鼓励和使用。



如果每个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固定的、模式化的,那个性化解读、创新思维、独特的感悟和理解等就都无从谈起。


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能畅通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代老师认为,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力避概念化。


1


其一,要让学生的“自我理解”有产生的土壤和存在的空间,哪怕这样的自我理解与教参或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出入,教师也要慎重地给出评价,而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制止。


教参上的说法,是专家们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完全符合文本本来的意义,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意义存在,恐怕谁也不敢下结论。师生理解文本的最好方式是脱离教参,自己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这样,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干扰,师生的思维就会纵横驰骋,进而发现新的绿洲。



2


其二,让课堂少受教学模式的掣肘。课堂教学追求的应该是特色,而不是模式。没有概念化的模式,没有僵化的流程,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依据文本的不同、学情的差异,预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流程和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灵活调整方法和策略,绝不用一种教学模式来衡量所有学科和所有文本,绝不用一种流程来僵化所有的教学环节。



3


其三,给语文知识注入生命的血液。如果单从语法、修辞和写作的角度讲知识,是很难给学生构架起知识体系的,因为单纯的知识传授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难以消化。


但是如果教师把知识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传授,比如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传授语法、修辞等具体知识,让知识与情感联通、思想与形式联动,那么语文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语文知识就会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共鸣。



4


其四,要尊重内涵,淡化形式。当学生有了自我的阅读发现,教师一定要尊重,要研究分析学生阅读发现内容的合理性,在修正完善中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言之成理即可”成为批判教学的理想答案,如此才能渐渐回归到扎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本真之路上。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发现学生情书之后,她竟然做了这件事......


你敢碰我一下,我就去教育局告你”,学生的怒吼我不想忍了!


签赠丨除了决策权、奖惩权,老师还应该拥有什么?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