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有神奇的育人力量!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2-10-09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的时间里

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如今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

但过去的峥嵘岁月仍要铭记


如何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是班主任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下面跟着小师观摩一下

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赵方强的一堂精彩班会课——


【设计背景】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走向富强,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贫穷与落后,不能忘却人民曾经的颠沛与饥寒,不能忘怀先辈们曾经的奋斗与拼搏。同学们只有深刻地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



【教育目标】


1.通过寻访与家乡昔日风貌有关的老照片,讲述先辈们的故事,感受祖国的发展,感恩党的英明领导;


2.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培养其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授课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通过一张张乡土老照片,感受体会70年来家乡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


一、解读照片:追寻时代记忆


师:下面有请几个小组依次展示收集到的照片,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展示一: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



生: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房子。墙是泥巴垛的,虽是一座破破烂烂的房子,但在当时那个年代,需要倾全家所有才能建造出来。对我爷爷来说,终于算是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了。


已经有地基大瓦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平窗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浑砖到顶”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最普遍的民居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方便于晒粮食的预制板平房


现代新农村面貌


师:这是过去农村非常常见的房子。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关于房子的照片:已经有地基的大瓦房、六七十年代的“平窗基”、七八十年代的“浑砖到顶”、农村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方便于晒粮食的预制板平房、农村上个世纪末普遍出现的楼房……


师:看了本组照片,谁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呢?


生: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和谐,和谐才能幸福。但是,能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居所,对先辈们来说,是多么大的奢求呀!现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展示二:一个修建水库的施工场景。



生:这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是辉县宝泉水库修建现场。辉县人民在郑永和老书记的带领下不惧困难、治山治水、拦河造田,书写了一部“辉县人民干得好”的壮丽篇章……


这是辉县的一条干渠通水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告别了干旱,也就意味着将要告别饥饿


师:老书记带领大家修水库的时代,和红旗渠的修建同属于一个时代,他们肩挑、手抬、车推,甚至有人献出了生命……


生:南太行是革命老区,老区这片热土孕育出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郑书记将老区的红色基因继承下来了!


生:如果不是这张照片,今天我们来到辉县宝泉水库景区,有谁能想象出来,宝泉水库今天的美丽与壮观,是先辈们流血、流汗,乃至献出生命换来的。


…………


展示三:一个打麦场上人们学骑自行车的场景。



生: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一个晒麦场上,一个人在学骑自行车,后面有个人帮他扶着,还有一群人在旁边看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兴奋……


师:是呀,自行车在当时非常稀缺,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自行车在我们中国多起来,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


搭公交车出行,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高大上的出行方式


生:自行车、手表与缝纫机被并称为年轻人置办婚礼必备的三大件。但是现在,开上私家车也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展示四:一条熙熙攘攘的老街道。



生:这是40多年前的新乡北大街,曾经的市中心,当时街道较窄,两边的建筑也比较矮。不管男女老少,服装基本上一个款式……


师:不仅仅新乡,我们全国都是这样的,当时人们服饰的颜色也比较单一,以蓝灰色调为主,被称为“蓝灰海洋”。


生:我爸爸说,那时候衣服不分男女。他小时候的衣服,都是上面两个哥哥三个姐姐穿过的。


生:姥姥说,几个孩子穿过的衣服烂得不能再缝了,可以用玉米糊糊把破布片儿粘起来纳鞋底。鞋穿烂了也舍不得扔,大街上有“收破烂哩换钢针儿”,可以通过货郎换一些针线


…………


展示五:一群人拉着平板车劳动的场景。



生: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的新乡县朗公庙镇,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治沙造田。黄河故道上,积沙成山,但只要不认穷,办法总是会有的,新乡县的群众以移山填海的精神,用好土埋沙造田。


上世纪60年代“平岗造田”


师:不仅仅是新乡的朗公庙,当时许多地方都在治沙造田,比如兰考县的焦裕禄书记就是翻淤治沙的好榜样。有了田,就有了希望,农民的生活就有了奔头。


生:在艰苦创业的时代,党员们吃苦在前,一心为民的境界和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树立了一面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展示六:一群人赶着马车交公粮的场景。



生:这是新乡凤泉区(原北站区)分将池大队交公粮的场景。那时候农民打下粮食,哪怕是自己吃糠咽菜,也不能少了国家的一粒公粮。


生:我爷爷说,一大早起来就去交公粮,队太长了,还没轮到,粮站下班了,离家那么远,没办法,只得在粮站过夜了,但人们无怨无悔,毫无怨言。


师:当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需要“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交公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生:再到后来,农民不仅不用交公粮了,种地还有补贴。


生:奶奶说,当时怎么使劲儿想,甚至连做梦都想不到,今天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人得有良心呐!


…………


展示七:一家人头顶烈日在摊晒麦子的场景。



生:打麦子以前,需要摊晒,需要在骄阳似火的大中午头,不断地用叉子翻来翻去,麦子才能晒透,才方便打麦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力、畜力是碾麦子的主力


师:过去收麦子,程序是很繁琐的。先是头顶烈日割麦子,再把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摊晒,晒透了再用石滚碾压,然后再趁风扬场,才能将麦粒与麦衣分开。麦季需要抢收,知道吗同学们,就是和老天爷抢食吃,家里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行的动的都要到地里干活去。小孩子需要到地里捡麦穗儿。


抢收季节需要男女老少齐上阵


生:捡麦穗我知道,听爸爸讲过,酷热的天气,孩子们捡麦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孩子们在麦田一字排开,力争不漏掉任何一个麦穗儿,做到颗粒归仓。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的孩子们的脊背火烧火燎的,并且要弯的像要折掉了一样。没有那种经历,很难理解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描写。


生:不仅仅捡麦穗辛苦,当时所有的劳动,估计都应该是很辛苦的。


颗粒归仓


师:的确,每一个程序都很辛苦。不过现在简单了,提一壶茶水,地头树荫下喝着,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过,茶水还没喝完,麦子直接成麦粒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劳动场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内完全改变了模样。


…………


二、畅谈心得:拓展提升认识


生: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新时代。“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水者思其源”,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生:我们要珍惜新时代,感恩新时代,礼赞新时代,歌咏新时代,要用我们的努力和智慧谱写出时代的新篇章、新辉煌!


生:国强了,家才能有安全感、才有幸福感,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三、本课总结


今天,通过寻访家乡老照片,我们回顾了一段历史,一段我们从饥贫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峥嵘历程;我们明确了一种责任,一种继承并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责任;我们提升了一种认识,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我们汲取了一种力量,从先辈人身上汲取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力量;我们掌握了一种方法,一种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习方法,处处留心便可以触摸到生活中的历史。


【课后反思】


小照片,可以反映大时代。为何“月是故乡明”,缘由情感在其中,越是细小的,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越能激发学生在情感认知上的共鸣感、认同感、亲切感、自豪感,越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越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揭晓 | 第二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


货架无人值守,学生没钱也能买东西!你们学校敢这么干吗?


这个视频太珍贵了,千万别错过!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