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留守儿童成长为教师……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2-12-05

我们常常提到“留守儿童”

特殊的成长环境

让他们拥有一些独特的东西


如果多年过后

这些当年的留守儿童

成长为人民教师

曾经的经历会让他们

产生哪些教育方法和感受?

又会让他们对自身和教师职业

生发什么样的思考?


近日,教育时报记者

联系上了几位“留守儿童后教师”

一起来看他们不一样的育人故事——


本期研讨嘉宾:

黄从明  光山县慧泉中学

蒋俊霞  修武县修美小学

吴东亮  社旗县大冯营镇张腰庄学校


主持人:

教育时报记者 代修鹏


我们无意标签化某一类人,但是偶尔回转视角,审视一下带有一定特点的人群,或能找到他们身上具有的独特教育价值,比如有留守儿童生活经历的教师


教育时报

如果不是此次《廊檐下》的讨论,你曾经被人提到或者自我意识这个身份——“留守儿童后教师”吗?因为目前学界并没有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所以请允许我们暂且这样代称。您介意聊聊自己的这一生活经历吗?



黄从明:

我毫不介意。我来自农村家庭,父母供养我三兄妹上学,必须外出打工。我是80后,我村有很多这样的情况。那时候人的思想比较单纯,父母要求我在学校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不违反纪律,在家干家务活和部分农活,也很忙碌,很多时候没觉得留守儿童是多可怜的事。当然,也有时候感到寂寞和孤独,不过没有太大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我感谢父母,他们宁愿吃苦受累,也要让孩子把学业完成。



蒋俊霞:

我也不介意,因为这一生活经历对我来说是美好且珍贵的。“留守儿童后教师”,的确,我们先是留守儿童,后来逐渐成长为教师。那些日子,我和奶奶相处得很快乐,帮奶奶打猪草、喂鸡、收鸡蛋、上树摘枣。我变得懂事,独立性也越来越强。现在我说起话来简洁明了,做起事情来手脚麻利,都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吴东亮:

我12岁时,父母到浙江打工,我从此开始过留守生活,爷爷、姑姑、伯伯……都曾是我的家长。上大学后我只在过年去浙江找父母,有时自己回家。回顾留守生活,无知、伤心、流泪、抱怨……又无能力为力,只能适应。上高中后,自卑、自闭,后来自大;上大学后,自己充满上进心,当了班长,慢慢变得正常一些。婚后父母回来照看孩子,在正常家庭中我得到了治愈。


教育时报

成长来自于人的自我认知,而想要深度的自我认知,检索自己的生活,从中发现成长触点,是个重要途径。如果从教师职业角度来关照,我们的哪些童年生活经历,让我们性格沉积出哪些自认为的优点,以及自认为的缺点呢?


黄从明:

童年,每天都起得很早,春秋季5点多就起来放牛,然后做饭、打扫卫生、摘茶、割麦和稻、挖花生。有时觉得累,也抱怨过。我自认为积极向上、心态阳光、勤奋努力的这些性格,让我在成为老师带班的10多年中,懂得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当然,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有时不自信。在学校和教育局组织的大型活动中会有不自信的感觉,这需要不断努力锻炼才能克服。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吴东亮:

我觉得留守生活给我带来几个优点:一是让我对人性善与恶看得更深刻,感觉更敏锐。二是让我更懂得感恩的力量,知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三是让我更容易跳出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四是在教育教学中,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更能理解。



蒋俊霞:

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长时间和奶奶在家,家务活没少做,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当时家里喂有鸡和猪,每次钻进鸡窝收鸡蛋是我最高兴的时候。爸妈不在身边,我的自我管理也不错,作业不用奶奶操心,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至于缺点嘛,就是“野”外加性子直,说话不讲究方式,容易得罪人。爱人总是说:“说话能不能温柔点,不要像批学生那样批评我。”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感到说话要讲艺术,说的好听些,别人容易接受,不会讨人烦。


做教师,有没有某个瞬间感谢我们从事的教育职业,让我们有机会回望和修复自己,趋向更好的自己


教育时报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当中,是否有过和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共情的时刻?如果有,请举例,愿意的话,说说为什么会那样处理师生关系。


黄从明:

2018届,有个叫小智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放寒暑假小智才能回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平日里就回姥姥家。有天他放学一直不走,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爷爷奶奶已经不在,回家,门都是锁着的,还要一个人做饭吃,不如留在学校。


每周六看着一个个学生都走了,只剩他坐在教室里,我都难过到想哭一场。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回家,知道父母做了可口饭菜在等,而他只能坐在教室用学习掩盖内心的失落。我就想起我读高中时,一月回家一次,到了周六,心空荡荡的,即使回家,门也是锁着的,更没有父母做的热饭吃。


《我十一》剧照


每周一我都与他单独聊一聊学习、心情、父母……我住在学校公寓,经常让他到宿舍一起吃饭,有时给他点零钱让他到学校附近餐厅改善伙食,隔段时间带他去买衣服、鞋子等。三年后他考上了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他父母既内疚又非常高兴。


小智的感受我早就感受过,所以我觉得关注、陪伴,哪怕是聊个天,吃点便饭,给个小零食,几句鼓励安慰的话,都能给留守孩子精神上的慰藉。


《米花之味》剧照


蒋俊霞:

班里有许多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对这样的学生我平时总是偏爱一点,让他们感受到母爱的味道和集体的温暖。当看到他们成长为笑容常常挂在脸上的阳光少年,看到他们的变化,我感受到老师职业的伟大,我知道不经意间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


吴东亮:

教师职业是我伯伯帮我选的,他是教师,他子女都是教师,对教师工作熟悉。工作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家四口稳定地生活在一起,快乐幸福,感觉自己得到了治愈。我发现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不强烈,他们出现情况可能是因为缺乏爱,希望老师更关注他们。


《大象席地而坐》剧照


每个人都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研究原生家庭带给我们影响的教育性,规避其弊端,彰显其益处


教育时报

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照咱们那时,又有一些新的特点,会遇见新的情况,作为老师咱们一般都怎么去面对?


蒋俊霞:

我的留守生活是“散养式”的,奶奶管做好饭,洗好衣服,我学习压力不大,兴趣班没有,零食更没有,虽不富裕但很快乐。如今留守儿童面对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


我带的一年级学生有的就住在午托部,自己独立面对学习、生活,学习习惯差,卫生习惯没养成,自卑,言语怯懦,不会和同学相处,经常独来独往。我对这些孩子是怜惜加疼爱,给予他们言语上的鼓励、学习上的帮扶。发现他们缺少橡皮、本子、铅笔等,偷偷买给他们。发现进步时奖励棒棒糖,给一个拥抱等。我希望用我的爱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


《少年班》剧照


吴东亮: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有时甚至刚出生就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年纪大,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对学生教育方法单一,动辄打骂,简单粗暴。有时无暇顾及学生,任由学生玩手机,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学习成绩较差。


如果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边缘化留守学生,极易出现辍学风险。教师应更关注留守儿童,给予其更细致更耐心的爱,通过家校合育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黄从明:

我班农村学生较多,留守学生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长时间缺乏父母陪伴,性格内向、敏感、脆弱、不自信、情绪变化无常,甚至有的精神抑郁、自闭……作为班主任,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监督他们的学习。他们有事干,有人关注,忙起来,就不会感到空虚。我让学生每周和父母视频聊天,聊班级生活、学校发生的事,听听父母的近况,让父母少谈成绩。


《狗十三》剧照


教育时报

问大伙儿最后一个问题,个人成长经历无法改变,成长所处的家庭无法选择,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具有自我疗愈的能力,还有培育青少年的智慧,咱们觉得现在给学生什么最关键?


黄从明:

要给学生树立身边的真实榜样。我经常邀请我曾经的学生分享他们的励志故事,我也会讲好每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身边的留守儿童榜样最励志。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要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父母的艰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读书,不是为了获取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能拥有内心独有的一份宁静。


吴东亮:

我觉得教师应给予学生“爱、榜样、体验、智慧”。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对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是给予足够的爱与包容。


同时,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美好体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玩耍体验,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在体验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正面成长。


《西小河的夏天》剧照


蒋俊霞: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信息:一些孩子承受不住各种压力,选择放弃生命。感叹生命脆弱之余,我们更要反思现在的教育: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逆境中学会自强、在挫折中敢于打拼,让学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让其懂得正直、善良、真诚、勤奋。教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个状态:不仅增长孩子们的智慧,而且丰富孩子的情感;不仅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而且增加学生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我们这些曾是留守儿童现在做了教师的成年人,内心的殷切期待。


愿天下父母子女

少一些离别

多一些团聚

多一些陪伴


老师,您身边有留守儿童后教师吗?

他们有哪些故事?

欢迎留言分享——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从“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零次”,这里的老师好轻松!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越是好老师越不像老师!不信,你看——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以心暖心,以爱育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