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标!脱轨!你的课堂或许也有这问题!

河南教师 2023-06-27


语文教材使用“脱标”

即脱离课标

是语文教学产生费时费力

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

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

造成了语文教育的“脱轨”

即脱离语文课程的正常轨道

语文课程实施要想回归正确轨道

需要教师怎样

基于课标使用教材


今天,小师邀请您一起来看

2021河南教师成长书院

课题研究班导师李冲锋的

智慧分享——


李冲锋

2021河南教师成长书院课题研究班导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出版著作10 多部,参与编写著作 20 多部。在全国60多家刊物发表论文 100 多篇。


语文教材使用“脱标”的表现


语文教材使用“脱标”现象,从外在表现看体现为根据教材教教材,从内容处理上看体现为教材内容随意教。


根据教材教教材。语文教材的使用应根据课标,然而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根据教材教教材”的现象,即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有多少课文就教多少课文,课文教完教学就结束了。


这种做法表面上完成了全部教材内容的教学,仿佛也达到了课程要求,然而教材内容不等同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完毕,未必等同于课程内容的落实。这种做法实际上存在脱离课标要求的风险。



教材内容随意教。一些教师面对课文,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或者认为什么重要、什么该教就教什么,没有一定之规。这造成了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教出不同内容,甚至同一人多次教出不同内容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以文本具有多元阐释空间为由来解释,文本确实可以多元解读,但作为教材的文本却不能随意解读,它有其课程规定性,须服务于课标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脱离了其规定性,就脱离了课标。


语文教材使用“脱标”的后果,是课标的规定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实,甚至造成课标被架空,而使国家的课程设计流于形式。过于分散的课程内容在损害语文课程整体性与统一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统一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语文教材使用“脱标”的原因


语文教材使用“脱标”情况严重,其原因较为复杂,以下三方面是较为主要的。


应试教育的影响。笔者曾采访一位具有15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问其日常备课时是否会看语文课标,回答是“从来不看”;问其原因,回答说“没有用”;问什么有用,回答说“对考试有用的才有用”。考试仍然极深地影响着课标在教学中的落实。


考纲与课标的不一致,成为影响课标落实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中高考命题就要以课标为依据,而不是另立考纲。



课程内容确定性差。与数理化等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内容确定性较差。语文课标中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确切规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编写和使用上的差异性理解。可见,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是造成语文教材编制与使用“脱标”的一个要素。要使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更好地依据课标,迫切需要课标在研制中确定语文课程内容。


教师课程课标意识薄弱。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大都不太重视课程意识和课标意识的培养,加之日常教学实践与考试的直接影响,教师大都具有很强的“教学意识” “考试意识”,而缺乏“课程意识” “课标意识”。课程意识与课标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教师对课标的漠视与无视,从而导致语文教材使用的“脱标”。



站在国家课程的高度理解教材使用


改变语文教材使用“脱标”的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须具有自觉的课程意识。语文是一门国家课程,这决定了语文教师不仅要“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而且要“站在国家课程的高度教语文”,二者相结合即“教国家的语文课程”。


既然如此,就应该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标来实施,而不能按照个人意志来行事。当然,这并不代表教师不能有主动性。课标只是低线,而非高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完成课标规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深化课标的内容。


如何才能实现站在国家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增强“课程意识”,而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课标里,因此教师需强化“课标意识”,深刻理解课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课标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材编写应依据课标”,语文教材应该为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服务。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课标中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落实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面对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学科素养是什么;课程内容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即为了有效达到学科素养目标,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教材内容”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即为了使广大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语文课用什么去教,该如何呈现。


课标主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教材编制则要根据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编写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之间有以下两种关系。


语文教材内容即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其中的“定篇”即是课程内容。“定篇”是课标中规定的必学篇目,主要是文学文化经典名篇。“定篇的选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标规定必学篇目直接就成为语文课程内容。因此, “定篇”既是语文教材内容,也是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服务于课程内容。“定篇”之外的其他选文都应是为课标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服务的。根据王荣生教授对选文类型的划分,除“定篇”外,还有:例文, “例”的是知识;样本, “样”的是方法;用件, “用”的是选文;引子, “引”的是全文或全书。


这四种类型的选文属于教材内容,但其本身都并非直接是课程内容,而是为不同课程内容服务的。这些才是课标里应该规定的课程内容。


站在国家语文课程的高度理解语文教材的使用,就是从课标所规定的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出发理解语文课程的规定性,在此高度上理解语文教材的使用,从而认识到语文教材是为实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完成课程内容服务的。只有紧扣课标的要求使用教材,才能保证有效达到课程目标。



基于课标使用语文教材的路径


语文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语文教学是课程内容的现实化。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使用落实课程内容。基于课标使用语文教材有三条基本路径。


“定篇”教学要“教教材”。新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一句有名的口号。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教教材”都是不对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有一类内容必须“教教材”,即“定篇”的教学


因为“定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所以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本身,就是实现课程内容。比如,作为一名中国人,要学习《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赤壁赋》等,学生理解这些课文内容、背诵这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既是学习语言,同时又实现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语文审美、思维训练等功能。


“用教材教”课程内容。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真正适用于“定篇”之外的课文教学。“定篇”之外的课文因是服务于与之相关的语文课程内容,所以其本身的价值在于中介、过渡、引导等,教材的使用也应指向相关课程内容。对这些课文的使用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什么?不是教课文的内容,而是教课程的内容。教材编写应是“课程内容教材化”的过程,而教学则是其逆向过程,即“教材内容课程化”。教师要能够清晰地认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并在教学中自觉地实现从教材内容到课程内容的“翻转”。这类教学要以教材内容为教学材料,落实课标中规定的课程内容。


开发资源拓展教材教学。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目标仅靠语文教材内容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因此不仅要重视教材的使用,还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认识到“语文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课标中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拓展,把课内学习变成带动课外阅读的引擎”,可以参照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甚至直接以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开发课程资源,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落实课程内容、达到课程目标为最终指向。


语文课程实施要防止教材使用的“脱标”现象,要站在国家语文课程的高度来教学,以国家颁布的课标为依据使用语文教材,并适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标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依托课标

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推荐阅读:
河南一学生表白“太空女教师”,原来这才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标杆!

教育能有多生动有趣?郑英老师讲明白了!

何光静:一次问路,让我扎根乡土20年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把握好课堂的方向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