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书39年,家中11人做教师,幸福只因一个字……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3-06-28

前不久

教育部公布了

首批全国教育世家

我省有5个家庭入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

5个家庭之一的

上蔡县东岸乡中心小学

张问徳家庭


张问德(前排左一)一家人将教育的故事续写传扬


在张问德一家三代中

共有11人从事教师职业

全部扎根乡村教育一线

这个大家庭用自己的行动

影响和带动着几代人……


今天

我们就走进这个教育世家

感受他们的故事——


守一方讲台,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从改变一个孩子到改变一个家庭

我叫张问德,1932年出生,是一个农村退休教师。算上我,儿子张松海、张中海、张九海,女儿张月兰,儿媳刘宁、刘杰、于春红,孙女张雪芳,外孙女张莺歌,孙媳妇于萌萌,家里一共有11个人从事教育工作。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身体不好,拉扯我们兄弟二人长大。因为家庭贫困,哥哥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要饭,供我上学。后来,哥哥和嫂子生育有二男二女,因为家庭贫困,为了供我上学,就把他们小儿子送人了。1959年大饥荒,加上嫂子生病,实在没有办法,哥哥就去了新疆,一去再也没有消息。


我知道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父亲也经常告诫我,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贫穷的面貌。我学习特别刻苦,吃饭的时候,哄侄儿、侄女的时候,书也不离手。


讲起过去的故事,张老师不禁泪眼朦胧


因为家庭贫困,学习刻苦,我18岁的时候考上了商水县初级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我成绩优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毕业的时候,我可以选择在城市教书,可是我想着,我从农村来,还是回到农村去吧。因为很多农民家庭贫苦,他们对孩子的指望就是劳动,感觉孩子长大就能挣工分了,所以都不愿意让孩子读书。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农村的落后面貌,我选择了坚守乡村,教书育人。然后就选择了离家30多公里的周口农村,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由于父亲日趋衰老,家里还有侄儿侄女需要照顾,每个周六,我上完最后一节课,都要回到家里,那时,家人都早已上床休息了。第二天午饭后,安顿好老小后,我就又回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因为成绩突出,我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时的校长仝家山看我那么辛苦,就借钱给我,让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可是好景不长,嫂子因病去世了,我又不得不把自行车卖了,给嫂子买棺材。


张问德的教师资格证


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了,我向组织申请,调到了离家10余公里的商水县姚集乡的一所乡村小学。在那里我认识了与我相濡以沫的妻子,后来,我和妻子育有4男2女6个孩子。在学校我更是以校为家,只有在周日才能回家一趟。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本着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定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信念。我4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临终前想见我一面都成了遗憾。父亲临终前,还喊着我的名字,但是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我都没能看父亲最后一眼。二儿子张松海在选择结婚日子的时候,就选择了没有课的那一天,他直到结婚的时候都没有请过一天假。而在工作中,子孙们也都始终以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都冲在一线,坚守岗位。


去一所学校,这份教育理想,必将代代相传,到更多地方去


渐渐地,我的侄儿、侄女大了,我们也分开过了。妻子要种地,我在学校又不能回来照顾家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把大女儿送到了学校读书。因为孩子多,没有人照顾,大儿子和二儿子被送到他们姥姥家抚养。留下二女儿、小儿子在家自己玩,没有人照顾,有一次差点儿出了车祸。


后来我回到了驻马店农村,先后在上蔡县韩寨乡石桥村、光武村、牌坊刘村、关庄村、东岸村的乡村小学工作。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就把孩子送到了学校读书,这样我更加辛苦了。妻子每天一大早就要去生产队干活,我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开始陪着孩子读书、做作业,我也只有晚上才能陪孩子学习。结束后,自己就继续写教案、批改作业。我早上很早把饭做好,自己匆匆吃一点儿就去学校了,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到学校后我把学校卫生打扫一下,就去班级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让学生做好预习。


近日,张问德(前排左一)家庭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名单


记得我刚来到农村时,我受到了大队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他们为我买了米和面,烧好了午饭给我吃,他们的照顾让我很感动,我就安下心来开始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人识字,我还参加学校的扫盲教学,晚上教那些想学习的村民识字、学算账,他们说吃了没文化的苦,想卖菜都不识数。慢慢地教会了他们后,他们非常感激……种种这些,让我下定决心在农村扎根下去。


为教育事业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我闲下来的时候就给孩子们讲,要想改变农村的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读书。一个人有知识了,只能改变一个家庭,农村人都有知识了,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


我从事教育行业一共39年。从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到退休,我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无闻、不计名利、不知苦与累,为了教育事业,甘洒热血写春秋。


传一种精神,一家人共同从事教育工作,将这份事业做到心中极致


付出就有回报,辛勤的努力换来了硕果累累。全家人,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


从河南省教育世家,再到全国首批教育世家,我感到非常幸福,也非常激动。感谢国家,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工作成绩的认可。


扎根农村,潜心共和国教育事业


我们这家人,做教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很“勤”,勤于备课、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当然, 这种“勤”也是传承下来的。因为我从事的是小学教育工作,我就是用“勤”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的孙子孙女们,陆续在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郑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他们大学毕业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有他们工作的身影。我经常教育后辈们在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改进,用爱心做帆,以高尚的品德把舵,发扬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现在我已是耄耋之年,再回学校转转,校园这方净土使我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到自由芬芳的空气,更使我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一份纯真、一份闲适、一份淡雅、一份宁静。我也希望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校园是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的地方,一定要谨记“一日为师,终身为范”。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龙庆


推荐阅读:


X老师,你是否收到我的这封情书?

签赠丨如何让职业生涯出彩?好老师都这样做!

华应龙:就这俩字,成就了今天的我!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向“教育世家”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