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湘广记 | 我的“桃锰”情结

湖湘广记 湖南图书馆 2022-04-27

作  者:刘伟     插  画:潘瑶琼


湖南素以“有色金属之乡”著称于世,大自然的垂爱,使三湘大地聚集了得天独厚、储量可观的金属矿产资源。我便是出生和成长在享有“小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湖南桃江,这里孕育了一家锰业领域老字号企业“桃江锰矿”,也流淌绵延着一段不短不浅、难以割舍的属于我的“桃锰”情结。


“长大后争取去锰矿上班!”


离老家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两座矿山——“桃江锰矿”和“板溪锑矿”。从记事时起,茶余饭后我听长辈邻里高谈阔论得最多的便是它俩,因为这在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生机勃勃的大中型厂矿,是响当当的老牌国企。


一个是“全国十大优质锰矿基地之一”“湖南省第二大锰矿”,建有我国首座年处理原矿十万吨的锰矿强磁选烧厂;一个为“百年老矿”、我国历史上第一家锑矿。锰、锑等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一度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桃锰”发展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企业经济效益好,连年实现盈利,职工生活有保障,发展势头良好,可谓名噪一时、蜚声桃江内外。


在当时所谓的“铁饭碗”“吃国家粮”的年代,成为一名锰矿职工、“国家干部”,当然是光宗耀祖的上等好事,意味着身份的转变、出路的改变。每每论及,说者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听者聚精会神、垂涎欲滴。


父辈们对我们兄弟仨的最大期望便是能拥有一技之长,跃出农门,不再起早摸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伢子,争口气,发狠读书啊,以后争取到‘桃锰’去上班!就不要像我们这样天天扛锄头了!”这是小时候淘气或成绩不好时,父亲对我的耳提面命和母亲的苦口婆心。


我当然能理解父母一辈改变人生命运的殷殷期望。“桃锰”“上班”几个关键字眼,在我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那时对“桃锰”是干嘛的、锰矿为何物并没什么概念,对“桃锰”的发展状况也知之甚少,然而,我能清晰地理解一份体面的工作代表的不一样的身份和意义,当然也清楚“上班”与“做事”、“干活”所存在的本质区别,还能从大人们对“桃锰”的崇敬目光中读懂一些意思。



打那时起,“桃锰”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去处、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我内心已然扎根,做一名“桃锰”的“上班族”一时间成了我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应当说,彼一时对“桃锰”的钟情和追求是朦胧的。


 “毕业后回‘桃锰’工作!”


进入中学以后,我对国家时事和家乡经济发展无意识地投入了许多关心和关注。乡土地理知识的增长和平日的耳闻目睹,我对“桃锰”有了更多的了解。


高中时期,班上有同学便是来自矿区,从他们的口中,我对“桃锰”产生了很多更直观的感受:矿里的医院、学校、电影院、食堂、车队,一应俱全,配套服务和保障都很好,俨然一个“小社会”,在里面工作生活幸福指数高,走出去在他人跟前倍有面子,“不说别的,我们上小学那会儿早餐都是两块钱的标准呢!”同学的这番描述让我在横向比较中认知了为什么人们对“桃锰”如此心驰神往。



后来,我有幸进入中南矿冶学院(后并入中南大学)学习,数十年的发展积淀让这座“培养有色金属人才的摇篮”有着厚重的矿冶文化氛围。这里的学习生活经历培养和增进了我对“桃锰”的感情。


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相处在一起,闲扯的话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各自家乡的方方面面:家乡的名人轶事趣闻、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土特产、老字号、大企业、名牌产品。


说到桃江,很多人都能搭上话来,除了妇孺皆知的“桃花江是美人窝”,家乡的“桃锰”、擂茶、楠竹等品牌,都已是名声在外。令我心生自豪、亢奋不已的是,提起桃江锰矿,很多老师和同学会竖起拇指、交口称赞。


这不得不让我这个求学他乡的桃江游子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骄傲与荣耀。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也莫过于此么?



同乡会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这里是结识朋友、交流信息的集散地,自然少不了来自家乡的种种消息。


同乡中以主修工科专业者居多,诸如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等。专业的对口性和湖南的资源优势,让同乡们对家乡这片热土充满眷恋、心怀感恩。


在平日的学习交流中,大家都表达和流露出毕业后留在湖南或是回家乡工作、合伙创业的意愿与志向,有的同乡还相约毕业后回桃江锰矿等几大厂矿企业工作。


在师长的鼓舞和同乡的勉励下,如同有股无形的力量在召唤和牵引一般,我回乡的念头愈加自发自觉、坚定执着,大概是“桃锰”情结在越发强烈、浓郁。


 “回不回家乡服务都一样!”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回家乡做贡献,是家人、师友对我的期待,也是很长一段时期我的梦想和追求。


遗憾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一度心向往之的“桃锰”却开始走下坡路,矿山建设资金匮乏,开采技术条件日趋困难,昔日辉煌的厂区一时间雄风不再。


加之毕业那年,正赶上大学扩招后开始涌现的毕业生大潮,包分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找工作、寻“饭碗”成为新的时代难题。



毕业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未能如约回家乡、进“桃锰”,一直有一种隐隐的遗憾。2006年,我加入“二十三冶”,这让我或多或少有种与“桃锰”走近的感觉——因为同属有色冶金系统,行业纽带的连结让我心中的遗憾稍有平息。


也正是这年7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年投资湖南100亿元”的消息令人振奋不已。


中国五矿也与中南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将高科技产品推入国际市场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国五矿陆续重组了二十三冶、湖南铁合金厂、湖南有色、长沙矿冶院等在湘企业,2008年7月“桃锰”也融入了五矿大家庭。



2008年7月28日,五矿(桃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桃江锰矿战略重组合作事宜得以加速推进,这意味着低迷多年的“桃锰”又将步出重围、脱胎换骨,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于我而言,这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从听到“中国五矿重组桃江锰矿”消息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便骤生一种释怀的感觉,无法形容,却显而易见。


光阴荏苒,如驹过隙。我最终没能成为“桃锰”人,但潜藏心底的那种对“桃锰”的期盼和热衷却从未消退。近年来,不论工作地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如何变化,我都时时关注着“桃锰”的发展动态,默默祝福着“桃锰”的重振雄风。


我想,作为一名向来有着浓郁的家乡荣誉感、怀着朴素“桃锰”情结的游子,回不回家乡服务,去不去“桃锰”工作,都不再那么重要。


 “桃锰”,作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书写了昨日耀眼的辉煌,也让我在感慨祖国矿冶事业生生不息、纵深发展的同时,心中充满着自豪、喜悦和对未来更美好的憧憬。“桃锰”这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时代记忆,将永远珍藏心间,伴我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刘伟,湖南益阳人,高级政工师、编辑,爱好公文写作研究,热衷收藏秘书期刊创刊号,业余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著有《秘书实训》《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论文、新闻、散文、诗歌等多篇作品散见报刊。



推荐阅读


湖南图书馆“湖湘广记”栏目长期面向社会征稿和招聘插画师,文章单篇稿费600元起(插画400元/篇)。点击可见详情

点击图片阅读:湖湘广记 | 钱粮湖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

关注湘图君

微信号:湖南图书馆   

ID:hntsg1904

你的在看,我还有机会获得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