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面向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的又一次重要指示,也是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鼓舞。《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出的重大课题组织讨论,梳理办刊历史,坚定办刊宗旨,明确办刊方向。



以创新性研究方法推动体育学科发展


与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体育学的研究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整体水准偏低。究其原因,学科定位不独立,方法论的缺失和学术圈的封闭,是体育学术研究无法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体育学术的具体研究文献对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做得好的可以纳入母体学科的分支领域的成果体现,比如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等的大量研究,支撑了体育的应用研究。但是还有很多的文献显示,大体停留在表象阶段,属于一种简单介绍、刻板套用、知识平移的低层次状态,没有与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强势学科实现平等对话,更没有建立起来体育学自身的方法论体系。


面对体育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始终保持着学术敏感性,多次策划专栏并组织学术活动,推动体育学方法论建设。1986第5期在国内首倡体育文化研究,1986第6期开始连续多期设立“体育文化研究”专栏,组织体育界中青年学者撰写论文,并且邀请国内人文社科界专家共同讨论体育问题,给体育学研究建立了一个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讨论人的运动行为的新境界,体育文化阐释学揭示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构建的有机部分,既为体育学术界提供新视角、新思路,也为“体育文化”融入整个文化研究搭建了桥梁。2014年《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在国内首倡“体认”范式,从体育作为人的运动行为研究的学科特征出发,致力于使体育学从研究人体与生物学交叉的非独立性中挣脱出来,回到运动实践中去,直面问题本身,将体育学研究从对象性的认识论拉回人的行为方式的运动本体世界,以文献为基点,改概念性的、抽象性的“学术论证”为“学术叙事”,以此实现体育学的学科系统性和独立性。



以高质量学术活动支持优秀人才成长


学术共同体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学术趣味和研究范式,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的学术群体。真正的学术创新和学术突破,往往来自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期刊除了是展示、交流和传播学术的平台,也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平台。《体育与科学》在40余年的办刊历程中凝聚了一批拥有共同学术取向、学术方法、学术兴趣的体育学术研究者,通过座谈会、笔会、工作坊等多种学术活动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见证了他们的学术成长之路,为体育学术研究输送了新鲜血液。

20世纪80年代,编辑部就举办了“社会科学工作者论奥运战略”座谈会、“我看中国办亚运会——国民心态剖析”专题座谈会、“体育本体论”研讨等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以后,开设学术工作坊,旨在建立青年学者培养园地,建立后备作者队伍,给青年作者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用更加宽容和重视创新的评判来鼓励青年学者的学术追求。工作坊从一年两次到一年多次,形式灵活,主题丰富,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33期,累计参加人数破千。编辑部以刊物为依托,以工作坊为媒介,促进体育学术界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流,激活体育学术界的潜在创新能力。



以高品质研究成果深入理解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彰显体育学术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始终坚持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编辑部在策划组稿时从国情出发,聚焦中国问题,研究表达民族记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在体育全球化的浪潮下,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持其传统文化的基因,扩展文化的现代性和生长性,成为实现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基础。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阐发,考察不同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历史上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交往传承过程,分析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时代社会空间中的表达方式,解除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生存危机,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文化竞争力和贡献力的新兴文化形式,展现中国的文化实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以国际化学术视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目前,体育学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虽然对国外经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结合中国国情的经验转化和有效落实;没有充分开展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平台建设,大量中国的优秀学术论文缺乏向国外展示的途径。编辑部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打破英语文化霸权和西方主导的局面,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一是推广体育学术原创成果,如《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4期刊登的茅鹏、严政、程志理合著的《一元训练理论》一文被全文翻译成德文,刊载在德国体育联合会《竞技体育》2011年第1期上。二是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作者队伍,策划与国际热点事件接轨的选题,以中国学者的视角参与国际热点学术问题的探讨,快速地发出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三是通过“学术对话录”栏目多次与国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访谈,在融入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为中外学者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今后,《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将继续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积极策划选题,加强特色栏目建设,探索新的办刊举措,更好地为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服务,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