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1期
新探索运动社会学:身体生物性与社会性联结的谱系及范式王智慧摘要:运动的身体隐喻着社会,运动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虽然目前处于新兴阶段,但其以对更广义身体活动的思考、新时代社会现象解释机制的探索等日益彰显出其研究价值。鉴于学界尚且缺乏对其概念、论域以及范式等内容的清晰界定与系统介绍,本文尝试沿着运动社会学何为、何以可为、何以可能的脉络,在厘清其概念与边界的基础上,探讨运动社会学的构成要素、研究谱系及核心论域,并从视角、方法、知识生产三个维度思考其范式革新与中国本土化发展。本文认为:(1)运动社会学是研究运动行为与社会秩序耦合机制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秉承社会学的学科之术和经验研究品质精神,探究人类运动行为的内在规律,关注兼具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身体在运动场域空间中的情境化表征,以及运动行为、社会与知识生产间的关系;(2)身体运动基于运动、社会与知识的有机连接,扮演着社会的“发生器”“阅读器”和“转译器”角色,不但制约着主体交往的形式,而且以其具身性体验促进知识生产、以其社会性安置拓展学科想象力;(3)运动社会学潜在巨能的触发需要一场具有反思意识的范式革命,除了走出宏观抽象经验主义误区,还应探究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融通解释机制,同时在知识生产上避免“发明”与“发现”的混淆与滥用。关键词:运动;体育;竞技;身体行为;身体秩序;知识生产;运动社会学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李文博,戴国斌摘要: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中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失衡是“斯诺命题”的次级表达,具体表现为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日渐凸显,而社会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不仅难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在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国家中的互动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从历史维度去认知人、生命与健康的相互关系。有鉴于此,汲取新文化史“注重文化分析与微观研究、关注日常生活和底层民众、强调符号和意义的深度阐释”等方法论启示,为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探索新路径,以增益传统体育养生“科学与人文”的整体研究。关键词:新文化史;传统体育养生;社会文化学术对话录基于“体认观”的体育课程教学问题的本体论回应——与程志理的学术对话潘明,焦素花,陈甜甜摘要:本文通过学术对话的形式,深入讨论了程志理提出的“体认观”所根植的思想基础。同时,从动作技术这种默会知识的特性出发,讨论了运动行为志叙事作为体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通过“身体感”认知的具体案例分析,为动作技术教学法提供了本体论思路。在对话录中,程志理着重解释了“身体感知觉”这一体育学研究的关键词,他指出“身体感”无法直接言说,而身体感言说其实是身体感知觉文化追忆的文本化表达。学术对话中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现象学是“具身认知”产生的重要思想源泉,“身体知”是“具身认知”在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的理论落实,强调的是“呈现”而不是概念;基于体育学学科独立性的体认观,强调体育学研究对象是人的运动行为,本体论层面的运动行为叙事更接近动作技术表达的事实与真相;动作技术学习是身体感建立的过程,“身体感知觉”为运动行为、身体感研究从模糊走向具体提供了文本化依据;体育教学游戏设计应基于身体感获得的身体场域,关注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意义,注重学生心智成长的“身体第一性”。关键词:体认;身体感;具身认知;身体知;身体感知觉;身体场域体育法学研究专题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法学课程建设探究韩勇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体育法学课程开始在中国高等体育院系开设,在体育法律实践日渐丰富,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的背景下,体育法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课程开课少、教师少、地位边缘、教材不够丰富等问题。中国体育法学课程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变革。体育法学课程建设应在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体育人的课程目标指引下,在法律与体育、国家法与体育规则、理论与实践、国际规则与本土问题冲突间寻求平衡,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内容体系,教材建设直面体育实践,教学方法上以案例为中心,开设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系列课程,让课程思政为体育法学课程赋予灵魂,挖掘教师队伍潜力并形成合力,争取进入培养方案与优化课程并行。力争早日建成适应中国体育实践对体育人才需求,适合体育院系学生特点,创新性强的体育法学课程。关键词:体育院系;体育法学;课程新《体育法》背景下体育协会的治理逻辑与治理路径——以互益法人理论为中心储贝贝,曹田夫,梁伟摘要:新时代体育协会被赋予组织竞技体育和倡导全民健身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深入推进体育改革、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体育协会的改革治理是重要一环。目前,脱钩改革后的体育协会仍处于“非营利法人式”的粗线条治理逻辑下,自我“造血式”发展受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关于体育组织的规范充分体现出体育协会互益互助的特性,为体育协会治理提供了以实现自主治理为目的、以互益互助发展为方法的“互益法人式”的新思路。在此逻辑指引下,体育协会应在外部资源交互中构建政府互益合作模式,在内部自主治理中健全协会互益发展机制,以此不断完善体育协会治理体系,推动实现体育协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词:体育法;体育协会;互益法人;治理逻辑;治理路径学校体育研究专题民国时期浙江体育学校发展考释张玉宝摘要:浙江体育学校是民国元年由革命志士创建的体育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然而学界对其研究不够系统,甚至出现诸多错误。针对现存问题,广泛搜集一手资料,运用多重互证方法,在梳理学校创设、发展、停办的艰辛历程基础上,重点对该校不同阶段校名校址变更、招生及就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进行考证,力图还原该校在民国时期发展的真实样态。研究认为,该校创办于民国元年九月,停办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校名先后经历了浙江体育学校、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杭州市私立体育专修学校等五种称谓,校址先后迁移四次;招生以选科为主、本科为辅、其他科为补充,选科修业年限为一年半、本科三年、其他科时间较短;该校毕业生千余人,就业面较广,辐射区域大;该校课程设置分学科和术科两大类,整体课程设置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少后多、先偏后全、先重军事后重体育、先重术科后重学科的特征;该校教师队伍来源较广,体现了体育、军警、其他学科三者融合的特征。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教育;浙江体育学校中考体育改革: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孙民康,孙有平摘要:中考体育历经40余年改革与发展,在加强中学体育和增进学生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中考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有必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探讨中考体育改革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考体育改革遵循增加考试权重、提升考试分值和扩充考试内容的逻辑主线,面临权重增加,学科地位与课时占比难以保证;分值提升,分值效能与促进作用依旧低下;内容扩充,功利化与应试化现象仍然严峻等现实困境。通过保证学科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方式,提升改革动力;完善考试机制,加快标准化与科学化进程等举措有助于问题突破。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学校体育;中考体育改革;考试制度武术文化研究专题趣味与性情:中国武术功夫实践的生活面相与人文观照金玉柱,李晨然,李丽摘要:武术人将身体功夫作为趣味对象,在招熟、懂劲、神明的功夫进阶与沉潜玩绎中不断交感、相互授受,实现了功夫与趣味、趣味与性情的有机结合。在趣味维度上,武术实践聚焦于势无穷意的探趣之途、劲法多样的致趣追求、妙悟理法的觅趣所在与融入生活的自趣之境;在性情培育上,武术实践通过性情生成的变易功夫、自然性情的不易功夫与心统性情的简易功夫等,在实现趣味与性情移化、改造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武术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培养武术人的趣味与性情,需要深度发掘武术趣味内涵,积极转化稚拙真率的性情魅力,迭代感性体验的审美性情,彰显身心圆融的性情价值,以及范导简易济用的性情关怀等。与当代哲学的“生命哲学转向”一致,通过对趣味与性情的学理审视,不仅可以探知武术功夫实践的生活面相与人文观照,还可以领略武术功夫实践的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涵,可为武以成人塑造新民的使命与担当贡献智慧与力量。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教育;功夫;趣味;性情;生活面相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刘国峰,银小芹摘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符号。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时期,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对武术文化本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沿着历时传承、共时发展、跨时空再生产的思路,对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共在,不但彼此交互影响,而且共同发挥着规训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发生了解构与重构。在未来发展中,可通过再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以及传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来促进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跨时空;交互;规训;解构;重构;转型;记忆;符号武术教育与身体表达素养培育的关系性探析时磊,陆小黑摘要:素养教育本质上即身体教育,其中身体表达素养是身体素养的组成要素。武术教育以其特有的身心一如、形神兼备、内外一体的身体表达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在对身体表达素养的相关理论解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释了武术教育参与培育身体表达素养能力的理论基础与结构逻辑,进而给出了武术教育参与培育身体表达素养能力的实现途径。研究认为:培育身体表达素养能力是武术教育的全过程体现、是武术教育的技术要求、是武术特有的“教育方式”彰显。为更好地培育身体表达素养,武术教育应遵循以下途径:观照“身体”主体性、因材施教是武术教育培育“身体表达素养”的前提;围绕“表达”技巧,构建“教与学”理念是武术教育培育“身体表达素养”的关键;汲取传统文化因子是武术教育培育“身体表达素养”的特有情感价值。关键词:武术教育;身体表达素养;理论基础;结构逻辑;实现途径研究报告数字经济驱动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研究王学峰,吴昊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获得了动力。其间,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既作为外部作用力推动其他体育要素升级,又作为体育要素的组成部分同其他体育要素共同影响体育发展。基于体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体育发展的差异性等原因,数字经济时代的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除了要关注不同体育要素的升级、运用,还应关注体育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体育全要素市场化中的体育要素大循环畅通、体育要素多样化组合下的体育产业集群打造,提升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性。同时,为保障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序开展,还应完善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供给,促进体育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内生增长。关键词:数字技术;数据;大循环;产业集群;制度;内生黄河下游地区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困境与纾解杨铭摘要: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以传统工业布局为主的黄河下游地区亟待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兼具绿色、生态、循环特性,可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双循环”格局提供新动能。本研究以“理论逻辑-现实困境-纾解路径”为行文结构,结合田野调查,对黄河下游地区开展体育旅游的资源要素进行分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样本。结论认为:国家战略的叠加赋能,丰富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高涨的内需消费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时代诉求是理论逻辑;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差异明显,资源深度挖掘不足,责权利平衡难题是现实困境;应以健全政策体制为保障,以数字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跨界协同合作为支撑,多元推进黄河下游地区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黄河;双碳;双循环;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消费场景维度设计与营造策略时宵,陈元欣,陈磊,刘恒摘要:营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消费新场景是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场景理论设计了我国体育服务综合体消费场景分析维度,包含物质空间、精神感知、价值符号3个主维度及15个子维度,并应用于华熙LIVE·五棵松消费场景分析中。最后根据体育服务综合体消费场景分析维度,提出打造异质性消费场景,深化场景文化内涵;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场景体验;注重人本化场景理念,增强场景价值表达的消费场景营造策略。关键词: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场景;消费场景;场景理论美国早期职业体育:兴起·特征·影响孙科,朱天宇,王永顺摘要:19世纪20年代,美国体育就开始了职业化发展历程,历经200多年形成了一个内容庞大、结构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文章以历史的视角探究了美国早期职业体育的起源及成因,分析了美国早期职业体育的本源特征,阐释了早期职业体育对美国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美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就产生了职业体育的萌芽,城市化、社会化、商业化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催生了美国职业体育的兴起;美国职业体育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具有超阶级的属性,形成了封闭的职业联盟体系,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人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延伸;职业体育的发展对美国体育产业、业余体育发展起到了支持性的作用,也为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关键词:职业体育;美国职业体育;职业体育联盟;体育产业;美国体育史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