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3期
新探索
从助力到引领——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转折与发展
陈小平
摘要:从科技助力到科技引领,是竞技运动训练发展必然出现的一个具有革命性的重大转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竞技运动训练的迫切需求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引发并推动了科技由“配角”到“主角”位置的转换。科技引领并不是狭义的科技成果引领,而是整体科学化的提升,是将科学和技术作为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融入训练,把科学化真正作为竞技训练的主导思想和核心竞争力。树立科学引领的新思维,加强跨领域、多学科和国际化团队建设,训练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聚焦运动负荷的研究与应用并重视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当前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运动训练;转折;引领;科学化
运动是良医?——运动与健康寿命关系的认知进展及实践反思
卿光明,周义义
摘要:伴随社会发展,人类在追求寿命长度的同时关注到寿命质量的重要性,并由此出现了对健康寿命的倡导。在对健康寿命促进的思考中,“运动是良医”被发起且得到推广。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中运动与健康寿命关系认知进展情况的探讨,在时代化实践反思中对“运动是不是良医”进行了思考,认为:基于“虚静”并非“一动不动”,而是强调顺应自然的运动,因此对运动是不是良医的探讨,便落脚于运动本身是不是良医,而非静养与运动何者是良医的探讨。在已有研究中虽然对运动与健康寿命关系呈现了积极与消极的辩证之思,但消极评价者更多围绕不当运动对健康寿命的影响展开,因此可知适量、适合的运动是良医,并在促进健康寿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且相关作用不但体现在治已病而且体现在治未病中。随着运动多维功能与价值被进一步挖掘,以及运动与医疗、卫生、教育、技术等的多元融合,不但运动对健康寿命的积极作用得到促进,而且运动与健康寿命也呈现出并进发展之势。
关键词:运动与健康寿命;治已病;治未病;运动处方;医养结合
《体育之研究》及其时代意义的历史社会学阐释
刘 爱
摘要:《体育之研究》不仅是青年毛泽东的运动经验之谈,还是他对体育发展的时代之思。本文从历史社会学视角,结合《体育之研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毛泽东后期日益成熟的思想与体育号召、当代社会情境下的体育发展,在近代与当代跨时空对话中,探讨了《体育之研究》及其时代意义,认为:毛泽东对体育本质、位置、效用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也仍具有解释力;毛泽东所倡导的德智体三育并行,不仅是对杨昌济等人德智体三育并重观的接续,而且进行了思考延伸,不但强调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身体情况灵活推行三育,而且通过德智体三育情况剖析了个体与社会在其中的关系与作用;在个体体育参与中,毛泽东不但建议个体运动法贵少且有效,而且鼓励恒、全、蛮拙运动,这对当代社会身处多种选择的个体,发展体育兴趣、提升体育参与持续性、真正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均衡发展及保养生命等,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身心一体;《体育之研究》;体育价值观;体育教育
学术对话录
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体育教师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院士Phillip Ward教授学术访谈录
尹志华,刘皓晖,闫铭卓,林思瑶,汪晓赞
摘要:高质量的教师应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为开展有效教学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到底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而美国在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基于此,本文沿着“历史逻辑、研究范式、构成体系、测评工具、培养转向”的进程,聚焦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与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院士、俄亥俄州立大学 Phillip Ward 教授展开对话,具体包括关注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历史逻辑、体育教师知识的研究范式、体育教师知识的体系构成、体育教师知识的测量工具、基于知识的体育教师培养转向等五个议题。这有助于中国学者更好地了解世界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为改革术科课程或教学法课程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师知识;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教师培养
“大众健身与体质文化”专题
运动、“身体感”与文化:一项女性健身感官民族志研究
陈海飞,熊 欢
摘要: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健身过程中的身体感,抓住经典民族志在观察和访谈中忽略掉的有关运动“感官”的深层知识,从而探究女性健身的身体感与自我、社会性别文化的关系。对广州市两家健身房进行一年的田野调查并对20名女性健身者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出女性健身者“痛”的酸爽、“轻”的愉快、“难”的努力、“汗”的舒畅、“热”的流动和“被看”的不适六种主要的身体感。女性健身者在健身时体验到“痛”“轻”“难”“汗”“热”“被看”等多种身体感觉,不仅展现了女性运动身体感官经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还动态地表征了其中蕴涵的性别文化、健身文化、养生文化的交互影响。因此,女性在健身运动中的“身体感”已经不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女性的健身感官经验,勾连起了社会文化、运动文化和性别文化对现代身体的界定。
关键词:身体感;女性健身;感官民族志;社会文化
身体觉醒与自我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全职主妇的数字化健身实践
贾 晨,涂 炯
摘要:本文以身体社会学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通过对13名城市全职主妇数字健身实践的深度访谈,深入挖掘了参与健身的主妇群体在媒介技术逻辑下进行身体雕刻的运动体验、健身历程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角色倦怠、社会隔离和身份认同等问题,试图从智慧化健身的视角为其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消解路径。研究发现,城市全职主妇在主动参与雕刻身体的日常健身实践中,不仅通过健身媒介建构的数字情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了身体由“压抑”“觉醒”到“升华”的转变,而且借助数字技术编织而成的运动趣缘网络获得了个人成长,并在拓展社会交往空间、消解社会隔离、缓解角色倦怠的过程中推动了自我认同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累积。因此,在当前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不够友好,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成的现实状况下,以“互联网+体育”的方式去推动主妇在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解放或许能够为消解女性身体桎梏、开辟社会场域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身体社会学;全职主妇;数字化;健身实践
基于反思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育参与兴趣与行动意义研究
张 振,杨 铭
摘要:实用主义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学界对行动的思考。杜威所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但进一步推进了实用主义的发展,而且就兴趣与行动的探讨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考。本文基于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反思,对我国体育参与兴趣与行动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参与兴趣可分为体育参与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个体在主要以体育直接兴趣为开端的体育参与行动中,更多围绕个体需求开展,并在发挥个体主体性中打破系列边界、强化获得感和自我认同;而在主要以体育间接兴趣为开端的体育参与行动中,可能因受到外部社会中多主体引导,而表现出更强的社会性、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同时,在以兴趣为开端的体育参与行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不但促进了“社会性个体”塑造,而且在内在与外在一致中促进了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直接兴趣;间接兴趣;社会性;个体性;内在;外在;体育教育
武术网红身体形象类型划分与建构过程
牛 龙,卢春天,金玉柱,陈保学
摘要:武术网红身体形象是重构中国武术形象的重要符号,其建构过程受到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划分为互利共生、利益驱动、价值引领和娱乐转变等四种类型,采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抖音平台选取了8位粉丝量在50万以上的武术网红作为访谈对象,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考察不同类型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内在观念是武术网红建构积极身体形象的主要依据,其价值倾向和心理过程是与外部期待进行博弈的利器,但过于重视谋求个人利益的价值倾向与心理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武术网红积极身体形象的建构,削弱了在网络环境中传播中国武术的影响效应,为武术网红身体形象的建构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类型;武术文化
“体育产业研究”专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育产业化的演化脉络、演进表征与孕育机理——基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视角
朱罗敬,刘 勇,肖 婷,贺鑫森
摘要:土地是乡土世界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视角研究农村体育产业化是根植于中国乡土世界的研究新进路之一。研究将改革开放到新发展阶段的农村体育产业化孕育历程划分为土地“两权分离”下的农村体育市场化萌芽阶段与农村土地产权“三权分置”下的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阶段。根据体育产业的孕育条件,沿着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脉络,围绕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和农村体育产业化产生过程两条线,以“时间—事件”的叙事形式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产权制度影响下农村体育产业化的演化历程,归纳农村体育产业化的演进表征,总结其孕育机理。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产权改革变迁下农村体育产业化演进表征分别为:农民角色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接受者转向体育产业创业的主动参与者;农村体育治理呈现出非线性、不均衡发展表征;从无到有地孕育出乡村特色的“体育+”融合产业新业态。最后总结了农村体育产业化的孕育机理:农民主体角色转换激活了农村体育产业化的内生性动力;农村体育组织适应性转型为农村体育产业化奠定了组织基础;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体育产业化创造了历史机遇。
关键词:农村体育产业化;土地产权制度;孕育机理
我国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
潘 磊,方春妮
摘要: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2012、2018和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从融合贡献度和融合互动度两个视角实证考察了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及其演进。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的直接融合度和综合融合度不高但呈现上升态势,其中体育用品销售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最高;数字要素驱动业是当前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应用业在体育制造业中的渗透作用有限,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引领了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的融合。据此,从宏观体制、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层面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数字经济;融合测度;投入产出模型
研究报告
体育锻炼对高心理应激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
陶宝乐,江悦妍,仲冰冰,陆天赐,陈瀚文,颜军摘要:目的:研究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并了解其中的认知过程特征及其脑神经活动特点,为体育锻炼促进情绪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招募某大学非体育专业本科生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19.12±1.02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持续40分钟的体育锻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测量情绪注意偏向,记录行为数据和 ERP数据并分析。结果:(1)消极情绪条件上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和积极情绪条件(P<0.05);(2)实验组经过干预后在负性情绪条件上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干预前(P<0.05);(3)体育锻炼干预后实验组情绪脱离的反应时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积极情绪条件下的 N2平均波幅和潜伏期均大于消极与中性条件(P<0.05);(5)体育锻炼干预后,实验组在消极情绪条件下前测的 P3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后测(P<0.05)。结论:心理应激大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注意的警觉与脱离能力较差;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心理应激大学生的情绪注意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心理应激大学生能动用足够、有效的认知资源对情绪性信息进行注意加工。
关键词:心理应激;体育锻炼;情绪注意偏向;事件相关电位
跨群组初中生主观规范对运动投入的影响机制恒等检定——基于链式双重中介模型
丹豫晋,刘映海
摘要:目的:检定初中生主观规范正向影响运动投入的链式中介模型及不同性别跨群组恒等性,解释初中生角色认同与运动激情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以主观规范为自变量,运动投入为因变量,角色认同和激情为有因果关系的中介变量的链式双重中介模型。在软件 AMOS24中运用 Bootstrap检验方法,对295名被调查初中生的量表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1)初中生角色认同和运动激情中介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关系,构成链式中介结构模型,形成三条中介路径;(2)初中男生和女生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链式中介模型结构恒等,影响机制较为一致;(3)角色认同与运动激情完全中介了初中生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关系,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直接效应未达显著,初中生主观规范对运动投入的影响机制更趋向内化。结论:运动激情中介初中生主观规范影响运动投入的效应高于角色认同,运动激情可能成为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预测锻炼行为阶段的新贡献变量。研究期望为学校体育设计、家庭运动引导与社会体育干预提供学生运动投入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主观规范;角色认同;运动激情;运动投入;不同群组;初中生;恒等
我国省级地方政府行为对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性影响的时空分析
李 洋,董德朋,何 明
摘要:本文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方法,利用12年(2006—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政府行为纳入新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模型,从而深入探讨了我国省级地方政府行为对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性影响。结果发现:(1)省级地方政府的政策行为表达了“公共人角色”,在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中均有助于缓解公共体育资源的非均衡性发展;(2)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在时间阶段性上呈现了不同的角色选择倾向,在第一时间阶段(2006—2011年)主要倾向于“经济人角色”,并未表现出对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性影响的显著效应,而在第二时间阶段(2012—2017年)才逐渐体现出了“公共人角色”的重要作用,从而缓解了其非均衡性发展;(3)省级地方政府对公共体育资源的非均衡性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中部、西部等区域的地方政府在仅考虑地理空间相邻来提高自身的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时,东部区域的地方政府则既考虑了地理空间相邻,也考虑了经济空间相邻来发展自身。研究认为: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的政策行为存在“以邻为鉴”现象,能够从整体上有效地缓解公共体育资源的非均衡性发展,而财政行为则在时空框架下呈现出异质性特点,由此,国家应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标准体系、地方政府的公共体育财政投入结构以及监督机制上制定相应的强化政策来进一步缓解公共体育资源的非均衡性发展。
关键词:政府行为;公共体育;非均衡性;空间杜宾模型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韧性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
杨 苓,孙晋海,罗 亮,许明轩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是新时代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将韧性治理引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特定场域,对消解传统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机制的粗糙性、脆弱性及碎片化特征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韧性治理理论指导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适用性,界定了“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内涵,认为我国城市社区韧性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缺乏连接性、服务供给粗糙、治理风险趋于复杂化及治理保障缺乏抗逆性等。研究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韧性治理机制,设计了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社区体育服务靶向供给、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高效整合各方保障资源的城市社区体育韧性治理路径,以期提升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灵活性及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韧性治理;体育治理;治理机制
新文抢先看| 体育教师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院士Phillip Ward教授学术访谈录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