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解密丨2016 · 南艺毕业展起源于“Photoshop”的舞台剧创作《金瓶梅词话2016—Depth》

蔡屿汀 原人绘 2022-09-05

我的毕业创作借《金瓶梅》这一古典题材,老事新谈。由于种种不可控的限制,毕业创作并不满意,但是一个思维模式还是得到了体现。


【起源】


我不是一个死板的学生。所以虽然本科毕业于油画系,但是我很早就跳出了这个学习框架,进入到了当代艺术的系统里。 今天我们处于当代艺术的阶段,这与之前的现代艺术阶段是不同的。


当代艺术讲“包容”。但,很多人却把当代放到传统的对立面,是十分荒谬的。没有传统,哪来的今天?但是学习传统不应该简单的描摹,而是应该用“今天的思考”重新构建起观念性的作品。



我最近半年的“实验”,起源于一款设计软件叫“Photoshop”。


就像你上面所看到的这张图片,很简单不过的一个造型,但是在我“把玩”这款软件的基础应用时,我将想象力投入进去。


于是,这不再是简单的几个长方形,而是9块屏幕,犹如一个舞台。


【构建】


在伯明翰作为交换生期间,借着这个很基础的“点”,我不停地推倒和重建,于是出现了下面这件作品。这张之后,我逐渐告别了“描摹大师”的阶段。



对话--寒江独钓图—2015


这件作品叫《对话--寒江独钓图—2015》,我将社会性的事件放入进去,并且将中国绘画的经典作品“寒江独钓图”的元素加入进来,形成了一种多元素的“对话”效果。


媒介:我采用图像和绘画的并置,使得这件作品的展示更加“扩散”。


【扩展】


与此同时,通过手机的“把玩”,我发现了一些其他有趣的东西。

  


非常简单的修图和截屏,但是在修图和截屏的这一刹那,我们失去了什么呢?


真实性?


【搭建舞台】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扩展和出发点。


我结合了《对话--寒江独钓图—2016》的方式,同时把手机的“修图和截屏”背后所形成的影像故事加入进来,形成了我的毕业创作作品。




这几件作品的实际名称为《金瓶梅词话2016—Depth》,九块屏幕构成了当代影像的解读,这种解读既有共性也有个人性,好比一部舞台剧的演出。


互联网时代,比的就是信息量,谁跟你比“画的好”?可能有人愿意,但是我不愿意。


这种绘画实验,只是个开始。



蔡屿汀

1993年生,201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并于同年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


文章发表:

1.《绘画的“反大师”回归》(艺术汇 2015.11/12月刊)

2.《介入后的绘画生态》(艺术当代2016.3/4月刊)

3.《伪文人情怀》(艺术汇2016.1/2月刊)





原       人      绘

用纪录的眼 看见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