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ndscape net ▏城市“景网”计划——大城市景网模式探索 ▎噪物分享会No.3

2015-02-26 唐健人 阅录评

噪物微信分享会NO.3

【噪物微信分享会No.3】landscape net城市“景网”计划——大城市景网模式探索

【时间】2015年2月14日,周六,北京时间晚8:30
【地点】噪物|Readsigner 微信群
【分享者】唐健人 TJR事务所创办人 从事景观设计、3D打印、自媒体
【分享内容】landscape net城市“景网”计划
【主持】刘静,工业设计

前言

本期我们邀请TJR事务所创办人唐健人给我们分享自己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思考与实践。


分享部分


a0.唐健人02 20:29

很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今天讲的主题也是我近期的一个思考,因为我主要是做城市户外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对景观都市主义比较感兴趣,也想通过连接的思维去思考景观在城市未来的方向

a0.唐健人02 20:30

今天讲的只是一个前期概念构想

a0.唐健人02 20:30

涉及到:景观网络、人行安全、步行系统、立体城市、空中花园

a0.唐健人02 20:31

很多事物都开始连接了,唯独城市绿地系统是割碎的

a0.唐健人02 20:32


a0.唐健人02 20:32

所以我构想了一个景网系统

a0.唐健人02 20:32


a0.唐健人02 20:32

缘起:
1.
城市大部分用地都被城市道路给占据,被道路占用的土地使用功能单一。这么大的空间却只满足了城市交通的一种功能。
2.
如何骑自行车从清华大学安全骑到天坛公园?

a0.唐健人02 20:33

城市道路空间使用功能太单一

a0.唐健人02 20:33

如何叠加功能上去

a0.唐健人02 20:34

城市的需求:城市需要一个更加安全的、不被汽车干扰的、能看到阳光的、相互连接的安全步行网络系统。

a0.唐健人02 20:34

地面空间,汽车很强势,怎么办!

a0.唐健人02 20:34

我先说说发展的历程

a0.唐健人02 20:34


a0.唐健人02 20:35


a0.唐健人02 20:35

这是最早的街区空间

a0.唐健人02 20:35

社交行为在街区发生

a0.唐健人02 20:36

人可以互相无障碍的交流

a0.唐健人02 20:36


a0.唐健人02 20:37

然后有了汽车之后,街道边宽了。。

a0.唐健人02 20:37


a0.唐健人02 20:37

人只能在挨着建筑的一侧进行交流,是安全区域

a0.唐健人02 20:38

不过这时候还是可以穿行道路

a0.唐健人02 20:38


a0.唐健人02 20:39

然后到了汽车时代,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穿行道路的压力就很大了。

a0.唐健人02 20:39


a0.唐健人02 20:39

所以出现了人行天桥、人行通道、和地下通道

a0.唐健人02 20:40


a0.唐健人02 20:40


a0.唐健人02 20:40


a0.唐健人02 20:40


a0.唐健人02 20:41

会发现,组团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很脆弱的线性空间去交流

a0.唐健人02 20:41


a0.唐健人02 20:41


a0.唐健人02 20:42

组团不断的远离,在汽车流中,每个单元组团被孤立成一个孤岛

a0.唐健人02 20:42

没有汽车之前,道路很窄,组团之间交往很方便,社交空间就在道路上,称为自由社交时代。

a0.唐健人02 20:42

线性脆弱
出现汽车之后,道路变宽,组团之间的交往就变得不方便,给汽车流给隔绝了,横穿道路变得非常危险,于是出现了斑马线,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连接安全通道。

a0.唐健人02 20:42

所有的组团是通道若干条很脆弱的线性通道联系起来。
组团之间的交往变得脆弱和或者敏感隔绝了,绝大部分小动物的通道完全隔绝,没有翅膀的野生动物在城市里面不容易生存。

a0.唐健人02 20:42

天朝模式 翻墙与走天桥 心理障碍 单侧模式

道路变宽ing,人行空间让给汽车同行和停车位,自行车空间消失,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变小ing
组团被道路包围,孤岛效益,连接缺失,汽车流的加强隔绝组团形成一种无形的墙

步行到道路另外一边的组团变成和“翻墙”一样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

a0.唐健人02 20:43

在汽车流中,每个单元组团被孤立成一个孤岛

怎么办?如何解决,两个问题?
1.
如果要在地面上实现安全通行,要么把汽车消灭,用另外一种东西取代汽车。短时间可能吗?至少技术还没成熟。
2.
如果汽车还是这么强势,那么只能人工创造出一个体系,是独立于汽车交通系统之外的安全体系。

a0.唐健人02 20:43

简简单单的复复杂杂的想法:

a0.唐健人02 20:44

在路面以上建立多层的户外空间(景网)

a0.唐健人02 20:44

梁思成城墙公园构想

a0.唐健人02 20:44


a0.唐健人02 20:45

无障碍步行系统

a0.唐健人02 20:45

国外案例:纽约highline高线公园

a0.唐健人02 20:45


a0.唐健人02 20:46


岳路平20:46

感觉在分析集成电路版,酷[悠闲]

a0.唐健人02 20:46


a0.唐健人02 20:46


a0.唐健人02 20:47

highline的人气不是一般的好,非常受欢迎

岳路平20:47

疑似@马清运给我们讲过纽约这个highline

a0.唐健人02 20:48

这种模式可以在北京尝试,尤其是交通复杂的地方

a0.唐健人02 20:48


a0.唐健人02 20:48

但道路变成8车道之后

a0.唐健人02 20:48

组团的隔绝就更恐怖了

a0.唐健人02 20:49

相邻组团的人都懒得过去对面组团,因为难度太大了

a0.唐健人02 20:50


a0.唐健人02 20:51


a0.唐健人02 20:51

构想很简单,就是在道路空间上架一个空间

a0.唐健人02 20:51


a0.唐健人02 20:52

加入功能载体

岳路平20:52

组团间的关系应该是“虫洞”式的跳转关系吧,大家对线性物理空间的“串门”好像兴趣不大。

a0.唐健人02 20:52


a0.唐健人02 20:53


a0.唐健人02 20:53

刚刚建的模型,有点糙[害羞]

岳路平20:53

有点Minecraft的赶脚

a0.唐健人02 20:53


a0.唐健人02 20:54


a0.唐健人02 20:54


a0.唐健人02 20:54


a0.唐健人02 20:55


a0.唐健人02 20:55


a0.唐健人02 20:55


a0.唐健人02 20:55

基本的构想是,想把城市道路以上的空间利用起来,植入功能载体。

劉靜 20:56

纵向空间

a0.唐健人02 20:56

把室外当成室内来处理,比如我在首都机场,我经常分不清楚我在哪一层

a0.唐健人02 20:57

是因为空间层被模糊了

a0.唐健人02 20:57

空间层模式
空中轨道系统:无人驾驶轻轨、观光游览
架空层景网系统:各种社会性社交行为
地面交通系统:混合功能性主导
地下交通系统:功能性主导

a0.唐健人02 20:57

地面空间解放出来
功能性上移,植入城市寄生体(N功能混搭)

a0.唐健人02 20:58

王子一的城市寄生

a0.唐健人02 20:58

室外即室内,混为一体。

a0.唐健人02 20:59

关于安全格局。JaneJacobs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写道:“空无一人的公园是危险的,繁忙的公园会更加安全。”

a0.唐健人0221:00


岳路平 21:00

室外的室内化,室内的室外化。

a0.唐健人0221:00

所以植入很多功能体块

a0.唐健人0221:00

增加监视的眼睛

a0.唐健人0221:01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区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街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觉受到陌生人的威胁。

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安全监视系统。组建公共监视网

a0.唐健人0221:02

纽约Highline公园置身于离地面将近25英尺高的空中公园,心情定是喜悦愉快的。并且它还有一点过人之处,那就是因为不用考虑过马路看车,不用等红绿灯,从公园穿过10个街区,就跟平时走过两个街区一样快。

a0.唐健人0221:02

从Gansvoort街到二十街的一段(共九个街区,约占总长的三分之一)和从二十街到三十街的第二段。最后一段,从十大道的三十街到哈德逊河及三十四街,将与规划中的“哈德逊庭院”新中城商业发展区的河滨开放空间相融合,形成全新的哈德逊河畔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a0.唐健人0221:03

景网的概念是独立于道路之上的架空层体系,可以承载很多功能业态,比如商业、创意、娱乐、休闲等

a0.唐健人0221:04

主要目的还是营造一个休闲观光的无障碍空间。参考地铁线开发模式

a0.唐健人0221:05


a0.唐健人0221:05

可以概念的想象地铁线路就是景网的线路,可以形成初步的连接

岳路平 21:06

我想到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

a0.唐健人0221:06

城市的人行道,孤立来看,并不重要,其意义很抽象。只有在与建筑物以及它旁边的其他东西,或者附近的其他人行道联系起来时,它的意义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景网单独的做会比较危险,必须要有功能态的介入。

a0.唐健人0221:07

然后可以形成节点式的街区公园。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

a0.唐健人0221:08

香港也有个空中步道城市设计
其一是通达性高,它覆盖了一定范围内的主要建筑,人们无需回到地面,就可以自由地在建筑内外之间穿梭。

  其二, 空中步行系统连接了主要的公共交通站点(包括轮渡码头、地铁站、公共汽车站等),人们可以方便地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使其可达性大为提高。人车分离的设计,使得行人的舒适性和车辆的高效率都有了保证。

  其三,行人可以通过自动扶梯和升降梯完成不同标高之间的转换,而无需受上下之累,即使是残疾人也很方便。

  其四,空中步道内部封闭,往往装有空调通风和照明设施,具有适合于全天候使用的特点。

香港空中步行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城市生活的独特体验。同时也由于它大大地提高了周边商铺的可达性,进一步促进了中心区的商业繁荣。这种特殊的步行系统,可以说是香港在高负荷的交通压力下和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产生的应变之策

a0.唐健人0221:09

在景网体系之上

a0.唐健人0221:09


a0.唐健人0221:09

加入了轻轨系统。那么上下班的人流就可以集中在景网带上了

a0.唐健人0221:09


a0.唐健人0221:10


a0.唐健人0221:10


a0.唐健人0221:11

最后组团之间,从开始的很脆弱的线性连接,变成面式连接

a0.唐健人0221:12

城市变成立体,空中花园城市的理想

a0.唐健人0221:12


a0.唐健人0221:12


a0.唐健人0221:12


a0.唐健人0221:12


a0.唐健人0221:13


a0.唐健人0221:13

然后《全面回忆》也有一些立体城市的画面,我也截图了一下

a0.唐健人0221:14


a0.唐健人0221:14


a0.唐健人0221:15

最终希望这个网络越来越大

a0.唐健人0221:15


a0.唐健人0221:16

主要是户外空间网络。形成景观网络、人行安全、步行系统、立体城市、空中花园的城市

a0.唐健人0221:17

我的一个理想就是能从清华骑自行车安全骑到天坛公园

a0.唐健人0221:17

不用过马路,不用等红灯

a0.唐健人0221:18

而目前街区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已经越来越载了,被汽车侵蚀了。人行街区被停车占据

a0.唐健人0221:19

而目前街区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已经越来越窄了,被汽车侵蚀了。人行街区被停车占据

a0.唐健人0221:19

老人和小孩的出行受到威胁

a0.唐健人0221:20

自行车的群体在大都市已经灭迹的趋势

a0.唐健人0221:21

如果能建造景网,实现城市级别的人车分流,会很理想化。

a0.唐健人0221:21

最后我用我们一个项目说说

a0.唐健人0221:22

我们去年参加剑桥大学的一个竞赛。用了架空层的概念。

a0.唐健人0221:22


a0.唐健人0221:23

对于用地紧张的情况,架空的做法其实是值得参考。

a0.唐健人0221:23


a0.唐健人0221:23


岳路平 21:23

新大脑皮层在城市景观中的实现

a0.唐健人0221:24

顶层空间无障碍通行和观光,底层空间可做停车等灰空间

a0.唐健人0221:25


a0.唐健人0221:25


a0.唐健人0221:25

无障碍架空步行体系:结合步行、观光、交通、观看比赛、休闲的多功能体系。在台阶的架空层底部地面部分,具有多功能用途: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耐阴植被种植、画廊展览、聚会活动、地面穿行、休憩停留等功能。

a0.唐健人0221:25


a0.唐健人0221:26


a0.唐健人0221:26


a0.唐健人02 21:26

总的思路,也是把空间立体化,植入更多的功能。

a0.唐健人0221:27

构想一个1万米的超级城市

a0.唐健人0221:28


a0.唐健人0221:28


a0.唐健人0221:28


a0.唐健人0221:29


a0.唐健人0221:30


a0.唐健人0221:30


a0.唐健人0221:30


彭强 21:30

人类彻底变成蚁族了!

a0.唐健人0221:31

我们还做出了模型

a0.唐健人0221:31


a0.唐健人02 21:32


a0.唐健人0221:32


a0.唐健人0221:32


岳路平 21:33

金字塔的复兴

a0.唐健人0221:33

这个比较概念,可以运用到未来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的城市构想

岳路平 21:34

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体制或许适合在火星移植

高舒元 21:34

有硬科幻的感觉~ 不过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提醒,关于城市交通这一块,以前的科幻场景大部分都变成了现实,比如就在磁悬浮刚建成使用之前的零几年,还曾被看成是科幻的交通方式,仅仅几年就在现实中被人类使用了

a0.唐健人0221:36

要是以后有机会拍电影,我想把这个摩天之城拍一部片

a0.唐健人02 21:38

主要还是在立体城市和网络这两个点去构想

a0.唐健人02 21:38

立体之城有望在3D打印技术成熟之后建成

a0.唐健人0221:36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分享讨论

高舒元21:41

我只有一个问题,我也觉得景观纵向化,交通立体化等等肯定是未来城市形态无疑,但这样的话导致最下的地面层- 地球表面这一层变成了非常功能化的消极空间,因为显然城市活力被转移到上层空间去了,那么会不会导致地面过度硬化,人类后代逐渐无法接触到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的概念要模糊了,那这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这需要担心吗?

a0.唐健人02 21:42

换个说法是人类离太阳更近了@高舒元

a0.唐健人02 21:43

景网概念也是局部的,所以公园和绿地和湖泊还是有的

高舒元21:43

嗯嗯~ 明白,有点意思

a0.唐健人02 21:43

只是解决人车分流的问题

a0.唐健人02 21:43

比如在北京五道口这块,做个空中步道是很有必要。

高舒元21:44

????没错!

a0.唐健人02 21:45

@岳路平 我有个自相矛盾的地方,请岳老师解答一下,未来的城市空间的利用度高吗?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强大,未来我们都足不出户就能办很多事情了,很多事情在家里办,都是远程操作了。那么城市户外体系和交通是不是就可以疏解很多。

高舒元21:47

其实现在的城市管理者不是想不到这一块,比如中关村电子城海龙大厦那一块的一个巨型十字路口,就有建一个巨大的方形过街天桥步廊,但也许是条件技术资金投入所限,那个连廊只具备基本交通功能,外面看奇丑无比,内部除了必要的通过,也没有人愿意停留,贴膜的都没有

a0.唐健人02 21:48

太功能性了,这是架空设计的大忌

a0.唐健人02 21:48


a0.唐健人02 21:48

参考highline

高舒元 21:48

现在城市管理者能做到的根本还没到设计层面…

a0.唐健人02 21:48

绿色的,开放的,休闲的,多样的,软化的

a0.唐健人02 21:49

架空设计,软化高差通道,或者高差模糊化,

高舒元21:50

唉一想到这个就心碎,看见高线公园太能联想回梁思成先生给北京的那个城墙市民公园方案了

a0.唐健人02 21:50

目前中关村是有高架系统,不过很失败,没有人气。

岳路平21:50

@a0.唐健人2的确有这个问题,你提出的这个宏大计划其实是在“大都市”逻辑的延长线上的线性战略。以3D打印技术,制造业联网,新大脑皮层的“指数思维”看,未来的“都市”可能会碎片化地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大都市的集中化是起源于工业革命要求的生产集中化,就业集中化,资本集中化,人口集中化,消费集中化。但是连接性会溶解这种集中化。

高舒元21:51

但这样的未来生活模式,对物流的要求也更高吧

a0.唐健人02 21:52

恩。我觉得我也是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有可能有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汽车就瞬间消息了。

a0.唐健人02 21:52

消失

高舒元21:52

新的交通方式,也许是管道化

高舒元21:53

这样对物流网也许也是一种革新

岳路平21:53

@高舒元马云菜鸟系统许诺无论在哪里,24小时送达

高舒元21:54

[发呆]那么棒 所以,人类决定在室内生活不交通,其实是分出功能去,让别人替我们进行交通的行为

高舒元21:54

交通还依然会是城市4大基础功能之一 没跑

岳路平21:55

@高舒元[强]后人类的交通的90%是以比特格式进行的。

岳路平21:55

肉身的移动需求很少

高舒元21:55

只是也许消化在物流系统中,溶解在立体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里

高舒元21:56

[发呆][发呆] 哇,比格式交通怎么讲

岳路平21:56

尼葛洛庞蒂《比特与原子》看过吗?

岳路平21:57

世界不再分东西方,而是分为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

a0.唐健人02 21:58

很有意思,得找来看看

岳路平21:58

另外,凯文·凯利的自然机器化|机器自然化的语境下,都市的“自然景观”显然是矫情的

a0.唐健人02 21:59

对的,自然景观在都市里一种减少趋势

a0.唐健人02 22:00

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自然景观

岳路平 22:00

大脑联网之后,人类意义上的“交通”将会消失。

a0.唐健人02 22:01

人脑----城市脑-----全球脑

高舒元 22:01

������越来越刺激啦!

岳路平 22:01

目前我们的大脑是间接联网(通过触屏,鼠标,智能眼镜。。。)未来这些“中间件”都会消失,Hololens就已经取消了大部分中间件

高舒元 22:03

又想到了一个科幻片,人类躺在机器上联通大脑,把所有感官传输到“代理机器人”上、让这些代理人去活动

岳路平 22:04

@a0.唐健人2的方案偏形式主义,以交通为例,滴滴打车是在全面优化“交通空间盈余”。这在数据上对当前交通进行釜底抽薪。物理空间的交通会自然变形

高舒元 22:04

岳老师说的是,所有的这种中间环节都省了,直接意识交流,意识生活了嘛

岳路平 22:07

@高舒元比如目前人机交互无法解决味觉嗅觉触觉,但是如果直接刺激大脑特定部位,就可以激活这些感觉。目前的Hololens、谷歌眼镜、iphone、Oculus、minecraf都是“视觉帝国主义”的产物,只是当前的技术限制导致“感官配比”失衡。

a0.唐健人02 22:07

恩。是的。线性思路的误区。而且工程量太大。

a0.唐健人02 22:08

“视觉帝国主义”这个说法很湿意[呲牙]

a0.唐健人02 22:08

我是形式主义和视觉主义的崇拜者

岳路平 22:09

东方人无法逃脱形式主义宿命

岳路平 22:09

就跟中国艺术不可能进化出抽象艺术一样

岳路平 22:10

这也没问题,只要跟西方的智能兼容就可以

a0.唐健人02 22:20

北京目前的交通问题很糟糕,出行安全问题,完全是个汽车之城了。

生土豆 22:21

我的目的有这几点1.改善天桥空间体验2.改善合理的天桥分布3.对学院路这一区域做成学院路校园一体化,

生土豆 22:22

公交直接可以通过天桥穿行与学院路的各个校园

生土豆 22:22

至于第三点,当时我们讨论时他们给我的意见是为什要把大学连接起来

a0.唐健人02 22:23

适合在人流多,交通复杂的区域,比如五道口,中关村等

廖晓飓 11:55

因为我曾经一度也痴迷过高密度立体城市等构想,跟其中很多思考产生过共鸣,自己当时还做过一个未来机场的竞赛,构思了一个高密度的立体城市,其中运用了很多巨构和分层城市的原型,部分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车分流,便捷的多层城市,功能复杂化多样化

廖晓飓 11:56

其实这些概念在很多硬科幻电影场景中很早就出现了,新版的《全面回忆》中的场景做得是最硬的,但最早的原型应该还是来自于《大都市》和《第五元素》,你做的evolo那个竞赛挺有些这个东京清水TRY2004巨城金字塔的意思,也是一座超级立体城市,可容纳75w人,总面积34平方英里。这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http://www.56.com/u58/v_MTM0ODU1NzM1.html

廖晓飓 11:57

但我始终觉得这些都只是作为电影中描述未来的噱头,并没有真正回答高密度立体城市未来的核心问题:(建筑)尺度和(城市)层

廖晓飓 11:57

我看到你画的景网系统的分析图中,其实基本上是把现在的旧有城市地面层变成了作为新的汽车交通的地下一层,然后再搭建了一个空中的一层作为新的人类活动的城市地面层,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多层”的城市结构体系,达到人车分流,行人舒适,车辆高效,本质上我觉得跟柯布在《光辉城市》中的构想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他用的是下挖,你用的是上架,但殊途同归)。这个是初始状态,之后随着功能的不断复合,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立体层的不断叠加,一些基本的建筑和城市尺度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出现像archigram以及metabolism所构想的那些巨构建筑以及那些硬科幻电影中的立体城市

廖晓飓 11:58

如果真这么发展下去,我预想到有两个问题:首先是边界消解后的基本尺度,其次是物质密度的极限。
一旦一个事物朝着某种极限去发展,最终就很容易因为边界的消解而致使这个事物的性质本身被重新定义。高密度立体城市下室内外的界定,层的界定,其实都是如此

廖晓飓 11:59

那些巨构建筑,曾经只是作为一些乌托邦建筑师的构想,然而如今像侨福芳草地这种建筑已经被建成,人们在其中很难界定室内外,因为传统上室内外更多是被建筑表皮所界定,但当一座建筑大到像一座城市,变得没有表皮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系统里有无数的表皮,每一堵墙,每一层楼板,都可以被解读为围合某个空间的表皮,尺度变换使表皮的边界被消解了,真正去定义室内外的是,其实是公共和私密的空间关系。
我们现有的平面城市(主要公共活动集中在单一的地面层)朝着多层立体城市发展,最开始可能只是在现有空间上架一层或是下挖一层,但随着层级不断增加,最终地面层将不复存在,地上地下的边界将被消解,你既可以把这个新的城市体系理解为离太阳最近的一层作为地面层(其余都是地下层),也同样可以把离地心最近的一层作为地面层(其余都是架空层),最终边界消失,余下的其实只有抽象的立体多层的空间关系

廖晓飓 11:59

(建筑)尺度和(城市)层在往极限发展的同时,本身也在消解自己作为现在定义城市空间的基本尺度的性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的可能不再是关注今天的实体楼或是道路网的规划和设计,而是寻找一些新的基本尺度,作为像今天的城市道路、街区这样的原型尺度的存在,去划分城市,作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义城市的坐标

廖晓飓 12:00

今天的城市格局的成型,其中一部分原因要归于我们依赖的交通方式,汽车→道路网→街区,当某一天汽车甚至飞机都被取代的时候,街区以及路网的核心基础地位也有可能会消解,形成新的室内外和层级空间关系,这种情况下,城市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向一个更“小”的层面再转化。基于多层路网街区形成的“大”的立体城市不太可能成为未来,我们可能不再需要规划和设计承载汽车的高速路网,人车分流不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议题;而人的基本能力范围作为尺度会被重新关注起来,基于个人体验尺度的holograms可能会成为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去设计和考虑这种软环境(因为人是最终尺度,在人体没有突变或是超越奇点之前)。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我们最终可能真的不会出现硬科幻中的那种关于巨构的立体城市,在现有城市地面层解决我们的基础需求的前提下,人类更多的广义上的高阶交流活动可能发生在无限的虚拟空间中。这也正是因为物质空间和硬环境的密度是有极限的,无论如何高密度的立体城市,至多也就上到平流层,下到地幔了;但虚拟空间和软环境拥有无限的维度

劉靜 12:15

这就跟《星际穿越》的引申意义是一样的了

岳路平 12:19

“而人的基本能力范围作为尺度会被重新关注起来,基于个人体验尺度的holograms可能会成为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去设计和考虑这种软环境(因为人是最终尺度,在人体没有突变或是超越奇点之前)。”@廖晓飓超赞[强][强][强]

岳路平 12:19

“而人的基本能力范围作为尺度会被重新关注起来,基于个人体验尺度的holograms可能会成为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去设计和考虑这种软环境(因为人是最终尺度,在人体没有突变或是超越奇点之前)。”@廖晓飓超赞[强][强][强]

岳路平 12:19

所以我现在的思考重点围绕“人体”如何演化。

岳路平 12:21

世界是人类的,但是最终是纳米的。

岳路平 12:22

在这本书里,库兹韦尔精确预言人体的未来。

岳路平 12:24

库兹韦尔在书里推荐了1966年阿西莫夫创作的《奇异的航程|Fantastic Voyage》,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太空转向人体。

岳路平 12:26

其中的“海神号”潜水艇(仅血细胞体积大小),目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在接近实现。

赵闯ZHAOChuang 12:26

目前的技术 遥控海神号可以实现

岳路平 12:26

人体变,建筑当然变,城市也会大变。

廖晓飓 12:26

人体是目前的基本尺度

廖晓飓 12:27

嗯,所以一切都在变化

廖晓飓 12:28

但是建筑师有学科内的造物情结,我也是这样

廖晓飓 12:28

身体领域在目前建筑师的能力范围之外

岳路平 12:29

这种恋物恋表皮恋尸的倾向的确值得关注

岳路平 12:29

我觉得如果要思考未来,一定要超越“拟人化”和“拟物化”

廖晓飓 12:30

这也是建筑师回避变化的一个原因吧,因为力所不能及

岳路平 12:30

我说的拟人就是以传统人体为喻体思考未来,这是隐喻的陷阱。纳米有自己的思维逻辑

廖晓飓 12:32

不停留在表象的具体的“人体”

岳路平 12:32

是的,人体正在大变,只不过我们的知识范式还在刻舟求剑。

廖晓飓 12:33

但是也需要具体的联系,技术突破是一个方面

岳路平 12:34

库兹韦尔的“新大脑皮层”跟凯文凯利的全球大脑是一致的,如果全球大脑实现,那么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超验骇客》里作为数据上帝的威尔的身体

廖晓飓 12:35

嗯,是这样的,但其实我也挺惧怕那样的城市的,容易演化成极权,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也没有找到答案

岳路平 12:36

是威尔的肌肉组织。未来城市里的团块,会越来越生物化,演化速度会超乎人的想象。

a0.唐健人02 12:36

相比现实的时空,虚拟的空间是无垠的,未来人肉身死后可以居住在“灵魂社区”,那里的空间是无限的

赵闯ZHAOChuang 12:37

现有人的逻辑跟情绪等等驱动系统、俗称灵魂 只是现有人体器官对外界的应变互相反馈形成的简单的软件.他受到人体自身器官先天不足的严重限制 因此人类目前无法感知到甚至接近真正的时空 以及真正的真理

a0.唐健人02 12:37

假如让肉身永生,必然面临到空间问题,另外一种解决永生问题的方式就是进入虚拟世界永生,

廖晓飓 12:38

就像我之前说的,事物朝着极限,往往容易消解边界而重新定义自身。《超验骇客》中初衷是每个人都有更大的自由度,人与人之间的广义交流密度更高,但最终边界被打破,形成了信息中心,有演变为极权的可能

岳路平 12:41

@赵闯ZHAOChuang是的,库兹韦尔认为达芬奇认为“大自然的创造中什么都完美,什么都各尽其能”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达芬奇不懂纳米技术,大自然的创造有很多缺陷。例如:我们的大脑神经元联系的速度是每秒完成200次交换,比今天的电子线路慢100万倍。

赵闯ZHAOChuang 12:42

抛开现有的肉体器官 人的逻辑只能惯性的持续一段时间截至就要接受新的感官 产生新的逻辑 所有关于肉体的感知都会变为“传统感知”.

赵闯ZHAOChuang 12:42

赵闯ZHAOChuang 12:42

演化就是生命在不断尝试

岳路平 12:42

所以今天我们已经放弃“独立思考”,更多上来刷微信,微信背后的“新大脑皮层”的思考速度是传统大脑的百万倍,所以我们的传统大脑只有“同步”的水平差别

赵闯ZHAOChuang 12:42

世上不可能有完美的生命

赵闯ZHAOChuang 12:45

所有的生命体必须要有机体形式的外在能量不断补给.本身就是几十亿年从未修复的bug

廖晓飓 12:45

不过人体目前的局限性也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没有这种矛盾的张力存在,存在也难有意义,完美跟灭亡在某些层面上是一样的,都是静止的。在路上的状态是持久的动力源

岳路平 12:46

我们的红细胞优雅(美)地在血液中携带氧气并且输送(交通)给组织,但它依然是缓慢笨拙的系统,已经在开发中的自动化的替代装置机械红血球(respirocyte)比红细胞要高效数千倍。

a0.唐健人02 12:46

库玆韦尔提及的人类脱离另外一种死亡常态,走向永生。假如肉身永生,地球承载问题必然面临。黑镜里面的类似灵魂存储和备份,我觉得可能是一种途径,有备份不用担心因意外而死亡的生命

岳路平 12:47

是的,人体内充斥着太多bug,大多数App都需要卸载。

赵闯ZHAOChuang 12:47

有机物太多 大分子太多 导致所有的生命都非常脆弱

赵闯ZHAOChuang 12:49

但是人的“灵魂”只有配套的肉体才能使用、所以恐怕现有的存储思路又有问题

廖晓飓 12:49

我想刘慈欣《诗云》中掌握宇宙真理的十一维生物,其实是很难有存在价值的,忘了谁似乎说过类似的话:人类是宇宙游戏中的棋子,好奇心引发了棋子对于游戏规则的探知,但当人类真的搞清楚游戏规则的本质的时候,人类的存在意义也就到了尽头…大概你这个意思

廖晓飓 12:50

大概是这个意思,错字

a0.唐健人02 12:52

肉身可以制作,类似阿凡达这样的玩法,两个世界的切换模式

岳路平 12:52

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是相当不靠谱的。2020年左右,营养素将通过新陈代谢纳米机器人直接输送进入血液。我们不再需要费劲从食物中“间接”获得营养。那么“吃饭”也将成为下一个沉沦的“故乡”,我们必须用乡愁怀旧的凄美感才能去“复古”地吃饭。

a0.唐健人02 13:01

后人类很多规律都要发生重组,饮食和睡眠,或许根本不用睡眠

岳路平 13:02

睡觉就跟现在的阑尾是一样的,多余,但是你非得睡也可以,必须以娱乐的心态,把睡觉理解为“艺术品”。

岳路平 13:04

没有人能拦得住一个迷恋阑尾的人,就像你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廖晓飓 13:08

准备出门了,你们继续聊哈。再次,非常感谢@a0.唐健人2的精彩分享,才引发了后续的讨论。咱们在讨论理论上一步到位总是很简单,但在实践里落实出来却很不容易,很敬佩你在自己公司实践里还继续着这样的研究。 [微笑]

a0.唐健人02 13:08

关于大脑的开发,目前只是开发很小的部分,还有很多潜能没有开发出来,比如超体中的超级开发,是不是走了区别人工智能的另外一条路。

Tsao 13:09

Lucy in the skywith diamond.

a0.唐健人02 13:12

人脑挺不可思议的,区别动物脑,而且人脑相比整个宇宙,如同是介子之微,但它现在却可以去想象宇宙宏观,去解释宇宙宏观,去想一个比它大到不可思议倍数的这样一个空间,就时空而言,相比宇宙,它就是微观了,但如果让一个微观去理解一个宏观维度的难度不知有多难啊,所以我感觉人类真是是个神奇的智慧生命,它能智慧进化,这些地球上其它物种却不具备,二而人类甚至能解释整个宇宙,就好比一颗尘埃拥有能解释整个宇宙的能量,可想而知这内在的能力和智慧有多大,所以人类的智慧潜力是无穷的,只不过是现在没被完全开发出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