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表故事|陈昌生:沉下心搞科研 下基层做实事

2017-06-13 福建民盟

本期话题

民盟福建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本月下旬召开。届时将有三百多位盟员代表参加本次大会。这些代表中有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勇于探索的科研工作者……在大会召开倒计时之际,小编邀您一同走近这些代表的世界,一起去看一看他们的故事。


人物名片

陈昌生,2000年加入民盟。现任集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政协常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民盟厦门市委主委,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会长。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这句话用来说陈昌生那是再适合不过了。


陈昌生出生在福建省平潭县--福建的第一大岛和中国第五大岛,同时也是著名的渔业基地。以水产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平潭,一日三餐自然也少不了海鲜。因为陈昌生出生海岛,与当地渔民有着天然的亲近,不少野生海鲜从小就是他家餐桌上的美食。“60、70年代野生大黄鱼那个时候很便宜的,一斤一、两毛钱,到了80年代就很少,都捕捞得差不多了,资源破坏太厉害了。”陈昌生感叹着,这些儿时的记忆慢慢地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他的人生当中。

 

“沉下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75年,18岁的陈昌生高中毕业,随即上山下乡了3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首先报考的便是与渔民息息相关的上海水产学院,学习水产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厦门水产学院任教。陈昌生认为,真正要改变渔村、渔民的生存状态,人才培养才是关键。只要涌现更多的人才,不断改良和培育新品种,水产质量提高了,渔民受惠,城市居民也会得到实惠。

“我们国家一年渔业总量占了世界的近1/3,而水产养殖占全球同行业总量的2/3强,上世纪90年代,鲍鱼一斤一两百元,现在几十元就够了。为什么水产这么便宜?就是通过养殖把水产业发展带动起来,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陈昌生说,“我在大学36年了,教出来的学生有一两千人,现在很多都在基层发挥很好的作用,成为了当地水产养殖的主力军。”


“到沿海基层才有用武之地。”

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工作的陈昌生对学生最多说的话就是“到基层去,沿海才是用武之地”。这句话也正是他自己从事教学科研以来最切身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感悟来自他与21世纪福建省最后一个无电小岛(福清县江阴镇小麦村)的“紫菜之缘”。

1998年底,小麦村一位村民从报纸上看到陈昌生教授正在从事紫菜研究后,就冒昧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反映小麦村的紫菜养殖出了问题,希望得到陈教授的技术指导。陈昌生接完电话的第二天,就直奔小麦村。“太偏僻了,交通也很不方便,从厦门过去要两天多时间,每天只有一班铁皮船出入,还得等潮水涨了才能通行,船速还很慢。”

一到小麦村,陈昌生就马不停蹄地到紫菜养殖的海边仔细察看,发现当地的紫菜品种单一,且养殖技术落后。陈昌生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了,作为从事水产研究几十年的专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看他们紫菜养得不好,主要是品种老化了。福建紫菜也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内容,如果能够把小麦村的紫菜养殖作为一个突破口,把福建沿海紫菜的品种改良一下,就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陈昌生义无反顾地说,“我们就从小麦村做起。”

2001年开始,陈昌生就把研究出来的坛紫菜新品种无偿提供给了小麦村的渔民试种,并亲自下滩涂悉心指导当地农民养殖坛紫菜。经过多年的推广,小麦村的紫菜养殖产值终于有了大幅提高,村民们真正尝到了种植紫菜带来的丰收喜悦。

与小麦村结缘的同时,也让陈昌生真切感受到沿海基层的种种困难。由于没电,小麦村没办法对紫菜进行深加工。当时,身为省人大代表的陈昌生就在2004年的福建省两会期间,提交了根据在小麦村的调查研究写成的《关于解决我省个别无电村用电问题的建议》。在福州市政府和福建省电业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项耗资超过1800万元的“海底电缆工程”于2007年2月胜利竣工。小麦村也过上了第一个有电的春节。

同时,陈昌生还了解到,当时,海洋与渔业多头执法现象严重,渔民出海捕鱼要带5证(渔政、港监、船检、海监、渔业无线电),要花许多时间接受各种检查,十分不便。于是,陈昌生建议,福建省成立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整合执法力量。建议已经得到落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已组建,执法力度得到了切实加强,渔民出海捕鱼也更方便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我主要是在基层为老百姓做一些小事。”陈昌生常这么说,不过他口中的小事情其实也是老百姓的大事。而今,在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同时,他又开始关注起海洋的生态发展。陈昌生呼吁,养殖要往现代工业化方向发展,不要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了环境生态,否则修复是非常难的。“我们承担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海藻生态修复。现在国家对藻类越来越重视,藻类吸收海水中的富营养,可防止赤潮。这个项目已经做了几年了。”

科海无涯,60岁的陈昌生仍然希望自己今后还能更好服务于福建海洋经济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