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表故事|阮诗玮:仁术仁心,治病济世

2017-06-16 福建民盟

本期话题

民盟福建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本月下旬召开。届时将有三百多位盟员代表参加本次大会。这些代表中有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勇于探索的科研工作者……在大会召开倒计时之际,小编邀您一同走进这些代表的世界,一起去看一看他们的故事。


人物名片

阮诗玮,1988年8月加入民盟。现任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省计划生育协会常务专职副会长(正厅长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促进中医立法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等。

见到阮诗玮的这天,正好是高考,也是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

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考生,高考承载着他的美好记忆,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从闽东北山村敲开医学世界的大门,并从此成长为一名医生。

在他35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始终以“仁术”救死扶伤,即便是走上从政之路,亦是以“仁心”救困济世。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医者的社会责任所在。 


立志学医,治病救人


阮诗玮成为医生,绝非偶然。

1960年春天,他出生在闽东北周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每当他看到乡亲生病时痛苦的模样,尤其当他眼睁睁地看着邻居玩伴被哮喘病夺去了生命,他那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一个愿望:“长大后,我要当个医生,拯救病人!”

其实,他之所以要立志学医,还有一个颇为“现实”的想法。他坦言:“我堂弟曾发高烧不退,卫生院里有个医生把病看好了,他感激不已。后来,遭遇‘文革’批斗时,他堂弟说:‘这个医生治好我的病,不能批斗他’。可见,治病救人,十分崇高。”

(▲在宁德家中学习)

就这样,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十年动乱”中草草结束了。1976年6月,他从县一中毕业后,就拿起锄头下地当了农民,犁田、挑粪、种菜,样样在行,母亲夸奖说:“你是个大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平淡,但可果腹。大学梦他从未想过,也不敢去想。“我家兄弟姐妹多,三哥已经是一名工农兵学员,我姐1974年高中毕业,也在生产队劳动,表现很好,照轮也轮不到我,况且,好事总不能都让你一家都给揽走吧。”

然而,幸运的是,1977年10月20日傍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决定重新恢复高考!这则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共和国的历史从此将翻开崭新的一页,青年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写,他便是其中一个!

一边干活,一边拿起书本,经过1个多月紧张的复习,阮诗玮信心满满地迈向了考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中医学院(今福建中医药大学,1970年时曾并入福建医科大学,1978年11月又分出)录取。儿时的梦想终于迈出了逐梦的第一步!要知道,当年的录取率可没现在这么高。据统计,1977年高考,全国共有570 万名考生,最后仅有27.8万人被录取,录取比例不足20:1!


深得真传,自成一格

由于小时候或目睹或经历了“文革”的纷纷扰扰,他在报志愿选专业时,都尽可能避开与政治有关的专业:除了第一志愿报医科外,第二、第三志愿都是报数学系。

四年半的大学生活(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78年2月正式入学)一晃而过。1982年夏,阮诗玮被穿上梦寐以求的白大褂,成为宁德地区中医院(今宁德市中医院)的一名医生,从医生涯从此开启。他不仅具真才实学,而且勤学好问,善于钻研。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作为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祖国医学,中医向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阮诗玮说,在其职业生涯中,有几位老中医对他的影响很大。其中,有位名叫林上卿。1983年,他到福鼎师从林上卿,跟着他号脉问诊,并将这位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编撰成《上卿济生录》一书出版。此外,他还师从黄农、汪济美、萧熙等名老中医,得其心传。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随着积累的临床经验日益丰富,应付起病症来,不但得心应手,而且自成一格。他擅长肾脏病诊治,创立了以病理(机)为基础,以症候为先导,根据体质之不同、时令之变化,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的肾脏病周期诊疗体系,而由他研制的“保肾口服液”、“益肾降浊冲剂”、“益肾降糖饮”、“己金排石冲剂”等药剂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疗效,使得省内外乃至东南亚、欧美的华人华侨都纷纷前来求治。他还主张根据“六看”(看天、看地、看时、看人、看病、看症)综合分析,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并编著了《寒湿论治》,是首部系统论述中医寒湿病的专著,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

(▲在国医大师评审会上,与陈凯先院士合影)

自1985年起,他先后主持了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指导或参与10余项,尤其对IgA肾病、慢性肾衰、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糖尿病肾病等作了较深入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多项科技成果。

 

从医从政,皆是惠人

另一位让阮诗玮难忘的恩师名叫杨师贤,早年毕业于齐鲁医学院,是宁德地区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他很欣赏阮诗玮的才华,给病人会诊时常会带着他,且言传身教。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阮诗玮入盟的“引路人”。1988年8月,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盟员。

(▲深入ICU病房组织抢救感染H7N9病人)

也许,有人会问:阮诗玮不是要远离政治吗?怎么又参政议政了?

他笑了笑说:“原本是这样想的。但是,渐渐接受了盟的教育后,特别是看了每期收到的盟讯,觉得民盟很不简单:她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不应也不可能置身之外,应该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政治,参与政治。”

“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医是治人的病,良相则是治理社会和国家。”他说。“我作为一名医生,治的是个体的病。当了院领导,通过管理整个医院,服务更多的病人。后来,又当了省卫生厅副厅长再到现在省卫计委副主任,惠及的面就更广了。”“十五”(2000年)以来,他策划并分管建设了新生儿救护体系、儿童急救体系、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体系、产前筛查诊断体系、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体系和新生儿听力筛查体系等六大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使我省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重大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多次在全国大会上介绍经验。

(▲深入闽清县三溪乡考察灾情并与当地党政领导分析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

此外,他还成功处置了多起应急事件,就在去年7月,闽清县遭遇了台风“尼伯特”重创。灾后,作为重点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前方指挥组(闽清)指挥长的他,深入重点灾区开展灾后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巡查,一忙就是一整天。即便是晚上回到指挥部,他也没得闲,立即组织指挥组成员召开例会,听取有关工作汇报。会后,他还主动与县领导沟通交流防病防疫的紧急措施,连饭也没顾得上吃!

他就是这样一名心中始终怀有一颗济世仁心的好大夫。

(▲病房就当指挥部,部署清淤消杀工作)


关爱三农,诚心惠农

从农村走出来的阮诗玮,仿佛骨子里生来就有一种浓浓的农民情结。为了让广大农民也能像城镇居民那样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他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早在2000年,时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分管农村卫生工作的他,就注意到当时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存在的问题。他指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萎缩,名存实亡。一次,时任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副司长的张朝阳来闽调研,他向张司长反映了这一问题。同时,他建议各方筹资100元办农民医保(“新农合”的雏形),并将该建议写成书面提案提交省政协。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4年4月,他着手开始启动建立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一番认真深入的调研,选择安溪县、新罗区和同安区三县区作为试点,根据国家部署从低筹资水平开始(30元,政府出20元,农民群众交10元)。“虽然10块钱不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心里多少有些芥蒂。”为了向农民朋友宣导“新农合”的好处,在头一年时间里,他带着工作人员先后6次跑到安溪,明察暗访,与农民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他们的努力及当地党委政府密切配合下,2004年底,三个试点县区共有54个乡镇、861个村、260980户、101.23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其中,“参合”农民获得住院补偿的达到7754人次,补偿总额 620.35万元,人均约800元。

(▲调研农村卫生工作)

尽管“新农合”试点初见成效,但新问题又出现了。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七省市(京、沪、鲁、苏、浙、闽、粤)“俱乐部”之一的福建,中央是不给予财政拨款的。然而,当时福建的人均可支配财政支出并不高,在全国仅排名第23位,而要在全省推行新农合存在财力困难。于是,2004年底在南昌举行了国务院新农合会议,阮诗玮在讨论会上提出给福建新农合给予财政支持的意见。他指出,首先,闽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台湾居民有80%以上的人祖籍在福建,台湾实行的是强制性全民健保制度。搞好新农合,能缩小和台湾之间的差距,使民心相通,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另外,福建也是革命老区之一,福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很快,阮诗玮的建议被采纳。2005年夏天,国务院决定参考中西部标准,给予福建种粮县予以财政补助。

不过,阮诗玮还是没有“满足”。“对国务院作出这样的决策,我深感高兴。但是,福建种粮县并不多。最需要补助的革命老区如三明、龙岩等地的县很少覆盖到。”为此,2005年底,他又再次“上书”国务院。次年,他为全省争取到每年中西部地区补助水平50%的资助,一直延续至今。2007年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认真总结36个县(市、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阮诗玮牵头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在全省80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全覆盖目标,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全覆盖的几个省份之一。2009年,福建被列为全国四个重点联系省份之一。

 

记者手记

(▲拜见民盟中央原主席丁石孙并合影留念)

与我之前采访过的盟员不同,阮诗玮有三重身份:官员、医生、学者。但是,在阮诗玮心目中,他似乎更倾向于“阮大夫”这一身份,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儿时的梦想。就算工作再忙,他每周六都还要到省人民医院坐诊看病,“看病治病是医生的天职所在”。

在同他交谈的过程中,你丝毫不会感觉到坐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正厅长级干部,而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学者,尤其在谈及中医时,他金句频出。他认为,中医的未来在于要与西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做到中西结合。他说,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以“疗效好、副作用小、医源性创伤少、康复时间快、生存质量好、医疗费用低”为追求的目标。拥有公共管理硕士(2002年8月~2004年5月曾公派赴美国新泽西州费尔利·迪金森大学留学)的他,把这一目标与管理学中的“3E理论”(经济、效率、效益)融会贯通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行政、行医、科研、教学,繁忙的工作,在他浓密的黑发中平添了许多银丝,但他仍然是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他胸中跳动那颗“仁心”,就是他始终不忘的初心。

他还说,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爬山,亦曾到过珠峰的大本营。古人云,仁者乐山,诚哉斯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