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门诊 | “梨花”“海棠”怎能用于金婚
读到一篇讨论新闻标题的文章,作者举了一个修改标题的实例:
曾有一组照片,抓拍的是福州郊区一个乡为乡里20对老人举行金婚祝贺活动的场面。……组照原题是:“20对老鸳鸯喜迎金婚”。我看到其中有一张一老妻帮老夫整衣领的照片,那恩爱感情下意识的自然流露,令我灵机一动,改主题为“耳鬓厮磨五十载,梨花海棠相伴老”,副题为“新建乡为20对老人庆金婚”。这样修改,不仅避免了平平淡淡的陈述式标题,读来还有点韵味……
上例修改后的主题“耳鬓厮磨五十载,梨花海棠相伴老”,虽然作者自称读来有点“韵味”,只是“梨花海棠”两词用得很不妥当。
“梨花”“海棠”合用,历来用于比喻老夫少妻。梨花,绽放时白色,喻指白发年老的丈夫;海棠,红色,喻指红颜年少的妻子。20对高龄翁媪共庆金婚,只能是满堂白发,不再红颜;只能是一片梨花,不见海棠。因此上例中的“梨花海棠”似应改作“鹣鲽情深”“鸾凤和鸣”之类。
梨花和海棠并提,涉及中国文学史上一桩逸事。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湖州人。宋初的词以小令为主。张先擅写小令,又创作了大量长调慢词,为词的形式发展作出贡献。他以善于用“影”字饮誉词坛。名句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归朝欢》)。他自己对此也很得意,自称“张三影”。从今天的美学观点来看,他是一位善于捕捉朦胧美的高手。张先晚年告老还乡,同诗人苏轼等人吟唱往还,结为忘年之交。
张先耄耋之年,犹有风流韵事。80岁时,娶了18岁美女惠惠为妾。苏轼和朋友前往拜访,问老前辈得此美眷,有大作否?张先说有,随口念道: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听后连声称好,表示自己也有一首打油诗,唯恐冒犯,不敢吐露。张先说不妨。苏轼吟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大笑,不以为忤。
人们总是赋予自然物,特别是草木花卉,以象征性意义。例如菊花象征高洁、清静,玫瑰代表美丽、爱情,等等。有时几种花的组合,又有了新的含义。例如康乃馨代表女性之爱、母爱,而和剑兰搭配,就有“健(剑)康”的含义,宜赠送老人或病人。北方四合院常栽种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花,合称“玉堂富贵”。梨花和海棠两词的组合具有白发和红颜结合的含义已成定格,不宜随意使用。
近代诗人陈衍(1856—1937年)号石遗,是同光体诗派巨擘。《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6月10日刊载黎泽济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说:
郑孝胥日记称:衍八十生日,章太炎撰“仲弓道广扶衰汉,伯玉诗兴启盛唐”一联寿之,有人以此联为颔联,凑成七律嘲衍云:“四月南风大麦黄,太公八十遇文王。仲弓道广扶衰汉,伯玉诗兴启盛唐。叔宝风流夸六代,季常约法有三章。天增岁月人增寿,一树梨花压海棠。”末联注云“石遗有幼妾”。
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梨花”“海棠”应用实例。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0年第9期《语文门诊》栏目。)
扫二维码购买
《咬文嚼字》2000年第9期pdf版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跳转邮政微商城
订阅纸刊
2023年电子刊
pdf版
2023年电子刊
epub版
欢迎关注
咬文嚼字公众号
欢迎下载
咬文嚼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