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老者人间蒸发30年,是中国涉密级别最高的人,背负弃家骂名,却是真“国之脊梁”!

2017-03-20 广东共青团


导读

他是中国涉密级别最高的人员之一,他曾三十年没回广东潮汕老家,为了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91岁高龄,从武汉到北京,手写十几页演讲稿。他说,他想讲50分钟;他说,这将是他人生的闭关演讲;他说,讲得这么长的,最后一次了……


3月18日,黄旭华做客央视《开讲啦》的片段再次在网络刷屏,引来很多网友泪奔。



2016年10月,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特别策划了“国之脊梁”主题系列节目,其中一期邀请了黄旭华。



撒贝宁说,这是他听过最震撼、最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的演讲。



91岁高龄的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404艇深潜试验胜利归来留影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196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勤部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第一人。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他的一生满是传奇,他讲的故事当时就听哭了不少人,但也有很多人还没有听过。


毛主席的“核潜艇誓言”奠定了我一辈子的人生走向


在节目中,黄旭华说,前苏联拒绝援助中国建核潜艇,毛主席说我们自己干,黄旭华说这奠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研制初期毫无经验,骑驴找马,用玩具研究核潜艇。


研制出来的核潜艇要下水测试,可谁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黄旭华作为设计师,毅然决定跟全艇170人一同下去。


核潜艇上浮到安全高度,试验成功,黄旭华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人间蒸发30载!中国核潜艇之父遭弃家骂名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海丰,经历艰难的求学路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前身)学习造船专业。1949年大学毕业后,黄旭华调任上海招商局和港务局工作;1954年,被选送参加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1958年调到北京海军,不久后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根据保密规定,接到命令后黄旭华曾写信简单告诉老家的母亲,自己要到北京工作,但具体干什么,他只字未提。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有人问起他对“忠孝难双全”的理解时,黄老噙着泪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他说:“此生无怨无悔”。


网友说,这段演讲,无论什么时候听,总忍不住听一遍哭一遍。


他,近90高龄才从幕后走到公众面前


黄旭华,一个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举足轻重的名字,却是在2014年,才广为人知,此时他已将近九十高龄!


2014年2月10日,黄旭华走上央视舞台,获颁“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这位在武汉隐姓埋名工作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才从幕后走到公众面前。


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91岁,他仍在工作

3月12日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91岁生日,武汉院士中心、市科协工作人员10日来到他的办公室送上祝福。91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每周仍在719所工作5个半天。

在他的办公室,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在桌前看材料,他解释说正整理自己几十年间研究核潜艇的资料。“工作上永不知足,生活中知足常乐。”黄旭华告诉来看望他的工作人员,很高兴自己91岁还能工作,生活也能完全自理。


他说:“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无名英雄太多太多,我们想一一记住却不能



他的这段演讲,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为了他,也为了所有默默无闻做贡献的英雄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40ju014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央视《开讲啦:黄旭华》完整视频




- THE END -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