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峭壁上的上学路 万步阳光路公益情暖鲁甸|看见

2015-11-12 吴皓、邹璧宇 新浪图片

11月的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点也没有冬天的意思。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波及的火德红镇李家山村,正慢慢进入恢复期。这座大山腹地的小学有着100多名学生,每天在山里的峭壁上穿梭。

摄影:吴皓、邹璧宇 编辑: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严禁转载,欢迎分享。


从进入村的山路望去,村里最显眼的一栋黄色的大房子就是李家山小学,学校教学楼建于2010年,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学校的孩子来自周边的各个自然村,因为李家山居民分散,地势多变复杂,有的孩子从远处的高山上走下来到课堂,也有从河谷一路翻爬上行到达学校的。


对于山区的普通家庭来说,守着家里的几亩地不容易看到盼头,只能外出打工。经过地震的摧残,李家山村的居民更需要资金重建家园,所以这里的孩子中不少人的双亲都在外打工,童年的生活只能由亲戚“照顾”,有地方住,能吃饱饭,但是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却一直被忽略。


▲ 正在练习拼音的低年级学生。经过这些年教育条件的改善,从课本到教具,学校已能准备得相对齐全了。


▲ 教室内的讲台上放着一根老师就地取材做的教鞭。


▲ 课间,一位低年级的孩子捧着字典翻看。因为李家山村的日照强烈,这边的孩子皮肤普遍黝黑一些,相比城里的孩子显得壮实。


▲ 孩子们的午餐由学校负责。孩子们大多数零星地住在附近的山上或河谷旁,每天只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一次。


▲ 一个被放在墙脚的乒乓球桌。近年来校园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渐到位,如同其他偏远山区的小学,软件与师资的缺乏逐渐显现出来,更别提培训学生的防减灾教育。


▲ 课间,两位女孩在走廊上拥抱着玩耍,因为她们的父母在外工作,陪伴他们的时间少很多,平时只有和自己的小伙伴玩耍。


▲ 孩子们在走廊晒太阳聊天,一位高年级的学生抬脚时露出了被山路磨平的鞋底。这里大多数孩子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家里的鞋都不耐穿,走山路太费劲,下雨天就更不用提了。


▲ 年轻的校长蹲在地上看着放学后往外飞奔的孩子眉头紧锁。孩子们出了校门后,老师无法照顾周全。“803鲁甸地震”的余震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到现在,更是增添了这群孩子上学路上的危险。

往来李家山上学途中时常会有孩子摔伤,让在此任教十年的校长头疼不已,特别是当雨季来临时,老师们只能要求孩子们结伴上学,互相搀扶着走过泥泞湿滑的山路。即便如此,孩子摔伤还是免不了发生,也幸亏山里的孩子皮实,受伤人虽说不少,万幸的是没出过人命。


如果走汽车走的公路回家,可能需要数个小时。村民为了方便,硬是在山上走出了一条条小路,路程虽然缩短,但是着实危险很多,特别是雨季的时候。


▲ 小瑞回家放下书包,便出来玩耍。下午学校一般4点左右放学,走山路一个小时左右,他们到家休息休息就能看见日落的晚霞。

小瑞的父亲外出打工了,家里留下盖了大半的砖房,留给年仅十岁的小瑞与母亲居住,周边散落着几户邻居。小瑞的母亲平日要务农,陪伴她的除了朋友同学,还有家里的小猫小狗。


▲ 在未曾修建完的楼上,小瑞在跳绳。地震后,当地政府补偿了每户4万元的重建款,但是为了改善生活,小瑞的父亲还是外出打工赚钱,力求把家里房子建得好一些。

小瑞家门前有个竹框,放着穿废或不太合脚的鞋,孩子在长身体的过程中尺码一直不固定,家长也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只能买一些便宜的鞋来应付应付。


陪伴孩子一起回家的明星林永健,坐在半道上的与孩子们对着远山呼喊“我爱你”、“我想你们”,山谷泛起的重重回声激荡在大家心里。林永健有些遗憾没有带孩子大俊一起来陪伴李家山的孩子放学,大俊平日有父母接送,走的也是平坦的马路,很难体会山区孩子的艰难。


▲ 随着近年民间公益进入,开始有更多的人从现实问题着手,帮助的这些孩子。东风日产公司从外地采购了100多双带防滑底的运动鞋,由学校老师亲手交给在校的每一个孩子。李家山小学的操场上,几个男孩围着即将发放给他们的鞋在看个不停,充满期待。


▲ 志愿者带来了相机,为孩子们记录下精彩的瞬间。这次公益活动中,东风日产公司向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了300万人民币,以开展山区儿童教育援助及儿童、教师减防灾培训。


▲ 一位同行的鲁甸当地老师鲁庆鸿写到:“留守的村庄里,寂寞和孤独的夜即将袭来。那些孩子们又将独自入睡,那山峰之巅的风又将吹响谷音之号。夜幕降临了,孩子们也许睡着了,他(她)们在梦里,还在陪着我们嬉笑,他(她)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日子。“


▲ 鲁庆鸿老师接着写到:“可是,孩子们依然留守,公益的力量可以给他(她)们带来暂时的快乐,而他(她)们的成长却像那山间的路,盘旋在峭壁之上。”

点击这里可以查看上期看见栏目:拉萨创业者:上通释迦牟尼立教初衷,下达时事流行新风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