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美孤儿:遗弃我的亲生父母?我不在乎 | 看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74bt8vg6&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们不会中文,却用英语讨论出生的中国城市;他们不懂中国文化,却爱吃唐人街的小吃;他们说自己是美国人,却时刻留意中国亲生父母的信息……
摄影:韩萌 编辑:秦翼
新浪图片创作基金资助报道
新浪出品,严禁转载,欢迎分享。
▲Anaka(党芳婷)(左)生于2006年5月25日,2007年7月被一美国家庭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福利院收养。此后党芳婷一直生活在美国蒙大拿州。晚餐后她和姐姐Kine在家周围的树林里玩。1991年起,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至2014年,已有88,298名中国儿童被收养。
▲美国马里兰州,陕西来的Hope(霍普)靠在妈妈Carrie(凯利)的怀里聊天。霍普对中国特别感兴趣:“中国女人是不是带着面纱?”和凯利家一样,每个想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都必须向中国唯一的国际领养中心(CCCWA)递交申请。CCCWA承认的美国收养机构有54家,分布在全美国各州。
▲凯利夫妇在他们婚后6年内,从中国收养了4个孩子,山西来的马修(男)和霍普就在其中。美国在1994年签订了海牙国际收养公约,2008年4月1日生效,2009年1月起,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收养都遵照海牙公约进行。目前,从申请到CCCWA确认孩子,平均等待54个月,而2007年前只需一年左右。
▲弗吉尼亚州的早晨,新疆来的Gabi(咖芘)和爸爸Marty(马蒂)晨跑,他们每周都要晨跑两到三次。海牙领养公约于1993年5月29日在荷兰海牙签订,公约规范了跨国收养儿童的国际条例。据海牙领养公约官网公布,2005年9月16日,中国签署加入海牙公约,成为第67个成员国。
▲美国妈妈谢丽尔带着江西来的阿莉莎在马里兰州的农庄打理马圈。8岁的阿莉莎说:“长大后,我也要像谢丽尔一样,收养需要帮助的孩子,给他一个新的开始。”阿莉莎很早时就知道,在中国有很多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能照顾他们,也许因为经济条件,也许因为当时中国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
▲阿米莉娅(中)与她的白人父亲和非裔母亲Dee(迪)站在马里兰州教堂门口,感谢每一个来参加他们25周年银婚纪念日的亲友。2007年5月,中方的CCCWA修改了收养规则,要求收养夫妻双方在30至50岁之间,必须是男女婚姻,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少于1万美元等各种要求。
▲福建来的意涵学完跆拳道回到马里兰州的家中,继续和爸爸打闹。到美国后,全身70%烧伤的意涵在波士顿医院接受了免费治疗。据环球时报公布,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中约80%为特殊需要儿童。在CCCWA公布的政策中,收养残疾孩子的等待时间也会较短。
▲纽约曼哈顿中国城,江西来的Eliza(伊莱莎)在参加中文夏令营,学习包饺子,打麻将和跳中国舞。班里70%的孩子都是从中国来的收养儿童。但并不是每个收养家庭都认为,应该让孩子接触母国的文化。在纽约长大的伊莱莎是个典型的“曼哈顿女孩”,她说就喜欢纽约的一切。
▲扬州来的汉纳在纽约州的家中迎来21岁的生日,她在一个角落里用手机和朋友们聊天。聚会前一天,汉纳才完成南亚的一个调研项目回到美国。她在纽约长大,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她说:“我喜欢在中国的街道上散步,但不会讲中文,感到孤独。比起来,更喜欢南亚国家,舒服得像家。”
▲杭州来的莎拉依偎在特丽莎怀里。莎拉喜欢红色,经常让妈妈给她涂红色的指甲油。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健康幸福,在特丽莎夫妇的精心照顾下,莎拉的伤情一点点好起来。“如果有一天莎拉愿意,而且能见到她的亲生父母,我想让他们知道,莎拉在美国生活得很好。”特丽莎说。
▲江苏来的菲儿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看动画片《帕丁顿熊》时,被妈妈苏珊打断。苏珊说,这部动画片讲了一只迷路小熊被收养的故事,菲儿每次看了都会突然哭泣。今年10月,当菲儿得知妈妈偷偷请中国的朋友到帮她找寻亲生父母时,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菲儿在家里抱着妈妈哭了很久。
▲在佛罗里达州的家里,杰里和她的姐姐抱在一起躺在沙发上。威戈家有3个亲生孩子,最大的33岁,最小的26岁,当他们都能独立生活后,威戈又从中国收养了4个孩子,1个男孩,3个女孩。杰里在生活上非常依赖妈妈和美国姐姐,每天早晨都要麻烦她们给自己梳头、打理衣物,送去学校。
▲福建来的双胞胎姐妹(Xinping)思萍和(Xinan)思楠在马里兰州一家养老院表演中国舞蹈。美国妈妈Dulce(道西)是第二代西班牙移民,她坚持请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中文和西班牙语,在华人学校学习中国舞蹈。道西说:“如果她们想回到中国寻找亲生父母,不至于不能交流。”
▲2015年2月17日,马里兰州,中国春节聚会上,广东来的莉莉和朋友们表演中国舞蹈,这些孩子都是被美国家庭收养的。每到春节的时候,这些家庭会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围坐在圆桌上,用筷子吃中餐。很多美国的收养家庭觉得,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他们愿意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中国文化。
▲2015年2月1日,收养家庭的聚会上,艾比(左)和泰勒挤在沙发上听到中国福利院和北京旅游的说明。这是这群来自中国的收养女孩第一次到中国旅游。即将面临的一切对她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有孩子强调:“如果你们去卫生间,一定要自己带卫生纸,中国的卫生间并不会准备卫生纸。”
▲安徽来的Jinya(喜进)的妈妈Suzanne(苏珊)经常在一起聊天。和女儿比起来,苏珊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她在收养喜进前已经学了3年中文,在家里经常用美式发音说中文,她希望女儿喜进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她出生的地方去看看,找回生命最开始的符号。
▲广东来的朱丽叶和爸爸马克在缅因州逛波特兰艺术博物馆。朱丽叶在缅因州长大,后随父母的工作辗转在迪拜和香港生活上学,只有假期才会回到美国。朱丽叶说:“我喜欢迪拜,因为洋气、时髦,我也喜欢美国的生活,舒服、自在。遗弃了我的亲生父母?我不在乎。”
▲回到缅因州,朱丽叶常常和爸爸马克手拉手散步。马克和罗瑞夫妇说:“关于朱丽叶出生的话题,我们始终是开放的,我们会回答女儿提出的一切问题,如果有一天朱丽叶愿意找她的父母,我们也会全力支持。中国,对她来说虽然陌生,但永远是个丢不掉的话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74cnb57c&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这里可以查看上期看见栏目:从中国福利院到美国家庭:流美孤儿你们过的好吗? | 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