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警察许冬:大墙里的“心灵捕手” | 法匠
作为上海市五角场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心理健康指导室主任,许冬是上海监狱罪犯心理矫治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专业创新,许冬通过大量个案实践,总结出了罪犯心理矫治的八大难点,并提出针对有效的罪犯心理矫治“六心”工作法和罪犯心理咨询精准把握的三个“度”。
十多年来,许冬咨询的罪犯个案数已达600余例,危机干预50多人次,成功辨别转介精神异常罪犯18人,经他咨询干预至今,未发生一起罪犯自伤自残或暴力相关的事件。他先后获得监狱局“十佳杰出青年”称号、个人三等功(局首席教育能手)等嘉奖,在2018年被评为“上海工匠”,2019年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提起殊荣背后的故事,许冬说自己只是在努力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我希望不仅要把罪犯改造成一名合格的服刑人员,更要将他们转化成知错感恩的守法公民。”这是他一直坚守的希望和理想……
记者 | 王菁视频剪辑 | 刘家杭编辑 | 张旭凡出品 | 上海法治报融媒体编辑部
一盘细沙,一瓶清水,罪犯小李正用一个个小模型在沙盘上摆放脑海里的场景。而许冬就在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着。
因暴力致人重伤入狱的小李,长期不肯认罪悔罪。几次心理咨询后,许冬发现他负面情绪很重,对自己犯的事闭口不谈。从谈话上无法有明显突破,许冬换了一种方式,采用沙盘游戏来窥视他的内心世界。
很快,沙盘上搭出了一座城市,整齐排布着政府大楼、广场、行道树。这时,小李突然抬头说道:“我觉得缺一个道具。”“你可以自己做。”小李拿起纸开始折叠起来,摆在了政府大楼边上,还仔细固定好。
“这是什么?”许冬问道。“手榴弹,我要炸掉这幢楼!”小李指着自己搭建的政府大楼这样回答。尽管已有心理预期,许冬还是心里一惊:小李有反社会人格!
许冬利用沙盘进行心理测试
“为什么?”许冬看着眼前自进监狱以来就一直不肯开口的小李,耐心地追问。这一次,他说出了心中的愤懑。“我不服!我觉得判决不公平!”小李愤愤不平地吐露出内心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反社会人格很难沟通,难以跟他们讲道理。”许冬谈起这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不无感慨地说道。在小李的“控诉”中,许冬捕捉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既对判决结果感到愤懑,又带着一丝愧疚。”就是这一丝愧疚之情,让许冬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在后期的治疗中,许冬循序渐进,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模拟社会环境,改善认知,让小李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实质伤害,并挖出了潜藏在内心的创伤。原来,在小李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父亲对他不仅态度冷淡,还经常对他动辄打骂。此次犯罪后,他偏执地认为是因为误判造成了家人与他反目。
了解到这些之后,许冬联系了他的家人,“解铃还须系铃人。”多次沟通后,小李的家人重新接纳了他。在此后治疗的沙盘上,终于出现“河流”“小桥”以及家人坐在一起的场景,小李开始安心接受改造。
许冬漂亮地完成了工作,而这样的考验早已贯穿了他的日常。许冬的同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心灵捕手”,不仅因为他心理矫治技能精湛,更是对他在罪犯心理咨询过程中对敏锐细节的精准洞察与把握的赞许。
许冬对服刑人员进行危机干预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警察。”许冬觉得自己走上这条道路是命运使然。此后种种机缘之下,他大学学了心理学,2004年毕业后刚好遇上监狱系统大力开展罪犯心理矫治,招收心理学专业的人才,于是许冬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
彼时,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才刚起步,甚至只能算“萌芽”。许冬几乎是从“零”开始。“我进来之后才意识到,对罪犯做心理咨询,和大学理论学习学到的差别太大了。”完全没有倾诉欲望、不肯配合、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刻意隐瞒撒谎……刚上岗的许冬,不仅面临着种种困境,而且还无经验可循。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让许冬退缩。一方面,他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大墙之外的心理专家、犯罪学专家请教交流,另一方面,他通过与罪犯、管教民警的接触,总结出对待每一类罪犯的不同方式,包括谈话的语气、适用的矫治方法、要格外留心的地方,形成了一套初具体系的方法。
“其实我们也是有优势的,比如说有时间啊。”他笑着说,和普通付费心理咨询相比,在大墙内,许冬能长时间地与罪犯进行沟通。因此他一般并不急于去谈犯罪问题,而是如拉家常一样先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建立起关系。“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成长经历,慢慢打开话匣。”如今许冬面对各色罪犯,都已了然于胸。
“许警官,你真的相信我吗?”“我信你。”这样的一问一答,是许冬每面对一个罪犯都会上演的一番对话。
“当你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发现每一个举动背后的诱因都值得深思。”许冬始终认为,足够的信任感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必要条件。
许冬与服刑人员进行对话沟通
监区里有个罪犯,每晚睡前身体状况很正常,但一到早上就站不起来。管教民警带他去检查之后,医生却说一切正常,并无疾病,可他依旧坚称自己腿受伤无法站立。几次三番如此,民警怀疑他在撒谎,想装病逃避劳动改造,反而对他愈加严格。
许冬得知这一情况后,却有不同的想法。“我和他聊他的‘病情’,他言之凿凿,而且痛苦的样子确实不像是装出来的。”但医生的诊断就摆在那里,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你的腿是哪里受伤了?”许冬循循善诱地追问。
“你真的相信我?”
“我信你。”
在许冬的理解下,这名罪犯将自己受伤的地方指了出来,许冬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和完好的腿,一个想法涌入了脑海中。
“你这里是不是之前也受过伤?”他问道。听闻此,对方楞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之前受伤了,然后就休息了几天。”
至此,许冬大致明白了,由于之前受伤时得到了特殊照顾,于是这种意识在他脑中被不断强化,以至于当他再次面临压力大或者其他外因刺激时,会激发这种反应,让他自己相信自己受伤了,以此来获得照顾。
许冬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放松
“这其实不是他在撒谎,因为他相信自己真的受伤了。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许冬把这一情况跟管教民警反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最终让这名罪犯摆脱了心理暗示,正视问题。
“信任是前提。”许冬说罪犯心理咨询要精准把握三个“度”,即温度、锐度和精度,而其中温度是首要的。“在我这里,他说什么,我首先就是选择相信他,给他带来温度,然后才能让他也相信我,他才会愿意告诉我他的问题。”信任的建立是难点,但往往也是突破口。
有段时间,监区里经常丢失物件,“也不贵重,就是肥皂、方便面之类的东西。”民警将怀疑对象锁定在了盗窃犯小刚身上。但是小刚拒不承认,也不肯配合谈话。
许冬翻看小刚的记录,发现小刚家境较好,但却在去4S店给车做保养时,顺手偷了一个并不值钱的手机。“这就与常理不太符合,他自己拥有的东西其实价值远超过那个手机,为什么要偷呢?”许冬认为小刚可能患有“盗窃癖”。
基于这点认知,许冬换了沟通方式,转而让小刚主导,尽情吐露自己的困惑。“许警官,我如果说我并不想偷东西,你相信吗?”小刚小心翼翼地询问。“我信你。”依旧是简单却饱含份量的三个字。原来小刚的这种行为是源于心理疾病,长期以来,他只能通过偷东西获得心理快感,但他主观上并不想偷窃。在许冬的引导下,小刚直面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源,并积极配合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
“可能他对民警说不想偷的时候,在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事实面前,民警很难相信他。”但许冬关注的则是深层次的诱因,尤其是当罪犯在犯错时言行不一,许冬往往选择相信他说的,然后再根据矛盾之处去分析对方为何会有不寻常的举动。“或许是家里发生了变故,也或许是因为即将要重新步入社会,内心产生了无助、焦虑感,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诱因。”许冬所做的,就是“对症下药”。
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功能性出监监狱,五角场监狱有一条“新生之路”,连接封闭与自由、昨日和明天。这条路主色调是绿色,墙壁上画着绿色的竹子和树,而绿色的尽头,一张照片被放大到极限,上面是妻儿父母。大多数成年男犯在刑期最后3个月都会被移送至此。
双脚走完这条路用不了1分钟,但在心里走完它却不知时日。许冬说很多罪犯可能在过去多年的刑期里都积极改造,但是到了这里,随着出狱日子的临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会爆发,而究其根源,就是介于对“新生”的向往和无助之间的矛盾心理,“特别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家人。”
许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许冬曾对一个罪犯做过长达3个月的心理咨询。小马此前在上海创业,不久后妻子怀孕,生活开始步入正轨。然而在一次醉酒后,小马被一位女子搭讪,之后两人产生冲突,对方叫了帮手将小马的头打伤,并告他强奸。最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小马被判强奸罪。
入狱后,小马拒不认罪,还常常在夜间做噩梦,高喊有人要害他,后来演变到白天在车间劳作时,也会突然站起身用头猛烈撞击墙面,这样的状况随着他刑期将满而愈演愈烈。
“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许冬很快找准了症状。针对小马的情况,许冬分析他的核心信念首先是他无法面对自己犯的错误。他翻看过小马的卷宗,确定判决没有问题,确实是小马自身的错误。“对于现在的处境,他一直在躲避。”而产生这种逃避心理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他不能面对自己的妻子。
许冬引导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宣泄
许冬了解到,小马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但他却在酒后做了这样的事还锒铛入狱,“他觉得过不去这个坎,他的一生都会受到这件事的影响。而他也不知道出去后面对妻子该怎么办。”
许冬前后对小马进行了10次治疗。“其实通过和他聊天、接触,可以看出他本性不坏,这个案件是具有偶发性的。”许冬逐渐开导小马正确对待错误,让他明白自己是可控的,小马终于突破了第一关,开始坦然面对自己的罪行。
随后,针对小马不敢面对妻子的情况,许冬采用“空椅子疗法”,一次次模拟“与妻子对话”,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出来,不管是原谅还是不原谅,都让小马不断演练,说出他心里话。第七次治疗后,小马鼓起勇气给妻子写了封信,换来了妻子的接见。这次会面中,小马把此前在演练时对着许冬宣泄而出的话全都和妻子吐露,最终获得了妻子的谅解。此后,小马夜夜做噩梦的情况也逐步改善。
监狱严实的铁门、高高的大墙和铁丝网分隔了两个世界,中间连着的家人,就像强力的磁铁拽人上岸。许冬说,犯人们从这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前的焦虑,一是源于家庭,另一个是对在社会生存的恐惧。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难题,许冬不断用他的力量去影响更多人和他一起努力。在他的示范带领下,2014年,“东冬”心理咨询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2015年,五角场监狱在上海监狱系统首创“心理咨询坐诊制”;2016年,上海司法行政系统第一本面向民警的专业心理学期刊——《心声》季刊成功推出;许冬也成为从上海司法行政系统走出的首名“上海工匠”……
“哪怕能够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这是英国作家艾米丽·狄金森曾经写过的一句话,也触动许冬选择在现今这个岗位奋斗。从大墙走出去后的道路是崎岖还是坦荡,或许谁也无法知道,但社会却在希冀。也正是为了这份希冀,许冬始终在坚守着,用他的专业和耐心,为那些“迷途人”驱赶心魔,弃恶从善,带着他们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