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制菜渐成餐桌“爆款”,却暴露原料来源不清,市人大代表发声…

陈颖婷 上海法治报 2022-10-19


打开预制菜料理包,加热几分钟,一盘色香味俱全,甚至能媲美饭店大厨的佳肴就此上桌。预制菜由于方便美味,近年来成为了食品行业的新宠。但预制菜盛行之时也暴露出原料来源不清、存储环节难把控等隐忧,暗藏着不少食品安全隐患。


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中,预制菜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成为检查的重点之一。8月12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就预制菜等,与多家预制菜生产企业开展了执法检查并座谈。


市人大代表在清美集团视察




现状:预制菜红火背后争议不断


预制菜日渐红火,已成为行业内的风口产业。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7日,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达到6.81万家。《2022年中国(上海)预制菜产业趋势白皮书》指出,2020年后中国预制菜进入高速发展期,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叮咚买菜的预制菜同比增长400%;淘宝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00%,盒马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345%。


目前,上海市场的预制菜龙头企业扎堆,体现了疫后消费新趋势。据统计,本市预制菜相关获证企业共有432家,与预制菜有关的食品生产类别有速冻食品、预制调理肉制品、预包装冷藏膳食等。



但预制菜大火的背后,各种担忧争议并存。《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等成为投诉热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等问题突出。


今年4月以来,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出台了预制菜团体标准。上海的预制菜团体标准也在制定中。市食安委表示,针对当前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责任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系统性问题,要通过制定主体责任清单,建立企业自查和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推进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食品生产过程智能化追溯体系建设等系列措施,压实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保障本市食品生产安全。




瓶颈:短保食品面临检测与保质期的“两难”

对于很多制作预制菜的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是生命线,而时间则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但对于很多保质期较短的生鲜食品来说,动辄48小时的出厂检测,让这些预制菜面临着出仓即可能“过期”的尴尬。


“生鲜食品保质期短、产品多品种、少批量,产品流通周转快,出厂检测会进一步缩短产品流通保质期,会导致产品资源浪费,不利于生鲜行业发展。”清美集团相关负责人呼吁政策化引导快速检测技术发展。


对此,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表示,碰到涉及食品安全底线问题,要坚持不动摇,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能降低,但可以通过加大快检技术的研究来解决“短保食品”出厂检测的问题。她建议上海制定预制菜行业指导标准及导则,为国家标准制定积累经验。




菜品标识如何“与时俱进”


外包装的产品标识是预制菜的“身份证”,也是近来受到投诉较多的源头。为此,市人大代表李腾建议要重视预制菜上的标识标注,对于菜品原料的描述要详尽,让消费者可溯源,可放心。


新雅是沪上知名的餐饮品牌,旗下的半成品菜肴独树一帜,其中“新雅滑虾仁”、“蚝油牛肉”等已是家喻户晓的特色菜。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遇上了标识问题。新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9月国家对于食品包装的标识有了新要求,要求对于非即食的食品进行标注。“我们之前印制了一大批产品包装的包材,如果重新印制,损失很大,如果加贴标签,又有一笔不小的人力成本。”该负责人希望在新旧规章制度变更时,对于企业能有更长的过渡期,让企业的产品能够“与时俱进”。



上海市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管理协会首席专家巢强国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还是相关政策前期宣传不到位,没能给企业更多准备时间。他建议食品企业要多关心行业政策,面临法律法规交替时期,不要过多囤积包材,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政府也要与企业保持定期沟通,将最新的政策法规传递给企业,做好“店小二”。


此外,不少与会人士还建议培育预制菜头部企业发挥行业标杆引领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机制,避免行业过热或无序竞争带来社会资源浪费。同时,强化终端冷链政府监管执法力度,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健全生产许可准入政策,完善产品标准,规范标签标识和外检业务,包容审慎执法同时加强行业合规管理。


记者 | 陈颖婷

编辑 | 谢钱钱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我,长按最下方的二维码!
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