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玩艺儿 |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
“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中,呈现了三件徐悲鸿作品:油画《杨仲子全家福》,以及两件纸本素描《女人体》。
“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11.8-2024.4.21,摄影:shaunley
《杨仲子全家福》创作于1928年,徐悲鸿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当时杨仲子任音乐系系主任。这幅作品是徐悲鸿肖像画群像中公认最为经典的一幅,其创作介于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之间的学院派手法,如瓷器、桌布、衣饰的描绘,尤其是男孩的脸部,运用了柔和的笔触,而不是色块的堆叠。
画中人物为杨仲子一家:妻子杨燕妮(原名En.Jenny),儿子杨小石。他们着西式服装,其中小石身着藏蓝色镶白边的羊毛尼上衣,配以黑色短裤和灰色连裤袜,这打扮放在今日也不过时。杨燕妮肢体动作放松,右手托腮靠在方桌上,透露出其并不拘谨的随性,亦能揭示出艺术家与描绘对象之间的熟悉程度。杨仲子系着领带身穿双排扣外套,棱角分明,目光深邃,脸颊上还留有生动的青色胡印。
对于画面背景和摆设,徐悲鸿选用了红木家具、青花瓷茶杯、一套中式桌面立镜和墨绿色铁皮水壶等看似平常的物件,却又别具匠心,它们用色丰富、典雅、稳重,搭配和谐美观。
徐悲鸿(中国,1895-1953),《杨仲子全家福》,1928年,布面油彩,59.5×79.5厘米
据了解,杨仲子188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是中国音乐教育家、篆刻艺术家。1904年赴法留学,1910年考入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919年得知江苏老乡徐悲鸿官派留学法国,随即邀请徐悲鸿夫妻前往瑞士作客。据蒋碧薇回忆,1919年冬至1920年春,“我们在瑞士整整住了半年,杨仲子夫妇非常好客,瑞士人也都殷勤和蔼,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中,我们过得十分愉快。”
杨仲子和徐悲鸿都酷爱篆刻艺术,两人相互切磋技艺、赠送作品,杨仲子为徐悲鸿精工细镌了“悲鸿”等篆体私印。徐悲鸿则为杨仲子创作了水墨、书画作品赠与杨仲子。
1920年夏,杨仲子偕夫人回国,与萧友梅一同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辟了音乐科,从此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和具体教学工作。
1928年冬,徐悲鸿接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担任院长一职,于是与杨仲子有了较为频繁的见面和交流。然而仅任职两个多月,徐悲鸿因教学改革受阻被排斥、难施主张而准备去职回南京,或许在离别前想要为一直在异国他乡给予照顾的杨仲子绘一幅全家福。他以光影素描为基础,利用解剖学、透视学的方法,给这个中西结合的家庭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全家福。
画中男孩杨小石,多年后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的创建者和见证人之一,退休后仍心系翻译事业(尤其是中译英),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精心翻译数部昆曲唱词,这又是后话了。
徐悲鸿(中国,1895-1953),《女人体》,20世纪,纸本素描,24×31 厘米,31.5×24 厘米
“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精选了300多件中国及全球艺术家创作的人物肖像题材作品,涵盖19世纪末至今130余年200多位艺术家的创作,以“肖像”为切入点,观众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流派肖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内涵的差异及演变。
更多作品细节,欢迎前往展厅观看。
参考资料:
2018西泠春拍 徐悲鸿戊辰冬日写仲子全家
红梅,《徐悲鸿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
//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
门票价格、开馆时间等请点击这里
LONG MUSEUM
热 门 展 览 Current Ex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