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疫前线打先锋,方舱医院志愿者…他们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谁是荆楚好老师?等你投票

湖北发布 2020-10-28


荆楚好老师,大美引路人。


即日起至8月28日,由湖北省教育厅支持,楚天都市报联合湖北省教育基金会、湖北电视教育频道共同主办的2020“寻访荆楚好老师”推选活动开始了。请进入“湖北发布”“楚天都市报”微信号,为你喜爱的好老师投票。


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湖北发布”微信号


进入“湖北发布”微信号

点击“便民服务”-“荆楚好老师”

参与投票

↓↓↓




“寻访荆楚好老师”推选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2017年以来,湖北省连续第四年举办“寻访荆楚好老师”大型公益活动,活动旨在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引导广大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广泛动员推选、社会推荐、个人自荐和媒体寻访的基础上,活动组委会请专家对参评的500多名老师的事迹材料进行了初评,确定了68名(组)荆楚好老师候选人(排名不分先后),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

68名(组)候选人均来自教育教学一线,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他们在教书育人工作实绩、师德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今年抗击疫情期间,不少候选老师还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工作,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学生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教师节前夕
活动组委会将评出
30名(组)“荆楚好老师”
由主办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奖杯
并给予每人(组)1万元奖励


推选活动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从即日起至8月28日17:00
2、投票范围为主办单位公布的候选人名单,共68名(组)(排名不分先后)。


3、投票方式:进入“湖北发布”或“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号,点击底部菜单栏“便民服务”-“荆楚好老师”或私信回复关键字“荆楚好老师”即可进入湖北发布官方微信开通的专题页面,为您喜爱的好老师投票。


4、每个用户每天对同一候选人可投1票,每天最多可以投10位候选人。


5、本次推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指定投给特定候选人等弄虚作假行为。如存在违规刷票等操作,一经核实,将取消活动参与资格。



候选人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抗疫战场领军陷阵育人30载不忘初心
开辟3个院区、2所方舱医院,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诊2万多名发热患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是“战疫”前线的“航母”级医院。56岁的胡豫,作为协和医院院长,带领全院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无悔付出,成为夺取武汉保卫战胜利的中坚力量。胡豫教授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博导。他热爱三尺讲台,课堂上处处彰显思想的光芒与人格的魅力。近30载育人路,他始终不忘初心,用点滴平凡书写师者大爱,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从医带教救人铸魂雷神山上再立新功
王行环教授是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作为医者,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精诚医术、执着探索,为国为民奉献一生,帮助无数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抗疫战场上,他临危受命担任雷神山医院院长,帮助1918名患者康复出院,还投身科研抗疫,参与编写多部指南、手册,组织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的“中南经验”。作为师者,他在临床治疗、带教和医院管理中因材施教,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医德优良的学生,其中不少人已崭露头角,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行业翘楚。

300名教师坚守云端成疫情期间护心使者
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是由湖北省80余所高校近300名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抗疫心理援助专家队伍,自2020年1月由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建并全面领导,至今不间断坚守云端、坚持“心理抗疫 专家行动”,为需要帮助的省内外民众和广大师生提供心理支持。接听心理热线、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编纂心理防疫手册、发表心理辅导文章、开展线上团体辅导……哪里需要心理帮助,哪里就会有他们亲切的声音。他们用敬业、奉献和专业贡献赢得了各界称赞和信任,被亲切地称为“坚守云端的护心使者”。

本科生扎根大山13年托举山里娃展翅高飞
2007年,吴艳锋从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到恩施支教。13年间,他扎根海拔近700米的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民族学校,不仅好好教书,更尽力为孩子们搭建能让他们闪闪发光的舞台:用啤酒瓶举办“钓鱼”大赛;让学生们牵着床单进行排球比赛;还有“寝室美化大赛”、远足大赛、大山马拉松比赛……山里娃们更有精气神了,他们从小马驹长成千里马,点亮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不少人还考上了清华、浙大、港科大等名校。还有些学生,受他的感召回归家乡,演绎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舞蹈哥哥”走到幕后甘当聋哑学生节拍器
33岁的李桢,被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孩子们称为“舞蹈哥哥”,他更像是一个“节拍器”——十年来,他带着一批批聋哑学生感受音乐律动,指导他们展现最美的舞姿,登上一个个大舞台,自己却把舞蹈梦藏在心底,默默在舞台下的角落里打着节拍。国家级奖项9个、省级奖项11个、市级奖项35个……在李桢的带领下,学校艺术团成果累累,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舞蹈更自信了,还有50多人受益于艺术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2018年,他们首次跳出国门,在意大利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中,战胜30多支健全学生队伍,拿到两项世界冠军。

“方便面教授”扎根鄂东把直播课开进大别山里


57岁的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项俊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专家、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的专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鄂东大地,为了给学生们上好《植物学》这门课,背着方便面遍寻大别山的林海松涛,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他也被该校师生亲切称呼为“方便面教授”。为了真正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项俊一直有两样标配:方便面与行军床,“行军床一架省事,方便面一包省时。”疫情期间,项教授在大自然现场直播讲课,这个暑假,更把直播课开在了大别山上。

“最牛班主任”眼里生活处处是课堂
今年46岁的范莉老师,是华师一附中语文教师,她常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媒体称为“最牛班主任”。生活处处是语文,范莉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致力打造“无边界课堂”:诗歌教学单元,组织孩子“为妈妈读诗”,一起体会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戏剧单元教学,组织“我就是演员”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戏剧的魅力;散文教学单元,她组织“秋天和三行诗”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正感受自然之美,文学之美。“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范莉老师是良师亦是益友,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大山里的圆梦人助力艺术特长教育
大山,历练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也赋予了孩子们雄鹰般的梦想。在神农架钟灵毓秀的五峰山下,神农架林区实验中学文体艺术团队凝团铺路,助力山区孩子艺术特长教育。他们为孩子们造梦,也陪孩子们追梦,行进管弦乐让孩子唱出属于他们的天籁之音;高山滑雪培养了一批批林海雪鹰;墨香书法为学生们营造了诗意的成长环境,使书香与墨香飘满校园。一天天特长训练、一场场体育赛事、一届届文艺活动,让林区孩子们在特色教育的引领下实现了文化课和素质教育的双丰收。

帮扶学生创业就业用专业助力复产复工
作为湖北工业大学最年轻的一批“博导”,1980年出生的饶鉴,在教学一线已耕耘14载岁月。在学生眼里,他是亲切的“饶爸爸”,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会想起他。在创新创业方面,饶鉴也是学生的好导师,他情系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获奖数十项,不仅手把手帮扶学生成功创办多家企业,培养的学生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十强称号。疫情期间,他还利用专业优势设计医护纪念章、创作漫画助力复工复产。从助教开始,他便潜心教学研究,如今,他已连续三届四次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风雨无阻送教重疾娃送去爱、知识和梦想
每周,荆门市漳河新区周集小学教师王祖香、刘珂都会到漳河新区漳河镇关庙村八组为贫困家庭的重残女童杨灿颜送教,风雨无阻。他们带着零食,从“上”“下”开始教认字,从“横”“竖”开始教写字,带孩子去河边数鸭子,推着孩子去门口数月季,为孩子做心理辅导。大半年过去了,孩子能认识常用字、讲出简单故事、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能算账买东西了。发现孩子喜欢画画,学校决定,下半年增派一名专业的美术老师上门送教,由现在的“二对一”变为“三对一”,让折翼的天使飞翔得更加美丽。

全能志愿者愿做快乐的螺丝钉
华雨辰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执教的音乐课先后获省、市一等奖,全国视频展示奖,业务能力突出。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关爱自闭症儿童,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孩子改善症状。疫情发生以来,她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80多天,先后从事接送医生护士上下班、配合交警测量来往车辆人员体温、装卸和搬运物资,以及在青山方舱医院担任播音员等志愿服务工作,平均每天服务8个小时,最长的时候超过12个小时。华雨辰还带领学校花儿合唱团云合唱,用天籁童音传递温暖,成为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

为农村学生上好网课小学校长每天坚持家访
57岁的田国安是武汉市黄陂区土家族小学校长,这所学校仅有37名学生。疫情期间,为了让这些孩子上好网课,田国安每天都要在山路上往返10多公里去家访,督促家长落实监管责任和学生完成学习,不让一名学生因疫情掉队。同时,他还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在与孝昌接壤的最边远、工作难度最大的源泉村做志愿服务,连续工作至武汉“解封”,一天未休。从教37年,田国安一直坚守在黄陂区最偏远的3所乡村小学,培养一批批学生走出偏僻山村。他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一直坚守到有新老师来。”

放弃银行高薪从教留学经历转化成教案


爷爷是一名教师,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澳洲留学回国的熊俐,深受家庭的影响,虽在武大和外资银行有过任职经验,最后却选择进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当一名老师。她将自己的留学经历转化成教案,在校内办起了免费英语辅导班,让两个班的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100%,创下学校历史;教市场营销,她把自己的项目经验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学校的“网红课”;辅导学生参加竞赛,拿下省赛大满贯,如今熊俐又带领学生冲击国赛一等奖。从2014年到现在,熊俐没有休息过一个寒暑假,不是在参与各种项目,就是在学习。 

小学来了教授夫妻大山课堂变得精彩
武汉市委党校的退休教授张葆珺和丈夫湖北省直工委党校退休教授于晓晨,连续两年参加湖北省银龄讲学计划,双双赴湖北省孝昌县农村学校讲学,贫困山区里有了充满学识和教育热情的老教授,为农村学校带来了新鲜与活力。夫妻俩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建起心理咨询室,送教下乡开阔学生视野。他们表示,支教的意义不光是增添人手,更要方便农村学校联系外面的世界,让农村孩子领略山外的缤纷世界。

兢兢业业做幼教30年成抗疫战士奋战不息
她在幼儿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0年,赢得孩子喜欢、家长信任、同事称赞;她多次获奖,有孝感市第一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孝感市优质教学活动设计一等奖;她多次指导其他老师获奖,曾被湖北省“国培”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评为指导教师“先进个人”。疫情期间,她又成为了英勇的抗疫战士,自1月21日起直至孝感解封,她奋战不息:整个春节,她在幼儿园值班,每天在园13个小时以上,靠方便面充饥,她同时还是社区志愿者,每天到幼儿园宿舍楼入户监测体温、做好健康监测统计信息台账,步履不停。

找回百余名辍学少年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李艳林扎根乡村,坚守教学一线,左手残缺却积极乐观,用超人的毅力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找回100多名辍学少年。她注重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特长,组建学生兴趣社团,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在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展演湖北赛区的器乐比赛中,来自她班上的四名学生全部获金奖。她曾获“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骨干教师”、湖北省“我最喜欢的班主任”、“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女职工”、“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滞留外地主动投身抗疫用自身经历上好爱国课
“90后”女教师冯刚瑶年前滞留深圳,她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抗“疫”,事迹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学习强国、中国文化报、湖北新闻、荆州新闻联播、荆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在自觉与家人自主隔离14天的时间里,她两次向社区书记提出参加社区党员志愿者工作的申请,在一线防疫的1个多月里,她承担全民消杀、防疫宣传、社区值守、检测体温、搬运物品、帮助独居老人购买物资等工作,为深圳居民讲解健身锻炼知识,还承担着网络课程,此外,更每天花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学生介绍疫情知识等,为学生上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扎根农村中学41载老牌班主任与学生心换心
“我是农村人,理应为农村建设出一份力。”作为一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朱平洲扎根农村中学41年,自踏上三尺讲台,一直担任班主任。他身正为范,用敬业爱岗来赢得每名同学的尊重与喜爱,常人眼中的“差生”,也能与他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学高为师,紧跟时代步伐,大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尝试,唤发物理课堂的生命力;他以心换心,胸怀足够的耐心与宽容,与学生一起迎接欢笑,一同承受苦恼;从清晨到深夜,比学生起得早,睡得晚,每天工作11个小时是常态。育人四十一载,桃李满园香。

投身民族教育26年为藏族孩子撑起一片天


从教二十六年,他一直为民族教育辛勤耕耘。他常说,民族教育无小事,藏族学生在武汉的点滴,都被他放在心里。作为一名汉族老师,他自学藏语,为的是让身在他乡的学生,听到一句亲切的乡音。为了补上学生对亲情的渴望,多年来他帮200多个藏族孩子和武汉家庭结对,让学生离家2000多公里的陌生城市有了一个新家。在他的呵护下,一批批的藏族孩子,在武汉亲人的亲情呵护下走出了校门,把民族大爱带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带回了青藏高原。多年以来,他曾获得“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26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真心架起家校桥梁


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与追求,陶红霞不满18岁就回到浠水县北部贫困山区的家乡团陂,一支粉笔成为她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三尺讲台成为她挥洒热血的舞台。26年来,在年轻教师奇缺的情况下,陶红霞勇挑重担,坚守教学一线,带了近十届毕业班,教学成绩排名前列。陶红霞不顾身体虚弱,常年奔波于偏远乡村甚至田间地头,通过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她曾帮留守孩子写家书,劝其五年未归的母亲回家过春节;曾为摔断腿的学生送教上门,助其考上重点高中;曾在节假日带孤儿学生回家,让他感受到家的温馨。

女博士探索体育课触网云端带千名学生打太极
她是武者,八岁起习武,在武汉体育学院拿到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她是师者,把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术社团办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拿奖中收获自信,让结合网络教学的体育课变得更立体,疫情期间的网课引来千人报名;她也是使者,在校内校外传播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文化,搭建高校间的武术交流平台,义务为社区老人授课。33岁的张汇敏说,学生练武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技能,而是磨炼意志、培养品格、陶冶情操,让人生路走得更稳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老师,她将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体育课的在线教育。

海归教师教导学生出去了一定要回来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执着,还有一点情怀。”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德胜,留学归国后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外语的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他用身体力行为学生们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长期从事中印文化的研究的他,增进两国青年对双方文化的理解,被印度政府授予“全印最佳成就人才奖”,是首位华人获得该奖项。作为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他在湖北成立首个南亚研究平台,并提出建设“海归小镇”的意义。

将学生故事变为铅字万字记录诠释教育初心 肖盛怀的魅力来自于对学生30年如一日的关爱。作为班主任,他坚持每学年都编写班级史册,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他会主动与每位学生谈话,为后进学生撰写数万字的成长记录,也会因为关心学生睡眠环境,搬去学校陪伴。课上,他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做法,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下,他将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著书立说,通过公益讲学,将最接地气的培训送到有需要的偏僻乡村。他还利用网络与名家结伴,带领一批有专业发展欲望的教师前行。一批又一批毕业生称赞:“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没有寒暑假的工匠教师五年带出百余全国冠军 刘群自称是“刘老头”。40岁时,他主动从国企走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讲台,为了上好课专门跑到建筑工地求教;52岁创建BIM创客园,五年锻造出114名全国冠军;如今57岁,真的老了,他仍然坚持为学生课外义务辅导,网课上到凌晨两三点还有学生不愿下线。学生们则背地里亲切的称他“刘姥姥”——这个为学生放弃每一个寒暑假的严师,另一面是事无巨细都要关心的“大家长”。大赛前,他自掏腰包每天给学生们买零食、牛奶,自费买来花花草草布置创客园,自己连吃一个月锅盔,却每个礼拜都会抽一天带学生下馆子改善伙食。

扎根山区小学38年默默无闻当好引路人 杨开法1982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宜都市边远山区的黎家坪小学任教。他凭着一颗炽热之心扎根山区教育,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无私奉献,默默无闻。38年来,他用足够的耐心感化过班里最爱闯祸的“皮孩子”;凭借强烈的责任感看护好寄宿学校每一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期间,55岁的他在枝城镇是第一个尝试起网课,并带领学校青年教师积极探索,被评价为“令学生感到幸运的老师”。“学生就是朋友,要以诚相待,当好孩子们的引路人。”是他扎根山区教育工作的初心,为这一初心,他将一直坚持到退休。

婉拒城里的工作机会为学生开辟写作星河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一桶水。”从教37载,钱德兵始终不忘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为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他利用星期天、寒暑假在家阅读,并根据自身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语文课堂扩展延伸,将教室、图书馆、语文学科活动连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星星河文学社指导老师,20年来,他以《星星河》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写作园地,把文学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心田,培养出一大批文学爱好者。面对从乡村走到城市的工作机会他婉言拒绝,他说:“我舍不得三尺讲台,我离不开我的学生”。

带病坚守课堂阵地捐献血浆践行使命 1986年出生的陆方喆每年承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约8门专业课程。疫情期间,他和妻子相继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他乐观治疗,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始终活跃在备课教学群中,与教研室共同磨课。康复后,他还在留观病房内直播上网课,婉拒同事帮忙代课的提议。他说,自己承担着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究课题,正好是检验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机会。在隔离病房中,他顺利地完成了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用自己的乐观态度和敬业精神鼓舞学生积极面对新冠疫情。出院第二天,他就主动捐献300ml血浆,为更多人带来希望。

入地下海又登极他是地学之旅的追梦人 陈刚教授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测绘系、海洋学院海工系工作,现任海洋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资源环境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等研究工作。从科研工作者到教师,他是学生的领路人;从教师到测绘师,他参与测量珠峰最新身高;从测绘到登山,他勇攀高峰挑战自身极限;从大陆到海洋,他拓宽研究领域坚守地质初心。大地测绘、登山科考、海洋观测,变的是他的研究方式和领域,不变的是他的地质情怀。

用爱心践行“绿色教育”百优班主任眼里不只有成绩
把自己的饭卡“借给”贫困生;骑电动车送感冒发烧的学生去医院;学生都把她当做“妈妈”……她就是“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教师郭春娥。家长会家长没来,她当起“临时妈妈”给学生拍照;学生没自信,她就安排学生做校园开放日的导游,培养学生的信心;学生的父亲全身瘫痪,长年卧病在床,家庭十分困难,她就尽心疏导她,帮助对方放下包袱,全力冲刺高考。在她的班级,成绩不代表一切,“不断进步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你们拥有自己都无法估量的能力”是她的口头禅。 

助库区孩子实现梦想90后教师点亮最美青春
作为90后本科毕业生,蔡明镜放弃城市就业机会,来到南水北调库区偏远的半岛教学点。她勤学上进,利用信息化设备,为教学点引入多门课程,让乡村孩子们的作品飞出大山,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她以校为家,用真诚打动公益组织,为学校募得智能书柜、澡堂、班级图书角;她邀请马云为乡村孩子直播大海,带领全校学生到北京研学;她热爱公益,通过网络为新疆、甘肃、河南、西藏等地的孩子们授课。四年来,蔡明镜用爱心、知识、情怀,把孤岛般乡村小学变成了师生们追逐梦想的热土,把乡村小学变成守护留守儿童梦想的家园。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从教11年,作为学校地理学科教师骨干,何小玉辛勤耕耘、爱岗敬业。她连结婚都没有请假,第二天“回门”就返校批改学生期末考试试卷;怀孕时妊娠反应很大,她强忍着不适继续上课,实在忍受不住,到教室外面吐完后又重回教室,直到孩子出生;初为人母的她,本应该在家好好休息、照顾孩子,但孩子一满月她就又迫不及待地重回课堂;文科班学生基础较差,她主动要求上早读,中午无偿为学生补课,只为多给学生们讲几个知识点。

有求必应的“武汉阿爸”倒在医疗队离开的前一天
戴胜伟,生前系武汉市十七中学副校长,负责后勤、财务、安全等工作,是学校行管的“万事通”。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主动请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承担对口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内蒙古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后勤保障任务。他24小时驻守酒店,是60名医疗队队员的全能管家,被年轻队员们亲切地称为“武汉阿爸”。3月30日,连续奋战四十多天的戴胜伟,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51岁。7月,戴胜伟获得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授予的2020年上半年“武汉楷模”荣誉称号。

全天候在线守护学生多触角帮助抗疫家庭
在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有这样一个由资深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班主任团队——“张巧艳工作室”。在疫情期间,她们视频连线家访,逐一摸清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并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学生送上最暖心关爱,为医护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在线上教学中,她们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回归正常学习轨道,24小时在线单独辅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线上活动,创新云上帮扶带动“佛系”学生,助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为山区孩子建艺术馆带动乡镇阅读蔚然成风
28年前,杜权成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谷城县五山镇一中任教。为了让山区学生接受高雅的艺术熏陶,有好书可读,他致力于收集名家字画和图书。28年来,他珍藏书画2400多件,图书3万多册,多方“化缘”,自筹两百多万元建立了杜权成书画收藏馆和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十几年,接待20余万人。这里内设展览厅、创作室、图书馆、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室,每到周末,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写字、画画、接受作业辅导。在杜权成的带动下,在杜权成的带动下,五山镇阅读蔚然成风。

科学报国突围技术壁垒倾注心力奔波两地授课


页岩气被称为“未来能源”,然而页岩气开采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却一直是“痛点”。为了这个核心技术,近十年来,许明标团队进行了艰辛探索,多次突围国际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他带领团队攻克页岩气优快钻井等技术,研发、推广科技成果8项,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他的团队在石油工程和油田应用化学领域申请专利90多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教学上他也从不松懈,为给本科生上课,每周一晚上都开车赶到武汉校区,周四的课程结束后再回到荆州。他和创办的公司,先后向长江大学捐资超400万元。

“科研抗疫”勇担当扎根三农育人显作为
涂洪波是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系教授,是管院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他打造的第二课堂吸引了几个年级的学生一起“捧场”,启发了学生们探索真理、求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热情,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新冠疫情爆发后,他被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选为《湖北省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运营管理指南》地方标准编制组的组长。与专家组成员一起“科研战疫”,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往往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标准,使湖北省农贸市场管理工作有标可依。

记录医疗队点点滴滴抗疫成为最生动思政课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浙江省第五批赴鄂医疗队里,有一名特殊的抗疫者,记录着医疗队的的点点滴滴。来自武汉东湖学院教师张璇璇,是一名特殊志愿者,她不仅做好医疗队的事迹记录,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时常与赴鄂医疗队员开展心理援助活动。一边是志愿者,一边是网课,张璇璇又将自己在医院的经历,编写成思政课的教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抗疫精神。张璇璇认为,“有些医疗队员是95后、00后,比我的学生大不了多少。看着他们,我十分钦佩。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与感激守护我们的白衣战士们。”

从大城市到农村任教90后女孩扎根乡村讲台
“我爱农村孩子,我爱教育事业,我对他们情有独钟。”作为城里生城里长的城里姑娘,李雪萍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为了丰富校园活动,她开设书法社团,每天课余教孩子们练书法;组建经典诵读社团,教学生们练普通话,诵经典书;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比赛,带动校园逐渐热闹了起来……今年是她在湖北襄阳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了,每天备课、上课,管理班级,她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不少学生称呼她为“妈妈”。她曾被评为襄阳市“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也是不少毕业生笔下“最难忘的老师”。

51岁“花姐”乘风破浪上90分钟课备课10小时


王金花2007年到武汉铁院任教,担当全国高职首个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此之前,她是铁路局的王主任、王科长,修火车是一把好手,2005年,中国准备引进动车组,铁道部在北京交通大学开设了高级技术管理培训班,她是班里唯一的女学员。看到动车组检修行业急需人才,她决心转行当老师,为国家输送更多人才。在课堂上,花姐总能旁征博引,因为她上一节90分钟的课要备课10小时以上,她熟知08年以来高速动车组全国所有的事故分析报告,上课时常信手拈来。在学校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时,她总能收获学生的花样打call。

跋山涉水家访困难学生教育工作本应如此温暖
作为武汉晴川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每次有学生突发疾病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孙建伟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积极地联系医院,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他主持申报的《“相亲相爱壹基金”资助关爱行动》获批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该基金已成功帮助60余名困难学生,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去年暑假,孙建伟还带头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家访活动,20余人家访团队,20余名受访对象,30多个日日夜夜,行程5000多公里……冒着酷暑,团队足迹踏遍湖北、河南、贵州等三省17个县市。


网络教学注重育人大爱洒向困难学生
作为从教32年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蒋治斌结合网络教学特点,遵循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他注意结合疫情时期的现实,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困生,他积极与家长联系,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蒋治斌积极介绍社会爱心人士,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让学生感觉自己生活在爱的大家庭中。他联系自己的朋友捐赠爱心书籍几百册,较好地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家访追到沙船上暖流注入心田里
疫情之下,十堰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龚频老师手抓缆绳,越过船舷,攀爬沙船, “追”到沙船上开展家访工作。跋山涉水,她只为全班66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这名以船为家、网课信号不稳的学生掉队;爱生如子,她积极探索线上教学和班级管理新途径、新方法,线上教学和线下班级管理一起抓,谱写了防疫期间师者逆行,守护学生,“停课不停学”感人篇章。对待特殊家庭的孩子因材施教,通过家访捎去学习资料与关爱,家访走进了船舱里,暖流注入学生心田。

连续八年带高三毕业班带出一帮年轻有为教师
“教育使我快乐,思想不老永年轻。”在汉铁高中,余志顺老师为人所尊,为人所敬。他两鬓微霜,白布衬衫,蓝黑裤子,短小精悍,总是微笑着,慈祥和蔼。连续8年带高三的他践行“先学后教,你学我导”的教学模式,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自编教案、习题进行教学落实,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让学生发出“老师,您真神啊”地声声感叹。他不遗余力提携后进,躬亲垂范,耐心指点,让年轻人减少摸索,快速成长。在他的带领下,铁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诲人不倦的师者,越来越多的后进跻身教学先锋。

殚精竭虑保障食品安全无私奉献践行使命初心
作为大学教师,他把实际工作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享用理论与实践融和的“大餐”;作为食品人,他积极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提升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作为食品顾问,他勇挑重担,圆满完成军运会食品安全保障任务;作为系党支部书记,他主动请战,一线防疫、线上教学两不误。无论担任何种角色,王红波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专业水平、出色的工作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国外职业教育优点推进“1+X”证书试点
多年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洪凯,一直努力坚守做一名好老师,立德树人,传授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品德优良、技艺超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对改革,他负责学院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调整、新专业申报等工作,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国家“1+X”证书考试试点工作,确保了学院“1+X”全国首批试考成功。强化合作,他加强与企业紧密联系,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教书育人,他坚持将德国职业教育原版专业教材引进所教学的课程,学习借鉴,认真备课,不辞辛劳。

协助分享战疫经验架起中巴援助之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作为湖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蔡蕾曾在巴西圣保罗孔子学院做过三年中方院长,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疫情暴发后,她先是对接巴西华人华侨捐赠的价值上百万元的各种抗疫物资,又组织协调两场中巴抗击疫情专家视频会,向巴西医护人员分享武汉战疫经验。在全球战疫的上下半场,蔡蕾架起了巴西和武汉的援助之桥。

无私资助困难学生被亲切称作“魏爸爸”
投身教育事业近40年,魏智清长期进行语文教学,担任班主任,并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面对众多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孩子,魏智清用真心换真情。有学生住得太偏远,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和妻子就把学生带在身边,当作女儿一样细心照顾、严格要求;有学生家里突遇变故,面临辍学,他就默默资助学生三年,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魏爸爸”。

做科研打破国外垄断搞教学对学生特经心
2018年,他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020年,他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经过十几年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高性能工业丝加工装备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突破,成为在高端加捻装备方面的国际主流品牌;他热爱教育,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教学改革,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教学改革成果曾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届“钱之光”科技教育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从教30年,他为国家培养了1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倾心传德铸人潜心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教育即生活”,是姜惠的座右铭;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是她矢志不渝的初心。她痴迷三尺讲台,课上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形成“以读代讲,情感体验”的教学风格,广受学生喜爱。她充分挖掘学校德育阵地,创办读书节、传统节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遵循“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她从亲自给学生拾起地上的一支笔这样的小事做起,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了鄂州市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

在护士站上起网课扶老携幼返校复课


2020年的打开方式,对李灿来说,实在太过与众不同。年前因病做手术,好不容易盼回援疆的丈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只能再次只身一人带着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上路。网络教学、下沉社区、再次手术、在护士站上网课、扶老携幼返校复课、带领毕业班学生冲刺中考、为班上学生疏导心理直至考试前夜……在这位新洲区“最美才艺教师”内心深处,对自己总有一份这样的期许:“让每个与我相遇的孩子都能感受温暖”。

真教真学源于真爱教坛老黄牛耕耘不停步
“卅载园丁金玉华,荷锄日暮自归家。老来多有桃李幸,仍是生涯二月花”。农民家庭出身的陈楚才通过高考实现了“教师梦”,在黄石广场路小学一干就是40年。从普通教师、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广场路小学校长到如今的广场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他在各个岗位上任劳任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他是全国优秀校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湖北名校长、黄石市名校长、湖北省民办学校优秀校长……一切荣誉的获取,是因为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他心里装着两个字“爱”和“真”。

一次次劝回辍学的孩子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
汪先登,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从教30余年里,他在与命运艰难抗争的同时,不断地书写着师者的大爱情怀。他命运多舛,家庭曾遭遇病魔的袭击,充满了不幸,他本人也身患肝病二十多年,患肝硬化十多年。多年来,他把多位亲人早逝的痛苦深埋心里,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用坚强的意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在三尺讲台上演绎一位乡村教师的人生传奇。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爱生如子,倾力帮助困难学生,关爱留守学生,一次次劝回因故辍学的孩子,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只要心中有梦,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护理专业教学多面手帮助60名学生考入本科
李瑀琪是东西湖职校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疫情期间,她成为第一批进驻东西湖柏泉街东光宾馆观察隔离点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负责人员管理和数据统计,接送病人,整理消杀,巡查记录,与隔离者面对面。李瑀琪一直担任着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儿科护理》《母婴护理》《护士礼仪》等核心科目的教学,她广泛摄取各方面知识,努力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结合,迅速成长为护理专业的骨干教师,参与市级课题的申报和相关教材的编撰工作。她入职以来6年来,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帮助了60名学生考入了本科院校,70%的学生顺利拿到执业资格证书。

促就业她常年在帮扶拼战疫她请学生加入
程瑛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曾先后获评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优秀女职工”“湖职好老师”等。多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选湖北”2017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屡获佳绩;她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综合测评,对用人单位进行精准推荐,以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疫情期间,她作为志愿者,为医疗单位购买防护物资,向学校和社会抗疫组织捐款,积极参入精准扶贫帮困活动。她还发动不少毕业生加入抗疫大业。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把《法医学》变网红课
柯技是湖北警官学院刑事技术与情报系教师。疫情期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的她经常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讨论时间,为重难点内容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科普答疑。她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现下热点,利用网页链接、小视频、小程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她的《法医学》成为学校网红课堂。2018、2019连续两年,她指导的学生获全国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金奖;作为项目负责人,2018、2019连续两年获得湖北省公安改革创新大赛三等奖,2019年获公安部首届刑事技术“双十计划”攻关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大学教授主动下沉社区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教学
周宇是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担任多项国内设计赛事评审专家。2月15日,周宇下沉到江岸区联合社区金岛御璟小区,一人身兼数职,主动为居民服务,成为居民贴心人。小区业主在她的带动下,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缓解了社区防控压力。除了下沉工作外,周宇还利用专业特长,带领学生相继设计出“诚诚”“期待春天”等插画,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教学中,打造“专业课+思政课”的教学新态势。

抗震防洪显师德义务辅导重实战
2008年汶川地震,他赶往映秀镇抗震救灾;2016年武汉洪水,他在前线参与救灾工作;2017年起,他开始资助一名广西贫困生;2020年疫情,他是一名社区抗疫志愿者。石忠义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学生眼中的“最赞老师”。用旧报纸制作服装、在教室走T台等自创创意营销pk课,让他的“实战”课堂成为校园网红课。周末,他经常自己开车带着学生进企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去年2月起,他还建起“石老师义务辅导学习群”,每晚10点左右,给学生免费、义务视频上课,补习英语阅读理解、语法等知识,吸引了200多名学生自发进群学习。

乐观面对缠身重病为学生传递人生真理
从教12年,她是学生们心中爱笑的“慧慧姐”,即使被重病缠身,也依然乐观面对人生大考。为学生停不下来、为家庭停不下来,为自己停不下来,这位“永远在路上”的“拼命三娘”,现在依然奋斗在与疾病抗争的路上。当学生遇到困难,她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同时,她也是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好老师,爱打游戏的学生,也能被她培养成竞赛高手。课堂上,每个教学的小细节,她都坚持自主设计。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李慧老师多年来潜心科研,坚持学习和思考学术前沿问题,也曾多次获得省市校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奖项。

“日夜颠倒”上网课带领学生“游”英伦
伦敦时间每天0:30(北京时间8:30)起床,为万里之外的孩子们上完一天的网课后,接着转入女儿的“生物钟”,做早点、改作业、备课,伦敦时间16:00上床休息……年前,蔡甸区枫树路学校徐利红老师前往英国看望海外求学的女儿,无奈滞留。为了不影响“线上教学”质量,徐利红坚持“日夜颠倒”的节奏,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网课,并利用在英国的“优势”,带他们“走进”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从未名湖到武陵山任教 北大高材生扎根民族地区
六年前,张恩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家乡恩施的湖北民族大学工作。“未名湖是个海洋”,他把所学与人生理想寄回武陵山清江河畔,与同事们一起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而辛勤耕耘着。六年里,他鼓励、指导13名学生考进国内知名高校,获评校级以上优秀论文、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多项。在毕业晚会上,学生们哭成一片……在学科建设的岗位上,他还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院校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专家邀请到恩施来讲学、调研,以身为桥,联结起山里的恩施与外面的大城市。


把古诗词融入理科课堂枯燥理论变得妙趣横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老师张丛兰,擅长将诗词文化渗透到理工科《仪器分析》的课堂,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使得理科的课堂教学多了一些诗情画意。扎根三尺讲台20载,她擅长用形象的成语和幽默的事例类比复杂的理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思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颖又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觉得课仪器分析课程并不单一,既有理性之美,又有浪漫之美。


班级成为学生的家园让家长融入教育环节
“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成长的乐园。”作为一名带班20多年的班主任,徐元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把办公桌摆放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日坚持约谈两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她用真心关爱班上每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带头人,她还利用家访、报喜电话、班刊,微信群交流等方式,让家长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教会家长怎样与孩子相处,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从普通老师到年级主任,徐元淑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踏实。她曾获得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优秀语文教师、汉阳区十佳师德教师等称号。


忙中有序的“全能老师”“弹”好疫情中的那支曲
她是家长的“贴心伙伴”。疫情期间,已经奔四的彭衡岚经常备课熬夜到两点,班里48名学生的作文和练笔她一一认真批阅到夜里转钟。她是学生的“全能老师”。学生说她有一双火眼金睛,作业中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逃不出她的眼。她是同事的“疯狂组长”。夏日里她在房间里不开风扇、空调直到全身是汗,只为保证网课录音效果。疫情期间,录网课、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把好年级教学质量关、身为教研组长的她还经常在私下为其他老师雪中送炭……在同事眼中,她忙在堆积如山的作业中,忙在纷乱如麻的工作中,忙在永无止尽的学习中,也忙在助人为乐的路途中。


工科老师有颗文艺的心教过的学生都成了朋友
陆焱老师虽然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是也有一颗感性的文艺心,从2004年开始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她尽心尽力的带好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提问和疑惑有问必答,竭尽所能的帮助每一位有困难的同学,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她还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己的QQ空间记录着和学生一些点点滴滴,她说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不论带过的学生毕业多久,再看看这些只字片语的记录就能马上想起他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陆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更像是一位热情如火的大姐姐,学生给她起了个可爱的外号——“火火老师”。

不惑之龄到乡村支教托起山区孩子求学梦
伍勇是竹溪县兵营镇中心学校副校长。从教以来,先后任教于竹溪县长旺中学、竹溪县实验中学。2013年参加湖北省教育厅“启明星”计划,已到不惑之龄的伍勇老师从城里到兵营镇中心学校支教。7年的支教生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用真情铺就了一条托起孩子梦想的支教路。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兵营的教育焕然一新,连续6年中考被当地教育局评为“质量优胜单位”的称号。他个人2015年被评为“十堰市优秀教师”。

打造最高水准高职专业群培养优秀学生成为助教
吴晓红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扎根职业教育,至今已整整31个春秋。她的教学模式改革成果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她带领团队编写高职光电专业系列教材15本、开发了虚拟仿真系统、微课、微视频、动画等系列课程资源,填补了国内空白;2019年,吴晓红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申报工作,最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成功获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类)建设项目。吴晓红主导开展“助教团队计划”,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把优秀学生培养成助教,一届届往下传帮带。
大山深处的教学点90后教师青春正当时
26岁那年,闻先磊来到大山深处梁家川教学点。教学点群山环绕偏僻落后,他很快便适应并胜任了工作,在几个月时间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办法:早起晚睡成常规,平时细心不能少,教育管理齐头抓,安全意识心中挂。接下来的1000多天里,他关心照顾学生生活学习,为低年级学生穿衣梳头,夜晚提醒容易尿床的小同学上厕所;为老师提供后勤服务,给每一位老师庆祝生日……他是学校90后教师的“领头羊”,农村孩子的“筑梦人”,袖珍小学的“一面旗帜”。他用一颗最朴素、最纯粹的心管理学校,追逐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为学生编织就业信息网推荐毕业生成“免检产品”


作为学校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李硕不但负责组织申报并获批我省民办高校中唯一一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只要学生在考研、就业路上遇到困难,他总能在关键时候拉一把、推一推,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为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李硕收集各类信息,为学生编织了一张就业信息网,凡经李硕推荐出去的毕业生,基本都会被企业录用,甚至得到企业“免检产品”的殊荣。



编辑:张华 华晨皓




热文推荐

·  “惠游湖北”还有哪些大礼包?今天的发布会剧透啦!

· 恢复运行!千名旅客乘坐武昌至荆门始发列车

· 通知来了!事关退费!8月底前完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