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到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70年,保康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保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亮的底色是绿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开放繁荣精致典雅的绿色保康。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光辉道路。
从“三龙齐舞”到“四县战略”,从以磷化工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框架,到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磷化工业和特色农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布局,再到“十三五”时期的全域旅游战略……
70年来,保康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保康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70年来,保康从小酿酒、小造纸、小食品、小煤窑、小水电“五小”作坊式手工业起步,一路走向“飞地”工业、生态工业和新型工业,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进入新时代,保康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取得的光辉成就让世人瞩目——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综合考评夺得全省“七年冠”;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居全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三类县(市、区)第五名;2015年至2018年,在全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四年居第一方阵;2018年跃进全省三类县第三名。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近年来,保康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构建“旅游县城+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金字塔式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成尧治河、五道峡、九路寨3个国家4A级景区,两峪、龙坪等八大风情小镇如众星拱月,推动了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25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62亿元。走进尧治河村,家家有别墅,户户有汽车,处处美不胜收。
70年时代巨变。变美、变富了的,岂止是尧治河村!
歇马镇盘龙村,休闲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农民书屋、一站式服务平台,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马良镇赵家山村,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文化等宣传内容绘上乡村围墙,引领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刹住大操大办的人情风……
美丽乡村的背后,是产业的支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发展效能。
全县80万亩绿色产业基地,有机产业认证面积突破6万亩,“三品一标”认证达到42个。
乡村振兴,浸润千年农耕文明的保康,升腾新时代气息。
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紫薇花开、百鸟翔集,湖天一色、水美鱼肥……保康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不断擦亮生态保康“金字招牌”。
深入实施“绿满保康”和精准灭荒行动,发展烟叶、食用菌替代产业,减少产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实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
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县空气清洁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境内主要水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近年来,保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保康绿色崛起的“顶梁柱”。尧治河绿色矿山建设完成了从矿区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保康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69起,整改环境突出问题122个,8名党员干部被问责。
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是历史的抉择,更成为保康人民的自觉行动。
7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
面向未来,保康人民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勇往直前!
生态美了
近年来,保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生至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路径,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保康山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采购日用品、检查精品木屋里的用电线路……保康五彩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金华这几天忙个不停。
刘金华的五彩田园生态农业公司位于保康县歇马镇邹家院村,该公司利用天子坪河边的滩涂和柳树林,建设了占地140亩的天子坪生态农业园。这里不仅有儿童乐园等休闲设施,还建有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昔日的荒草地已经华丽转身为风景点。
秋风十里,不如茶香一缕。在距邹家院村不到10公里的白竹村,数十栋精致典雅的休闲小木屋,已成为百亩茶园里的亮丽风景。在这里,游客可呼吸新鲜空气,可观赏茶园风光,还可以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保南有茶,保北有鱼。”寺坪镇大畈村村民马维平利用寺坪电站形成的1.5万亩库区优质水面,组织112户村民成立南河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立体生态深水养鱼。这得益于,保康县全面取消网箱养鱼、推行河库长制度,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库区水环境越来越好。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800余万元,每年带动社员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多管齐下抓管控,不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遵守耕地红线,注重自然生态保育,保康县将最大的生态优势运用到极致,让绿色成为发展最美的底色。
百姓笑了
“我今年种了3亩多核桃,青皮核桃和干果全部出手,卖了5000多元!”9月22日,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村民刘定才高兴地说。
金秋时节,黄龙观村核桃喜获丰收,当地核桃种植户忙着清洗、脱皮、烘干、晾晒、销售核桃,一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黄龙观村富产磷矿,采矿曾经是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支柱。富裕起来的村民逐渐认识到,磷矿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便于2007年前开始实施“以工扶农”,带动全村170户发展核桃种植3513亩,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增收之路。
作为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保康如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我们在马桥镇尧治河村生态科技观光园八月炸(预知子)种植基地看到,八月炸挂满棚架,鲜嫩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
与黄龙观村一样,尧治河村也是有名的矿区,因矿起家致富,成为全县“首富村”。为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该村下决心将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陆续关停,先后投入5亿多元进行矿区修复,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昔日的矿区变身为4A级景区。
尧治河村石草坪矿区被改造成生态农业观光园,种满了八月炸;同时,该村老屋沟和戴家湾矿区被改造成矿山公园,遍植香樟、桂花等景观树……“村里目前已经建成景点67个,有峡谷、瀑布等自然风光,有博物馆、矿洞等工业景点……”眼看游客越来越多,尧治河村民宦玉卓脱下矿工服,开起了农家乐,“暑假期间,全村每天最多接待游客1万人次,600多间客房被预订一空。我家的农家乐生意火爆,不得不请来几个人帮忙呢!”
宦玉卓家“饭碗”的变化,是保康县绿色蜕变的缩影。近年来,保康县高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旗,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康县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守住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
新闻背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环保局(总局)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原环境保护部在生态示范区工作基础上,推动开展以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工业园区为抓手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2013年,经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示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转发:生态环境部
原标题:推动绿色发展(40)丨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近看保康70年沧桑巨变(襄阳日报 襄阳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