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一场持续 72 小时网络生存测试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网上冲浪记事 Author 冲浪鸽
在家用电脑尚未普及的20年前,上网对于国内多数人来说还是奢侈品。
而此时的海外,亚马逊凭借网上销售市值突破280亿美元,雅虎从搜索引擎和邮箱业务上收获了一亿用户,网上购物和工作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的一部分
国人也想知道自己的生活与互联网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一场互联网生存测试就此展开。
1999年,由国家信息产业部推动,《人民日报》及梦想家中文网在内的多家媒体主办的“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范围内招募志愿者。这次测试中,主办方提供一个有一张床板的房间,拨号网络、一卷手纸、以及1500元现金和1500电子货币,要求测试者72小时内不许离开房间。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测试既是考验中国网民的网络运用能力,也是考验中国网络的先进程度。
消息传出,当时的舆论对于测试普遍不看好。当时国内工薪阶层每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3天3000元的活动资金对于测试者来说可谓巨款,但一部分人还是认为他们“一滴水都买不到。”
当时的家用电脑,价格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相当于大半年的收入
有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确是合情合理。那时家用电脑对于广大中国百姓而言,无异于奢侈品,即便有人花上千上万买回一台电脑,更多的也是用于浏览网页,看看新闻。网购对于当时的400万中国网民来说也是个超前的概念。
报名参加测试的约有5000人,其中上海占了七成,北京两成,广州一成。经过随机抽签、网络投票等层层选举,最终官方确定了12位测试者,以及一些候选人。他们被随机分为三组安排到了北上广三座城市宾馆的不同房间里。
为了确保这些人在测试中不要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他们接受了官方心理和健康测试,甚至还签了一些保险和法律条款。
9月3日中午一点,12人走进各自配备了摄像头的房间里,测试开始。整个测试过程由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台全程直播,网民也通过资讯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这些测试者们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温饱。
测试者中不乏“网虫”,不过他们购物经验基本为零。想要靠购物活下去,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测试开始后的15分钟,来自上海的测试者就在网络上购买了共计400元的生活用品。不过由于当时的购物系统,从银行卡付款到网站所使用账户需要银行认证后才能完成划账,这一系列动作相当耗时。这位早早下单成功的测试者经过五个小时才拿到了自己购买的东西,而此时他已经饥肠辘辘了。
当然,还真有人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吃不上东西。来自北京在广州接受测试的测试者“雨声”找打了一些购物网站,并填好了订单,但由于不会收发邮件,一直未能购买成功。
“雨声”18岁,只有三个月的网龄。因为不会接通网上对话工具,他无法获得外界一切援助。网民看得也是十分着急,BBS上支招的帖子盖了300层,然而他完全看不到。
在忍受了25个小时的饥饿后,“雨声”通过门缝向外面的工作人员递出“投降”纸条,选择退出测试。
当时“伊妹儿”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是个时髦而前卫的词汇,绝大部分人都和“雨声”一样,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少。北上广地区情况稍好一些,但完全懂得如何用电子邮件的人也并不多。
1987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
由于接触网络的时间不同,测试者们的表现也不同。同样在广州进行测试的另一位测试者,第一天就通过网络买到了日常用品,还成功吃到了餐厅送来的白灼虾。
当时国内所谓的网上商城其实并不在少数,例如西单这样的大商场都设有网上商城。但是网上商城多并不代表好买到东西。要么是所谓的购物平台,其实和摆设并无差别。要么就是银行认证时间长,有时七天才能认证完,根本来不及买东西。当时国内主营网购又被人们所知的,只有易趣网和8848。除了这两个网站,还有一个CHINAWILL测试网页可以买到东西。大部分能够在第一天下单的测试者,都是四处碰壁才,花了很长时间才购买成功。
实际上,同样是在九月,招商银行才在网上开通了一卡通服务,使用户可以不必去线下办理业务。而测试结束两个月后,建设银行才宣布在北京开设网银服务,成为首个拥有网银服务的国有银行。
测试者们所购买的物品从牙刷到电饭锅什么都有,不过大部分物品也不能在当天送到。比较方便的方法是求助外援,测试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了聊天室,以此来获得外界的帮助。一位在上海测试者突发眼疾,在网上求救后,网友紧急送来眼药水才度过了难关。
第二天,测试者们在第一天购买到的物品纷纷到货。除了日常用品外,测试者们所购买的物品中还有很多VCD、书籍甚至鲜花等一些提高生活质量的非必需品。在当时,网购网站极少提供日用品售卖,大部分提供的都是类似于书籍影音类的东西。
根据测试者的情况来看,上海的测试者购买食物等物品,无论是寻找网站或是配送,都相对容易一些。而北京的测试者们似乎买书较为方便,一些测试者们反映从寻找网站到付款成功,购买书籍甚至比购买日用品更容易。
由于资金充足,部分测试者在第二天下午开始疯狂购物。来自上海的测试者为自己购置了新衣服,床单被褥等物品,还有测试者购买了打印机、扫描仪、无绳电话等大件用品,力求在结束前把钱花完。不过大部分人购物依然不顺利。在付款等耗时的问题面前,测试者们不得不抱怨有钱难花。
不难想象,网上购物并不能及时解决测试者的饮食问题,真正让测试者们吃饱的,其实是“永和豆浆”餐厅。在测试期间,“永和豆浆”在官方网站上设有专门链接,只要点击一下,就可以为测试者送食物上门。90%的测试者饮食问题,都是“永和豆浆”帮忙解决的。
第三天,基本需求解决后,测试者们开始消磨时间。有人通过聊天室和网友聊天,也有人点开新浪、搜狐以及首都在线等门户网站浏览资讯,看电影,收发邮件,听听音乐。当然也有一心做实事的测试者,比如在广州接受测试的一位测试者就利用这段时间建立了网络花店,在测试结束前,她还收到了一比订单。
网络上内容不少,测试者们却渐渐感到枯燥。一位女测试者在自己的邮件中写道“越来越没劲”“还有半天就可以释放了”。
9月6日下午两点,测试者所在的房间门打开,11位测试者精神饱满的走出了宾馆,而部分人宾馆的房间一片狼藉,房间里堆满了“永和豆浆”的外卖饭盒。只有来自上海的一位女测试者,房间不仅整洁,还装饰有鲜花。
测试者给工作人员订购了蛋糕,在测试结束当天送到
至此,除了退赛的人外,其他人都顺利完成任务。尽管所有人将60%的上网时间贡献给了上网购物,但整个测试共花费了6919.05元,其中电子货币仅用去1854.34元。
此时,很多人购买的物品仍在送货途中。
根据测试者们的口述,以及其他普通网民的反应,媒体还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在网民、甚至完全不了解互联网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有网民和测试者认为,测试中有“定向”操作的嫌疑。测试者高频率使用的购物平台8848网站,是这次活动的赞助商。测试者在该平台下单购物,有人当天就收到了货物,可是普通用户反应,他们在8848购物到活动结束划款还未成功。
而另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CHINAWILL,在活动结束后直接关闭了测试版页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在经后的经营中不会再卖方便面,饼干,牙刷牙膏之类的日用品,在他们看来,“网上销售这些东西是毫无意义的”。
另外,为测试者提供了食物的“永和豆浆”餐厅也在测试结束后,关闭了外卖服务。在记者询问时他们回应,像餐饮这种小本经营的买卖,外卖服务所可能出现的耗费和成本,他们现在都还受不起。
活动一结束,这些餐厅外卖和网购服务或是“退休”,或是恢复常态。也就是说,测试并不是以真正的中国互联网为背景。
除此之外,有人还认为,三天的生存时间太短,谈不上“生存测试”。
用一位记者在事后这样评论中国互联网生存:你只能把它当作未来的大餐,不能现在就享用它。
不过,测试者们普遍表示体验良好。一位媒体派去的测试者认为,只要资金充足,他认为他可以这样生活一个月。
测试结束后不就不久,上海市委信息部就开会探讨,称这次测试是对中国互联网及网民的一次“检阅”,为之后互联网发展努力的方向指明了路。
这次测试是否真的指明了道路我们无从知晓,不过他确实对中国电商发展产生了影响。
8848购物平台成为这次活动最大的赢家之一。上线仅五个月的8848网站,在测试后被更多人知晓,树立了自己国内网购平台首选的形象,和与他同年诞生的阿里巴巴相比,8848赢了一小步。到了2001年,8848成了Inter公司总裁口中的“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也带动了中国电商的起步。可惜,之后平台由于高层内部分歧,淹没在时代的更迭中,不再为人们所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测试开始之前,8848平台本身没有什么销售食物的经验,当时的网友更喜欢在这里购买软件等物品。在测试结束几天后,8848才正式开始送食物给普通用户。不过此时用户在8848上购买面包,收到货物时商品名称一栏所写的也是“软件”。
自8848之后,支付、外卖的便捷,也随着需求的增大不断完善,让测试中备受诟病的“数字化生活”一步步成为现实。
而当年已名声在外的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则见证和陪伴了中国互联网这20年来的发展,如今地位依然难以动摇。
如今,中国互联网巨变,“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早已变成了今天的“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曾经参与这次测试的12个人,或许也想不到,那三天中曾困扰他们的问题,现在解决了百万人的就业。
回看20年来的发展,它确实可以被称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当时一位参与者在结束这场网络生存测试后说:“信息公路并不那么高速,很多网站程序设计也不那么合理,72小时的漂流,给网内网外留下了很多问号。”
但正是因为这些问号,中国网民对网络世界的探索也随之开始了。
热 文 推 荐
☞鲲鹏之大,何止几千里?☞12306 出招抢票软件,技术黄牛生意要“黄”?☞程序猿在等电梯时都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