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荣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以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贺荣 人民司法 2021-05-19


《人民司法》系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


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以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 /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贺荣


本文刊登于《人民司法》2021年第13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以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人民法院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和鲜明工作主题。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审判执行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身体力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不断研究解决人民法院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深刻理解当前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是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人民法院工作必须紧扣新发展阶段实际,把握新发展阶段矛盾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在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制度完善、更加注重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及更加注重化危为机、逆势而进等方面切实发挥好司法职能作用。制定司法政策、审判执行案件必须符合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基本国情,不能冒进,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系统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对人民法院来讲,最重要的是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发展,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其核心动能是科技创新,战略支点是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是开放形态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法治的根本保障。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审理合同纠纷、办理破产案件、攻坚执行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要努力在促进解决经济循环中的堵点、断点问题上下功夫,畅通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更好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资源高效配置,更好服务高水平自立自强,有力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人民法院也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遵循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司法能力。


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既包括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包括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一方面,人民法院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好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同时,人民法院只有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主要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个方面:看政治能力强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提升政治能力,是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求。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广大干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体悟“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记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上下功夫,自觉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对容易诱发政治风险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要强化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和责任意识,在坚决杜绝贯彻落实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上采取硬招实招,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处理司法领域案事件。讲政治从来都是具体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口号。要善于把政治考量、法治思维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在讲政治和抓业务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把旗帜鲜明讲政治和坚守法治思维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讲政治和抓业务“两张皮”问题。出台重要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推动重大改革举措、处理重大敏感案件,都要注重实事求是、分析研判,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避免机械主义、教条主义。


第二个方面:看服务大局实不实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是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人民法院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必须自觉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其中,关键要抓住一个“实”字、落在“实”处,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中。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除单独分设第十五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第十七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集中对法治领域工作进行部署外,其他很多内容也涉及人民法院工作。比如,“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破产和自然人破产制度”“加强海事司法建设”,等等。各级人民法院要找准工作着力点、结合点,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对标对表各项目标任务履职尽责。积极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服务创新,在审判执行工作方方面面持续发力,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市场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健全产权司法保护制度,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完善司法政策和工作机制,以扎扎实实工作成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第三个方面:看司法为民优不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恪守为民情怀,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不断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立足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建立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智慧法院等,就是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特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更高需求,必须不断调整工作理念,采取务实举措,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其中,要高度重视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充分保护,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加强民生司法保障。紧盯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等方面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需求,做好涉民生案件审判执行工作。深入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加快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推动健全防范家庭暴力、保护人身安全的制度机制。深入实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意见,确保未成年人权益依法得到切实有效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四个方面:看审判质效高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实现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审判质效,提高司法公信力,真正发挥司法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法治观念更深入人心。裁判文书是审判执行工作最重要的产品,是法律规定适用于具体法律关系、解决具体纠纷的鲜活实践,是社会公众感受司法活动、监督司法行为、了解法律规则、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司法理念,反映案件办理质效。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布文书近1.2亿篇,访问总量超过600亿次,用户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资源库,裁判文书质量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但在实践中,文书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各级人民法院要狠抓审判管理,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作用,加强类案强制检索、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指导性案例等机制应用,切实统一法律适用。要健全裁判文书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文书公开工作,确保裁判文书质量经得起“围观”和检验。在裁判文书说理方面,既要充分释明法理、阐明事理,也要言于当言、止于当止,要根据实际情况繁简得当,简案略说、繁案精说,做到依据明确、逻辑清晰、凝练准确,努力实现定分止争,服务全面依法治国。


第五个方面:看发展动能足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所谓发展动能,物理上是指运动着的物体所带有的能量,社会学上就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所激发出的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重要动力源作用,努力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对人民法院工作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持续狠抓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紧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司法规律,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让各项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强司法制约监督,规范司法权力运行,着力解决制约司法效能的突出问题,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未来持续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各级人民法院要紧紧抓住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取得新成果、实现新发展。要围绕发展和安全,切实强化安全要求,确保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要强化实用导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互,实现上下级法院之间、与其他政法单位之间案件的全流程在线办理、卷宗在线流转,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精准的法律咨询、诉讼预期和风险评估服务等。要强化人工智能应用,为法官查明事实、调解纠纷、审理案件、执行判决提供智能化、智慧化辅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强化管理,科学整合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法院应用系统,防范廉政风险。同时,注重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做法。


第六个方面:看基层基础牢不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群众知法、尊法、守法。目前,全国有3000多个基层法院、10759个人民法庭,绝大部分案件、人员都在基层。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扎根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在巩固政权、化解矛盾、促进基层治理、满足群众需求,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坚持强基导向,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夯实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明确将强化人民法庭建设、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各级人民法院要抓实抓好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司法能力和水平,以司法手段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优化人民法庭布局,因地制宜确定法庭特色和工作侧重点,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向基层倾斜。健全巡回审判机制,线上线下同向发力,切实方便人民群众。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法院建设常态化机制,提升审判法庭、人民法庭建设现代化水平。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依靠地方党委领导,主动融入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好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深化和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把矛盾纠纷有效防范化解在源头。强化同基层党组织、政法单位、群众自治组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相关工作机制衔接,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寻乌经验”等经验做法,推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为基层减负规定。紧盯基层反映强烈的老问题和形式主义新表现,提高识别隐形变异形式主义的能力,结合实际拿出实招硬招,做到源头治理与问题整改并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解决突出问题的办法,拧紧四级法院抓落实的链条,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第七个方面:看队伍建设硬不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过硬的法院队伍。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五个过硬”要求,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院队伍,大力推进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深刻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坚决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中。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依法履职尽责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办实事解难题上出硬招实招。立足法院工作实际,把健全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等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打官司”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堵点痛点问题。切实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引导干警树立新时代正确司法理念,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努力让广大干警思想、理念、能力跟上新时代步伐,胜任新时代司法工作要求。大力加强金融、知识产权、破产、涉外、海事等审判领域人才培养,完善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为实现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中央要求扎实开展队伍教育整顿,把党史学习教育与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围绕政治生态、顽瘴痼疾、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深入排查整治,推动教育整顿取得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纯洁法院队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领域的腐败问题,完善审判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严格管理是最大的爱护,要通过日常严管形成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对干警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的关心关爱,帮助干警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调动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各级法院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砥砺奋进,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扎实工作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文节选自贺荣同志4月9日在第十七期“人民法院大讲堂”上的讲稿,刊发时有删节)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本刊。


《人民司法》





《人民司法》系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