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时报》 |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把“象牙塔”建成育人、创新的“灯塔”

深圳大学
2024-10-20

4月19日,《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的署名文章《把“象牙塔”建成育人、创新的“灯塔”》。现转载原文,以飨读者。


把“象牙塔”建成育人、创新的“灯塔”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需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责任使命,在多重国家战略中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与推动者。



纵观世界科学史与高等教育发展史,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多次转移变迁,高校在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产生与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三者协同推进的紧密程度随着科技革命的加速演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同向同行,大学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逐渐从发展体系的参与者成为有力的支撑者乃至引领创新的先行者,涌现出诸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大学集群化与湾区城市群互动发展的典型。当前世界科学中心存在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从学习国外模式转向创建中国特色模式,以一流的教育提供战略支撑,以一流的科技力量提供创新驱动,以一流的人才资源提供发展动能,适应未来社会趋势,引领未来社会发展。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先生曾言,“大学犹为海上之灯塔”。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逻辑紧密衔接,从独善其身的“象牙塔”、知识生产的“服务站”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转变,深度参与区域发展的价值共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中心形成的重要引擎。


构筑人才高地,以一流的人才资源提供发展动能。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高校从诞生之日就天然成为人才集散地,具备系统性、专业化培养人才、挖掘人才、造就人才的最大潜力。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与深层挑战,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建设实际和特色优势,聚焦若干关键领域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着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型建设者。一方面,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建成胸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忠恕任事的育人“灯塔”。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推动以适应工业社会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养模式向更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终身教育和全人培养模式的内在转变,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尤其是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把立德树人与人才高地建设结合起来,厚植“伯乐—千里马”良性互动的识才、用才、聚才优良生态,着力打造文化引领、近悦远来、创新思想交相辉映的师者“灯塔”。通过聚天下之名师育天下之英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高等教育的强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领科技创新,以一流的科技力量提供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加速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强化源头创新,瞄准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精神扎长桩、打硬仗,勇闯“创新无人区”,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努力建设成为创新策源地,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范式创新,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关键抓手,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本领,推动重点领域的战略平台、重大项目、关键人才、资金资源一体化配置。三是强化经世致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服务产业需求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务实推向具体产业和多元应用场景,有效构筑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创新高地。


构建“大学—区域”命运共同体,以一流的教育提供战略支撑。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同向同行,一流城市与一流大学双向融入、相互成就。高校需要在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交织演进中探索构建利益共生、责任共担、发展共荣的命运共同体。一是站在全局角度系统谋划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面向科技创新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推动学科交叉会聚,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二是探索新型产教融汇模式,优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比较优势的高校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业制宜,加快建设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跨界联合培养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载体,有针对性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长期可持续的“大学—人才—社会”多方联动格局,推动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迭代升级。三是以世界广度、中国高度和改革锐度,构建大学与区域发展新范式,推动“名城—名校—名企”的共生演化,促进“青年—大学—城市—国家”良性互动,将高校建设成为国家及区域开放式创新与共生式创新的“灯塔”,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 | 学习时报

编辑 | 冯雨凝

责编 | 廖楷狄 林海音

审校 | 杨振宇 李翔 李世卓 王若琳



深圳大学全媒体平台长期接收投稿

来稿请标明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 : szuxcb@szu.edu.cn



深圳大学捐赠平台

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