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考点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
(1) 筹建新中国: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①大会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大会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④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54 门礼炮 28 响: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 28 年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 得伟大的胜利,标志着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 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 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启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五星红旗寓意:红色象征革命;左上方五颗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 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
(2) 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46. 西藏和平解放1951 年
(1) 历史延续: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促进民族融合;②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③清朝设驻藏大臣,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制定“金瓶掣签” 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
(2) 和平三步走: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①1950 年秋,人民解放军进军青藏高原;②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在北京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③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3)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实现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香港、澳门外全国各地区和各民族大统一、 大团结,也为西藏的未来发展带来崭新的机遇。
82.土地改革(1950—1952 年)
(1)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2) 目的(土地改革的性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 内容: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结果: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50 年代“土改”的特点: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属于土地私有制。
83.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 宪法规定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人民行使的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至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任务 结束。
(3) 意义: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4) 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3 年至 1956 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发展革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1953 至 1957 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 三大改造:
①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a)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目的: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c)方式:走集体化和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a)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b)方法(手段):赎买。(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4) 三大改造存在的问题: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5)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6) “三大改造”对今天改革的启示: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将工作做细,不能急于求成。
8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发动,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全国掀起全民大炼钢的群众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办起了人民公社。
(2) 危害: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 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3) 产生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③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
(4) 经验教训:①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立足本国国情,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 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实事求是,从农民利益出发,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 发展。
(5) “大跃进”时期的现象:(浮夸风)①“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③“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④人民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⑤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
85. 文化大革命——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1) 原因: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2) 过程:1966 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成“五一六通知”,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8 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和邓小平。
(3) 结束:1976 年 9 月,毛泽东逝世。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
(4)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 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5) 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6) 教训:①国家要保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安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③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积极推进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
④坚决反对名人崇拜和名人迷信,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领导监督制度。
(7)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艰难曲折,可见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从而进行改革。
(8) 文革对领导者的启示:领导者要实行民主政策,认清本国国情,听取他人意见;加强民主法制 建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86. 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
(1) 先进人物:①“铁人”王进喜,大庆油田石油工人;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④雷锋,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2) 模范人物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懈探索的毅力等时代精神。
87.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时间:197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
(2)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意义(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 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都具有转折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 的正确领导核心。
88. 对内改革
(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
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前提: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开始。
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作用(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改革的启示: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问题。
(2) 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时间:1985 年。
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89. 对外开放
目的: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分四步: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 14 个城市;规划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经济特区的建立
目的: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0 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增设了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 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作用: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 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 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1991 年,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现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 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哪些富民、惠民政策或措施: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③全面取消农业税;④实行种粮补贴;⑤实行 合作医疗制度;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改革开放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改革开放对青少年的启示: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启示我们青少年要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启示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平等、开放、 参与的国际意识;农民创造的生产模式和深圳特区创造的一系列全国第一启示我们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比较商鞅变法、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关系方面政策的变化
名称 | 土地方面的内容 | 影响(意义) |
商鞅变法 | 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土地改革 | 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同时地主自食其力 | 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
** 当今改革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主要区别: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9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 年 11 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大批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就业制度发生变化: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 破“铁饭碗”、“大锅饭”。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 邓小平理论:1997 年 9 月,中共十五大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指导思想)。
(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②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1982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1987 年又为中共十三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 中共领导集体形成:第一代核心毛泽东,1945 年中共七大;第二代核心邓小平,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代核心江泽民,1992 年中共十四大;胡锦涛,2002 年中共十六大;习近平,2012 年中共十八大。
91.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 年宪法
1980 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2 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意义: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92. 中共十五大(1997 年召开)
(1) 内容:①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②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 历史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93. 民族区域自治
(1) 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 多少盒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全国现有 5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 5 月成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955 年 10 月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年 3 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年 10 月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 年 9 月成立。)
(2) 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 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特点:由 56 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94.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1) 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 前提:祖国统一。
(3)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 适用范围:台湾、香港、澳门
(5)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 “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95.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 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①香港:1841 年英国武力侵占香港;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1898 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 99 年。②澳门: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2)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3) 回归:①香港:1982 年,中国政府作出在 1997 年收回香港的决策;1984 年中英在北京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 1 日零点,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②澳门:1987 年 4 月,中国和葡
萄牙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5) 港澳顺利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彻底结 束了外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百年国耻,维护了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港澳的成功回归,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 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6)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96. 海峡两岸关系:
(1) 台湾问题由来: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2)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外交方面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3)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 九二共识: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两个组织都是民间组织)。1992 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 1993 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 当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 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6) 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江八点):1995 年初,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八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7) 江八点的意义: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新世纪以来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①2005 年《反分裂法》的颁布,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②2005 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破冰之旅)③2005 年 5 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④2008 年 12 月 15 日,两岸正式“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8)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两岸人民渴望统一;②有“一 国两制”方针作指导;③港澳回归成功实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⑤改革开放后,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不利因素: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扰;②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③两岸生活水平差异和社会制度差异。
(9) 新时期如何处理台湾两岸关系?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加强两岸政治对话,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10) 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 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9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外交原则
(1) 提出:1953 年 12 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
(2)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4)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8.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 时间:1955 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 特点: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3)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 结果: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 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99.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 时间: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 意义: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政策失败。
100. 中美建交
(1) 背景(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 “小球转动打球”:1971 年春,第 31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友好接触,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就是“小球转动打球”—乒乓球外交。“小球转动打球”意味着乒乓球外交开始,中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阶段。
经过:1971 年 7 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 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3) 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 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表现在什么地方?
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 20 世纪70 年代初,在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关系后,我国正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在英国撤销其驻台湾的领事馆后,我国正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01. 亚太经合组织(APEC)
(1) 和平与发展:1985 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维护和平与经济繁荣,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2) 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及宗旨:1989 年成立,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991 年,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 APEC。我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为其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3) 承办 2001 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 2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①上海 APEC 会议的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②会议内容: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 APEC 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③特点:上海 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 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5) 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等。
(6) 中国参加国际事务的作用: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树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稳 定的良好形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102.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1) 国防建设:
①我国决策研制核武器的原因: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反对核威胁,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增强国防实力,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②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徽人任新民也是核弹专家。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核武器试验基地爆炸成功,表明中国人
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了
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继美国、苏联、英
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③核武器(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意义: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 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当代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七国。
⑤“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⑥“两弹一星”精神的意义:“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 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2) 军队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保卫人民的政权。在新的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开始了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1955 年开始,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
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国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重点。现在人民解放军已发展成由空军、海军、陆军,包括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步兵和战略导弹部队等多兵种的合成军,已有能力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成为捍卫共和国的坚强柱石。
1949 年 4 月,成立海军;1949 年 11 月,成立空军;1966 年 7 月 1 日,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我国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
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3) “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现代战争比的是科技含量,而不是数量。只有科技强军才能构筑起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才 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103. 现代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
(1) 科技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③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④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
⑤1999 年,我国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 1 号”,2003 年,“神舟 5 号”载人飞船往返成功;
⑥1986 年 3 月,四位老科学家向中央建议中国应当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称为“八六三计划”;
⑦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2) 体育成就
①群众体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学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体育课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②竞技体育:容国团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1984 年,在第 23 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安徽人)获得了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1 年 7 月13 日,中国获得了第 29 届奥运会(2008 年在北京举办)的举办权。
(3) 教育成就:
①1986 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 2000 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⑤⑥⑦⑧⑨⑩
(4)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发展科技的计划:①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②日本:科技立国;③西欧:“尤里卡”计划。④中国:“八六三计划”
(5) 对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的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加大科技投入等。
104. 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坚持不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 事求是、善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精神—国主义、 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 国际主义精神。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精彩回顾:
文章来源网络|侵删
2020中考政史群
欢迎各位家长、学生积极交流
入群后必须修改群备注
“地区+学生年级”
加因材教育微信:18205613175
邀请进中考群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电话):18205613175
七八九上下历史精品课件、教案、学案、课课练、单元期中期末试卷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邮箱、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立即发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