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川 2018-05-26

4月5日,清明节假期第一天,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却依然一片忙碌。


化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黄梦元同学正在试验台前进行MTT检测细胞增殖实验。她周围的同学都比她年级高,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让黄梦元惊喜的是,这次实验的结果发生了她和师兄都没有见过的情况,她有些兴奋,似乎嗅到了一丝“探索”味道。


黄梦元在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


这是黄梦元第一次操作MTT检测细胞增殖实验,她说,如果没有通过转专业来到“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她应该不会这么早接触到这样的实验,并且在院士导师魏于全的指导下,感受到科研的快乐。



黄梦元所说的“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是四川大学依托实验室创办的第一个创新班。它依托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创办,每年通过转专业招收本科生。


得益于该创新班的本科生培养经验,去年,四川大学还新增了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办的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而今年的转专业目录上,又新增了2个创新班——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创办的新能源与低碳创新班、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的深地与地下水利国重创新班


“一直以来,学校鼓励教学单位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验室、自己的团队来辅导学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川大教务处处长张红伟介绍说,川大的创新班,是借助川大自身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而创办的,这是学校在教学改革创新中探索出的一个新模式。



那么,这种新模式——四川大学创新班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呢?也许,我们可以从最“老牌”的创新班——“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 的故事中窥探一二。



学科交叉融合,让思维大碰撞


在去年的《“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选拔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中,有这样一项说明:“主要面向全校2016级理、工、医科类学生;也酌情欢迎其它年级和其它学科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并不限制学生的文理科背景。第一届的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就由来自生物、化学、化工、药学、外语、制造等专业的同学共同组成。


创新班的同学组队参加“大创”,

分别学习药学、生物、化学专业


2016级的王艺轩在转入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之前是化工工艺专业的学生,进入创新班后,她选择了基础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经历了从工科生到医科生的转变,王艺轩认为,工学与医学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工学是数理思维,而医学需要背诵的内容很多,这是一项挑战,也让自己更加进步。”


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2016级的李懰赟主修生物科学,她常与医科生一起相约到实验室做实验。“我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学科间有很强的的互补性,遇到问题可以一起商量,从不同的路径找办法。” 李懰赟说,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同学们的多样学科背景是促进她学习的重要因素。


“青年千人”陈崇教授为创新班同学授课


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导师、“青年千人”陈崇教授表示,创新班中同学们的背景不同,这可以更好地利用各学科优势,促进研究成果的出现。同为创新班导师的长江学者、“青年千人”丁楅森教授指出,创新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并非很高,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不同学科进入创新班是个优势,可以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


“除了学生的学科背景多样外,生物治疗国重本就是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黄梦元加入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便是看重了这一点,她认为学科的交叉性为能她提供了多重视角研究,让思维在不同领域碰撞出更多火花。“不只化学,创新班的学科融合还可以让我接触到生物、医学专业的知识,这样可以丰富知识体系,同时我自己也喜欢思考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黄梦元说。


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入学典礼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认为,学科交叉可以拓宽知识结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需要,“不同专业的师生聚集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出复合型、跨学科人才,让大家尽早接触到前沿,缩短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的差距。在创新班学习后,希望同学们有跨学科视野,具备应对未来的胜任力。”

      

探索方向多样,让兴趣更深入


为了更好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创新班鼓励同学们为兴趣而学,并采取创新措施,给同学们提供导师、条件、环境,帮助同学们充分发掘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实验室轮转”就是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为让同学们找到学习、研究兴趣而采取的创新举措之一。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一角


据协助魏于全院士创立创新班的向明礼教授介绍,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的同学在研究方向和科研导师的选择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三次“实验室轮转”的机会——第二学期后的两周、大二整个学年和第四学期后的整个暑假。换句话说,在不同的“实验室轮转”培养环节,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师到不同的实验室接受基本科研训练,同时接触不同的前沿领域,并逐步聚焦自己的研究兴趣。


创新班的同学实验室轮转中


原为2016级纺织工程专业的徐奕菲现在主修药学专业,第一次轮转时,她跟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钱志勇教授在纳米生物材料与药物靶向传递研究室学习。彼时的她主要阅读专业文献,进行基础性实验,这为她现在进行的第二次轮转打下了基础。徐奕菲表示,“在第二轮‘实验室轮转’中,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实验室轮转能给予学生更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陈崇教授告诉记者,“实验室轮转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发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第二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课题和技术,开拓视野。我们充分尊重同学们的个人兴趣。”

 

“国”字号名师指导,让竞争力更强


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现拥有70多位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治疗国重主任魏于全教授也是其中之一,他们都可以成为同学们的“一对一”导师。在采访过程中,同学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导师对自己的关注。


黄梦元的导师就是魏于全院士,“魏老师非常照顾本科生,对本科生、研究生一视同仁,他会为我们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我还会与他沟通课题研究进度。”她说,与魏于全的交流让她感到很亲切,“当我的课题研究遇到瓶颈时,魏院士询问了我的课程情况,给我提供了一个无机化学的研究课题,他还对这个课题讲了一个多小时,我坐在他旁边,他写写画画,讲得特别明白。”


第一届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学生与部分老师合影


“生物治疗国重创新班的导师都是拥有‘国’字号头衔的名师,老师们很愿意投身本科教学中,他们参与学生选拔、培养方案制定,亲自授课并带领同学做实验,让同学们走在科技发展前沿。”教务处处长张红伟表示。


张红伟介绍说,我校目前的创新班,都是由“大牛”学者领衔创办的,除了魏于全院士创办的生物治疗国重创新班,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领衔创办的生物材料创新班。今年新增的新能源与低碳创新班、深地与地下水利创新班则分别由梁斌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领衔。


“通过创新班,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同时,我们也鼓励人文社科领域设置创新班,促进人文社科的学科交叉。”张红伟说。



Tips:


四川大学2018年转专业正在进行中。

四川大学四个创新班的招生工作同步进行,每个创新班的培养方式不尽相同,有意的同学可关注教务处相关转专业信息。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 推荐阅读 ||

川大版手指舞,再不学会就OUT啦 !

确认过眼神,没错,这是逆天的川大食堂

四川大学诚邀全球优秀人才申报“青年千人计划”


大川

采写/张鸿腾

编辑/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