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川大发生的这个片断,真动人!

大川 四川大学 2023-07-29

3月27日,在四川大学学科建设推进会(第一场)的现场。


一位白发皑皑的学者正在发言,对刚汇报完毕的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点评。


他的这次点评,触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这位年过八旬的学者,雪白的头发在会场灯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他声音洪亮而坚定,点评重点突出又温暖有力。


点评过程中,这位学者面前始终摆放着一张稿纸,上面是整整一页的点评手写稿。听取汇报时,他不时地用笔在稿纸上圈画着。后来他说,这是为了让点评更加精准而在不停地修改。



如此严谨的态度,让很多参会者深受触动:“太认真了!他那么忙,还做了这么细致的准备。这个点评片断,足见老一辈科学家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敬佩。”

 

这位让大家敬佩的科学家,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首席教授——高洁。


而这样动人的片断,伴随着高洁院士在四川大学学科推进会上的四次点评,也发生了四次。


每一次点评,都是一次对“认真严谨”的生动注解。



一个重要的任务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川大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计划组织召开五场“四川大学学科建设推进会”,邀请学校的院士、杰出教授、战略咨询专家等为各学科的建设进行点评、把脉。


高洁院士接到此任务,非常重视:“我必须把点评做好,为学校学科发展做点工作。”


“我是个物理学者,要对其他学科发展进行点评,首先得让自己对该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高洁院士说。


于是,高洁院士在自己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针对要点评的学科的特点,进一步从学科历史、现状、前沿等维度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并从科技进展、行业发展、国家需求、世界水平等角度,来把握各学科的发展方向。


每一次点评,虽然发言时间只有几分钟,但背后都是高洁院士为做好准备工作而花费的大量时间



四次充分的准备


高洁院士的点评准备工作从会前就开始了。


会议之前,他会认真阅读消化受点评单位的汇报资料,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网络、论文、书籍等方式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与会人数众多,点评时间安排严格。高洁院士对自己的点评方式也进行了清晰的规划:“要掌握好时间,说话要简洁明了,点评内容要严谨负责。


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点评准备:针对受点评单位的汇报资料,结合自己对该学科的基础和发展趋势的思考,先一字一句地将点评内容写好,然后根据会场上听到的汇报,再对点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这无疑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


首场会议前,“因为第一次没经验,沟通获取材料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高洁院士拿到受评单位的资料时,已经接近中午十二点了,而下午两点半,会议就将举行。


“时间有些紧迫。”高洁院士立刻拿起手边的一张稿纸,开始针对汇报资料准备点评稿,“一开始写得有些长了,为了契合会议规定的点评时长,又调整了一次。”


待点评稿准备完,午饭的时间也早已过去。


此后的三次点评准备,高洁院士都以此般标准要求自己。


“我会调整一下拿到资料的时间,更提前一点获取资料。饭还是要好好吃的。”他笑道。



每一次点评都要有积极的意义


不同的学科之间显然有巨大的差异。对此,高洁院士在每一场点评中,都会有针对性地采用差异化的点评方式。


他说:“希望每一次点评都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有些数学问题本身比较容易理解,但求解很难。有些著名的数学问题开始只是猜想,能不能证明其真伪却没有把握,所以风险性较高,这是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而例如机械工程相关学科,偏向工业与应用,需要用实际的设计、产品、成果来衡量。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有不同的、针对性的政策。”高洁院士说。


对于学科发展中的问题,高洁院士总能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很注意自己的“谈话方式”。


在点评中,高洁院士每一次用语都非常谨慎,他总是热情、温和地表达意见和建议。


对此,高洁院士说:“学科在发展前行的道路上肯定会有一些问题,点评的意见未必正确,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指手画脚’,而是要尊重和爱护学院,将意见和建议提出,积极地一起探讨,追求更好。”



“科研,最重要的是志向与勤奋”


高洁院士已经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了60余年。


60余年来,科研和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业余兴趣爱好。”高洁院士笑着说。


办公室和实验室是高洁院士的常驻地,耄耋之年的他目前也依然保持着每天8到9个小时的上班时间。


下班晚餐后,他还会继续工作或者阅读,直到深夜。


严谨勤奋是做科研必须的精神和素质。”高洁院士说。


他鼓励年轻一辈的学者和学生:


“年轻的岁月是人的黄金时代,是人最具备创造力的时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物质不应是学者的追求目标,而是追求目标过程中一个自然的结果。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对国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追求精神的富足,同时,用勤奋、用认真、用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 推荐阅读 ||

为了这件事,川大连开五场会议!

川大全球校友,出发!

值得一读!100本好书,川大免费送给您!


大川

文丨曹丹 迟欣怡

图 | 文康

编辑丨周钰

责编丨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