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逐梦星空的川大“00后”!
数月前,四川大学“天格计划”团队(以下简称“川大天格团队”)研发的“天宁星”(GRID-06B、GRID-08B)两颗伽马暴探测卫星载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中国太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目前卫星载荷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这是四川大学首颗学生自研卫星载荷。“天”寓意“天府”,“宁”寓意“江宁”,此次“天宁星”项目由四川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天格计划团队合作完成。
发射当天,川大物理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2019届本科生吴嘉君在现场亲眼见证了“天宁星”升上太空的全过程,她正是川大天格团队的队长。
升空
这是团队多年努力的成果
“天宁星”卫星载荷的成功,是川大天格团队多年努力的成果。
在由上一届的团队成员完成“天宁星”的设计和研制,包括内部的电路测试与调试的基础上,吴嘉君这一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地面标定的实验上,包括温度偏压测试、角度响应测试、能量道址标定、量子探测效率标定等等。
整体卫星外观图
作为四川大学首颗学生自研卫星载荷,“天宁星”的很多技术与理论难题都需要团队自主攻关。吴嘉君表示,虽然团队所在的核电子学实验室具有丰富的探测器研发的经验,但在立方星载荷方面从未涉及,这是一片有待探索的领域。
“天宁星”卫星载荷实物图
作为川大天格团队的队长,吴嘉君不仅要统筹安排负责每一个实验的人手,还要全程跟进每个实验的具体进度。实验前的准备环节至关重要,一般由吴嘉君和团队的指导博士——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泰师兄一起完成。而实验正式开始以后,由于实验室放射源与设备使用规定,例如温度偏压有的测试阶段需要连续测试,通常需要有人一直守着。吴嘉君总是最晚走出实验室的那个人。
大三的一整年吴嘉君都忙于实验。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半,周末,以及没有特殊情况的寒暑假,她几乎都待在实验室里。见得最多的是朝阳落日与星空,听得最多的是机器运转的轰鸣声。
“天宁星”卫星载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天宁星”的成功发射,是对吴嘉君一年半以来的努力的最大肯定,也是团队三年间不懈奋斗的成果。
发射当天,吴嘉君代表川大天格团队来到了太原发射中心的现场,亲眼目睹了卫星的升空。
“热泪盈眶”是她当时的最大感受。她做到了。川大天格团队做到了。
“现在只是完成了研究计划的第一步,载荷放上去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吴嘉君说,把“天宁星”成功送上天之后,接下来还有很多研究需要下一届“天格计划”的成员们继续努力。
目前,“天宁星”卫星载荷已经经过了卫星载荷的上电检测、指令上行、数据下行等一系列在轨测试工作,进入了常态化运行阶段,将逐步开启对伽马射线暴、太阳活动、脉冲星等前沿空间物理科学的在轨科学观测,为天体物理学研究提供新线索。
吴嘉君(左一)作为川大天格团队代表来到发射现场
团队
队长就要肩负起队长的职责
“天宁星”的成功“上天”,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吴嘉君说。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吴嘉君,在刚刚成为队长时,由于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压力极大。高泰师兄鼓励了她,她也逐渐学会如何与成员们沟通,怎样去合理地安排科研任务。
当有实验计划要开展时,吴嘉君是项目的推进者,监督成员们按时完成实验任务,保障效率和进度。由于成员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项目,当考试、作业和实验相冲突的时候,吴嘉君又是团队的鼓励者,与团内成员沟通协商,在不耽误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推进实验,努力达成两全其美的结果。
除了团队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外,带队的博士师兄高泰和川大天格团队的指导老师王忠海老师也功不可没。
吴嘉君说,平时做实验遇到问题时会问高泰师兄,高泰师兄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会和王老师一起交流。他们也会在每周的组会上给王老师汇报实验的进展,听取王老师给团队的正向反馈。
责任是吴嘉君在谈到团队时,一直提到的词语。
除了全程跟进每一个实验的进展以外,在攻克项目的难关时,与团队成员只需负责自己的那部分任务不同,吴嘉君会把每一个部分都查明弄懂。“因为我是队长,队长就要肩负起队长的职责”。
空闲的时候,吴嘉君还会选修一些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课程,促进自身的综合与全面发展。
“做工程不仅要和设备打交道,还要和人打交道。和同学们沟通的时候,要把整个团队凝聚起来,这对于团队而言是很重要的。”吴嘉君相信这些课程会对自己更好地担任队长一职有所帮助。
打羽毛球和聚餐是吴嘉君团队独特的放松方式。
他们通常会在周三晚上,租两个羽毛球场地,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放松身心。而每个月的聚餐活动,则是加固了成员之间的友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吴嘉君形容团队成员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加入川大天格团队,是“为爱发电”。
“大家喜欢去做这个事情,为了做好也会不懈努力,直到成功。那种成就感,或许就是大家所追求的”。
科研
好的平台+热情和毅力=终有所获
00后的江苏妹子吴嘉君从小数学成绩就很好,高考时数学的附加卷将近满分。扎实的数学基础让吴嘉君在志愿填报时更加偏向工科专业,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让她对四川大学心生向往,最终她成为了川大物理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
吴嘉君与“天格计划”结缘于学院的一场宣讲会。
川大天格团队每年都会有针对大一大二本科生的宣讲会,内容包括专业学习、大创经验、“天格计划”团队介绍等等。在大二下学期的一次宣讲会上,吴嘉君知道了“天格计划”,并且从相识的学姐那里了解到了更详细的信息。短暂的思考过后,她决定报名参加天格团队的招新选拔。
川大天格团队共有四个小组,分别是探测器设计组,嵌入式程序开发组,电路设计组和科学数据组。吴嘉君最开始报名的是嵌入式程序开发组,但鉴于专业上的优势,师兄推荐她选择探测器设计组。最终吴嘉君接受了师兄的建议,报名了探测器设计组。
报名以后,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正式进入团队。考核共计两项,一项是专业技能考核,一项是辐射探测知识考核。探测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人自主学习,而专业技能方面会由组长安排每周一次的学习任务。因此,大二的整个暑假,吴嘉君都在为开学后的考核做准备。
现在回顾当年天格计划的考核,吴嘉君笑着说,“其实都不是考验大家有多聪明,而是考验大家有没有这个毅力,有没有这个热情,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吴嘉君坦言,自己在“天格计划”中的最大收获是提升了做科研的能力。一方面是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另一方面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拿到一个新的项目,怎么切入,怎么去准备实验,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后整理成论文等。
吴嘉君(右二)在实验室
“在参与‘天格计划’之前,我对科研的看法还处在一种朦胧的感知状态。”
对于吴嘉君来说,“天格计划”不仅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更是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
“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或许能够掌握一些课本上的知识,但不会有机会去应用它,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应用。”
一个好的平台,再加上自身的热情和毅力,才能把科研给做好,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吴嘉君现在对于科研的理解。
她很感谢学校和“天格计划”给她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让她有机会去真实地接触到科研,进而将书本上的知识实实在在去应用。她也很庆幸自己足够努力,足够坚持,才会有今天的这些收获。
本科期间,吴嘉君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物理学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带领团队获得2022年四川大学“十佳学生集体”,个人也获得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核动力奖学金、四川大学优秀学生、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项。综合排名专业第一的她,将继续深造。
未来,吴嘉君也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放疗的领域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 推荐阅读 ||
大川
采写/范鑫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