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博物馆新馆开馆在即!大川带你先睹为快

大川 四川大学 2024-03-13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漫过望江楼的鎏金宝顶

万千光芒散落到

碧水倾波的江面


九眼桥旁新落成的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

一座玻璃幕墙与灰砖红边合围的宏丽建筑

便映入我们的眼帘





7月23日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即将揭幕


据悉,四川大学博物馆将于7月27日至8月10日试运行期间接待公众预约参观。预约信息请关注四川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网站。


让我们追溯着时间的脉络

一起走进川大博物馆

率先领略焕然一新的

世界级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至今已有近11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博物馆之一。


1914年,当第一任馆长戴谦和(D.S.Dye)开始筹备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时,博物馆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展览、陈列也都还是遥远的概念。



20世纪30-4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懋德堂远景。位于懋德堂二楼的古物博物馆,已不定期向市民开放,在40年代已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


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筹建事务所外景



历经百余年发展,如今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兼备人文与自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坚实的科研传统,卓立于世界大学博物馆之林。


改扩建闭馆施工前的四川大学博物馆



即将开启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由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整合而成,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与四川大学双方充分发挥市校资源优势,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共同打造的以展示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为主的一流综合性开放型博物馆。


双方将共同努力,把四川大学博物馆建设成为集收藏保护、展览研学、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心。



即将开放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



刚刚完成改扩建工程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约7万余平米,展厅面积上万平米。新馆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和临展特展构成。


未来,四川大学博物馆将一方面继续成为全校师生的传统文化与科学素养的教学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将面向社会大众开发,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和公共博物馆的双重社会职能,在科学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交流、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开启新百年的辉煌航程。



让我们一起走进川大博物馆,看一看新馆新貌吧!





新馆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临展特展构成。



1

  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以“西南天地·云汇大川”为主题,展厅面积4600余平米,展览叙事以祖国西南天地的自然人文知识、科学家的调查活动和研究视野分别为主、辅线。


序厅中连绵山脉之间浮现西南地区的珍贵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人文遗迹。正如展览主题试图向观者传递的意象:西南天地,风云汇聚,一切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



基本陈列展区的四个展厅,引领我们走进一幅中国西南的“深度地图”。





/ 第一展厅:自然篇——万物的交响 /



本展厅的参观动线设计是根据西南山地由东向西,以平原、山地到高原的地势变化为轴线,带我们寻访西南自然万物。



部分展项效果提要


川西沃野



青藏高原



相关展品:

川金丝猴


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兽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地区,以其缕缕金丝似的柔软长毛而被冠以“金丝猴”的美名。


喜马拉雅旱獭


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兽类,青藏高原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等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


走出鹰击长空的自然世界,追随先贤百年考古足迹,我们步入历史的时空。





/ 第二展厅:考古篇——历史的断面 /



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中国西南古老文明的蛛丝马迹如拼图般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如神秘的海底冰山逐渐浮出水面。


战国虎钮錞于


錞于是一种军中的乐器,主要发现于长江流域地区。这件錞于征集于重庆市万州区。圆肩、直腰、中空。顶部有盘,盘面正中有一虎形钮。虎钮四周阴刻人头纹、回形纹、鸟纹、云纹等十余个“巴蜀图语”符号。这是目前单件器物上发现这类符号最多的青铜器。



部分展项效果提要


发现三星堆


1934年,华大博物馆主持了广汉月亮湾遗址的发掘,三星堆考古和古蜀文明研究的大幕缓缓拉开。



探沟复原场景与组合式动态投影构成的展示空间,将我们带回上个世纪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现场。


1934 年 3 月,月亮湾燕家院子,第一个探坑发掘现场。穿靴站立坑左者,葛维汉,右一长袍礼帽者,林名均。


此后,代代川大考古师生在三星堆遗址接力探索。20 世纪60 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便亲临月亮湾,预言这一带将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1963 年,冯汉骥(前排中央)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


20 世纪 80 年代,由林向、陈德安、陈显丹、霍巍、李永宪带队的三星堆考古实习,迎来了历史上最大揭露面积的三星堆考古发掘,也为两个世界瞩目的祭祀坑的发现埋下了伏笔。


1986 年,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右二,林向;右一,霍巍)


21 世纪,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让川大考古更多的青年师生投身其中。




相关展品:

商代玉璋


玉璋色泽深褐近黑。器身修长微弯。射部的兽首式扉牙表现为张口兽头向左右斜下方伸出,颇具凶猛之势。这件出土于月亮湾的牙璋和后来三星堆出土的牙璋造型颇有区别,与同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陕北石卯牙璋可能有关联。


商代玉琮


外方内圆,中空的柱体,是玉琮固定的形制,它可能是古人用以沟通天地或生死的器物。这件玉琮黄褐色,其上的平行线纹、两侧壁的圆圈纹,可能是某种动物或兽面纹的简化样式。



汉墓探微

汉墓,犹如一方小舟,载送两千年前汉代人的亡灵奔向永恒的仙界。汉代人在墓葬中塑造的现世镜像比世俗的身躯远为坚固,并最终凝固为图像中的历史片断。



相关展品:

东汉仙人六博画像石


餐风饮露的仙人身形廋削,长着羽毛,耸着两耳。一方大概赢了,高举双手欢呼。仙人侧脸上同时刻画了正面的五官。


东汉西王母画像砖


西王母是汉代图像系统里最常见的神灵。有时她表现为年轻女性,有时有东王公陪伴,但更多的时候她都是老妇人模样。她的身边常常有九束尾巴的狐狸,三只脚的青鸟,跳着舞的癞蛤蟆。



古寺遗踪


唐宋时期,巴蜀跃升为全国佛教文化的重镇之一。在邛崃县龙兴寺遗址,前后两次共出土的佛经石刻超过一百件。透过这些残存的石经,我们仿佛看到了大唐盛世益州佛教文化的兴隆景象。



相关展品:

唐代菩萨立像


这尊菩萨像是目前存世少见的唐代单体菩萨立像。微屈右腿,遍体璎珞的菩萨,虽然断了双臂,褪了颜色,依然能催生无限的遐思。



隋代敦煌写经《大智度论》


隋唐时起,人们通过抄写佛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官府雇佣或寺院中专职抄经的人被称为“经生”或“抄经人”。由于代人写经是以数量计酬,“既工且速”于是成为“经生”们的特殊追求,由此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特殊书体——写经体。该件展品也是此次展出中七件极为珍稀的敦煌藏经洞写经之一。



蜀中民窑


在陶瓷器被广泛使用的唐宋时期,繁华富丽的西南益州,老百姓食间的碗、盂,饮间的杯、壶、盏,梳洗的盆、盘,度夜的灯,清供的瓶,摆弄的玩具,甚至陪伴逝者的俑像,都由成都及周边民间窑场烧制。蜀中著名的邛窑、琉璃厂窑,便是其中的代表。



相关展品:

唐代青釉褐绿彩花卉纹胡人抱角杯


尖帽子,深目高鼻,虬髯胡,是唐代胡人图像学的标配。所抱之器,也是当时广泛流行于中亚、西亚的来通。这件器物是用来饮酒的杯子。


唐代青釉褐绿彩鹅杯


鹅之膨大身躯,大概能容下很多量的酒。当它回首张口衔自己的尾羽时,那尾羽就绽放如新荷,成了招呼饮者的杯口。




历史的断面在这里层层揭露,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到“高原丝绸之路”,一代代川大学人展示着考古之风采,续写着不缀之弦歌。





/ 第三展厅:民俗篇——市井的生活 /



晚清民国年间成都的市井,穿梭着各式各样华西坝学人的身影。老成都人的生活被他们记录、拍摄,日常用品被收集、被标目、注释,为我们留下来第一手珍贵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资料。


部分展项效果提要


宅此川蜀

翻阅一百年前的照片,可以发现当时的成都平原,无论城市乡村、池楼宫观、街坊商铺、民居院落,处处都装饰着川西建筑最常见格子窗的几何图案。



相关展品:

清代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


据馆藏档案记载,这件屏风征集自文庙前街杨遇春“宫保府”的杨氏后人。屏风通高仅 97厘米,可能是厅堂内座位后竖立的小屏。中心图像为通景,双面分别绘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上下铺排古代诗词、人物和博古花卉。



婚俗即景

自周礼延续下来的六礼程序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两千年。说亲必用媒人,迎娶必用鼓乐。透过婚嫁百事的珍贵收藏,也可窥见中华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沉厚重。



相关展品:

清代蜀绣三国故事戏曲人物堂彩(一对)


这种巨幅堂彩往往是在婚嫁这样喜庆的日子,和檐彩组合,用以装饰拜堂成亲的“堂”的大门。中国人所谓的“张灯结彩”,其中的“彩”就包含这些华丽灿烂的织物。


清代银累丝点翠镶珠玉凤冠


此件凤冠银累丝塑形,翠羽铺花,凤鸟口衔珠滴,翡翠、碧玉嵌填其间。新娘行走时摇曳,揖让时轻响,转侧时流辉。盛饰,有时是对岁月人生的敬重。



成都皮影

特属于成都的高腔灯影,是中国皮影戏的代表性遗产之一。才子佳人、神仙道化、攻城掠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在半尺戏台上铿锵演绎,说尽大千世界的悲喜人生。 



相关展品:

清代皮影全幅场景《钟馗嫁妹》


成都小灯影中的精品,为民间传说《钟馗嫁妹》的故事。在这场戏中,钟馗摇着折扇,脚踏小鬼,横跨在四川常见的竹竿上。钟小妹身穿黑花褶子,大模大样跨骑在驴背上。前面开道的、后面背嫁妆的都是小鬼。






/ 第四展厅:民族篇——族群的记忆 /



20世纪上半叶起,中外学者开始踏访少数民族的生活印迹,并展开多维度多学科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华西学派”。他们留存下大量的标本、笔记、日记、信件、相片、手稿、文章和书籍,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西南民族珍贵的原始资料。



铜鼓,承载着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青铜铸造的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更是顶礼膜拜的神器,象征着财富、地位和权力。铜鼓鼓面往往装饰着各种有意味的纹样,如代表太阳崇拜的太阳纹,暗示雨水崇拜的蛙纹,等等。



部分展项效果提要


藏东印象

青藏高原东南横断山脉地带的藏东,天风浩荡,可以纵马驰策;夜空莹澈,可以手摘星辰。这就是藏东的红土地,早年的民族学调查带给我们最初的印象。



相关展品:

清代格萨尔王和三十大将唐卡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千百年来在藏族地区流传,深受人民的喜爱。来自四川德格地区的这幅唐卡以格萨尔为中心,将追随他的三十位将领全部绘出,在传世以格萨尔为题材的唐卡绘画中极为少见。画面物象清减,用色淡雅,与藏地唐卡常见的绘画风格相较,自成标格。


清代大鹏金翅鸟铜造像


大鹏金翅鸟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此尊造像鸟首人身,金睛灿烂,利口啄蛇,足踏龙魔。双膝微微下屈之时,两翅展如鹰隼,直欲飞举。



云上羌寨

在华夏先民最早的传说中,古羌人是生活在西北的牧羊人。被尊称为“阿爸锡拉”的“释比”,手执法器,在“咚咚”的羊皮鼓声中,用悠扬的颂唱,传承着羌族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展品:

铁师刀


法器是羌族释比在法事活动中使用的法具,用以配合不同的唱腔与舞步。这把具有神秘图像的师刀是法器的一类,上面的图案有着威胁邪魔的作用。


释比图经“刷勒日”


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他们历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图画经卷,羌语称“刷勒日”,其上图画涉及到羌族的历史、地理、生产、生活、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这类图卷目前除少量存于羌族释比手中,国内外公私收藏非常有限。



彝乡素描

川南的彝族,生活在高山密林之间,火塘终年不熄,守护着他们的身体和家庭。彝族武士体格强健,勇武善斗。博物馆收藏的这套传承久远的武士盔甲,还带着累累刀痕,满身硝烟,展示着一个勇武民族辉煌的昨日。



相关展品:

清代彝族车形银酒具


彝族的酒具通常很考究,其中银制酒具尤为华贵精致。这件车形银酒具工艺复杂,造型独特。传闻彝族此种多流酒具只有一个流可以吸酒,其他皆为装饰,准确选择吸嘴是才思聪敏的表现。

元代(传)彝族皮甲


经过曝晒、髹漆、桐油浸泡等技术处理的野牛皮,被裁成大小不同的革片,再以皮绳连缀,制成了彝族战士的铠甲;羊角纹、鱼骨纹、几何纹和阴阳太极纹等纹样描绘其上,寄托着对战士特殊的祝福。



苗地行记

穿着蓝色的衣裳,戴着纯银的饰物。苗族人用仪式表达和祖先的沟通。手势、踏步、缓慢的移动,是神灵能够读懂的秘密语言。




相关展品:

银头箍


圆柱形的银头箍,也叫银围帕,通体银制,分三层:上层为草叶上簇拥的繁花,花芯缀以轻红、深红珠子;中层是两圈经锤揲、模压成型的飞凤和写意动物;下层为细丝连缀的棱柱形银穗。


蜡染百褶裙


整条裙上半段为素净天蓝色面料,下半段接驳五百多道细密的蜡染褶裥。褶裥层层叠叠,密集厚重,十字、团花、变形云纹隐藏其间,若隐若现,斑驳陆离。下摆横拦两道紫红色刺绣,打破了蓝色可能的沉闷。在处理上段与下摆的接驳位置时,苗族女子采用了巧妙的针法,使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两种结构得以完美衔接,堪称简与繁巧妙结合的民艺典范。




纳西密语

十二生肖木板画


背依雪域高原,俯视云贵高原。羌、藏在他们的北与西北,彝、汉在他们的东与东北。那杜鹃花盛开的居那延罗山,就是纳西人的故乡。




相关展品:

《神路图》


在纳西人的古老文化中,对灵魂最终归属的想象十分丰富,如“北方祖先之地”、 青春永恒的情侣灵界、亡灵再生的“人间”、成神的“三十三个神地”“十八层天”,等等。但要让亡者进入到理想的生命空间,则需东巴站在《神路图》旁依序咏唱经文,评断路径,引导亡灵摆脱种种折磨。这张长近十米的传奇古代宗教绘画除了包含纳西人的传统生死观,还融汇了多种宗教思想,特别是本教的观念。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

  自然专题展



自然专题展由生命之树、自然与人和探寻生命本质三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不同类型生物演化的历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



/ 生  命  之  树 /

38亿年的漫长演化,见证了无数神奇生命的熙来攘往。今日地球上种类各异的万物生灵,包括我们人类,一起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



部分展项效果提要



演化之路


动物百态



/ 自  然  与  人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哲学课题。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演进都会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分展项效果提要



天府家园


和谐共生



/ 探寻生命本质 /

川大科研工作者近百年的积累,带给我们动物标本14余万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这近100万份的动植物实物标本,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未知的第一手凭证。




3

  艺术专题展



拾阶而上,玻璃长窗外水天无余,触目清旷。进入四楼的艺术专题厅,架空 12 米人字坡屋顶豁然开朗。这里是古人造物的殿堂,由古代工艺、书画艺术、织绣艺术三部分组成,展示百余年来博物馆通过采集、发掘、购买、 接受赠予等各种方式收集的大量精美、具有不同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工艺品。


天与工巧——古代工艺展

凝土、烁金、攻皮、剡木、刻石、磨玉、设色,牵麻索缕、机杼针线。人工制品是器皿,是工具,是装饰,是清供,是安魂之器,是栖身之舍。今天,曾经的生活变成了艺术。



相关展品:

清代德化窑白瓷观音立像


被誉为“中国白”的德化窑瓷器,以各种白瓷塑像最为名贵。观音菩萨双目低垂,嘴角含笑,右手施法印,左手持如意,璎珞披垂,衣纹风动,妙相庄严。瓷质如凝乳,微泛浅青,更添冰清玉洁之感。


清代毕荣九款玻璃内画金陵十二钗图鼻烟壶


虽然空间逼仄,反向操作困难,晚清的内画大师毕荣九仍然在鼻烟壶的方寸之间,绘就了一幅布局工致的仕女雅集图。蕉、竹、松、石,琴、棋、书、画。十二名女子,优雅,端丽,她们可能是晚明以后流行坊间的各种“百美图”的个性化呈现,也有可能就是曹翁笔下传诵不休的金陵十二钗。



尺幅寸心——织绣艺术展

中国古代的印染织绣,兼具实用和观赏的功能,是古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物品。织绣艺术厅,编织经纬交错的奇异世界,闪烁丝的光泽,窸窣绸罗的声响,摇动逝水流年的背影。     



相关展品:

清代缂丝红地八仙斗方


八件斗方除了复杂的缂丝工艺外,还有笔绘上色的部分。八位神仙手持各自的法器,神情与姿态各异。衣着款式与面料纹饰,俱是根据各自的性格和形象做了特别的设定。在通用的红色背景下,缂丝艺人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神仙图样。


清代蓝纱地绣八宝云龙纹单袍


此件纱地单袍应为清晚期的夏用款。除托领与马蹄袖处有光面窄绸镶边外,通体纱地。辅以纳纱绣,绣出的多头云纹、暗八仙、红冠鹤为主体的底纹整齐规范的向外扩散。又以颇具立体效果的盘金绣在前胸、后背、两肩及下摆等处缀以龙纹,金光灿然。整个搭配显得层次分明,且跃然空灵。



翰墨书香——书画艺术展

砚,以石、泥所成。笔,以兽毫约束。墨,以烟煤渍积。纸绢,以动、植物纤维造就。这些取材天然的工具,成就了最“中国”的艺术形式,中国书画。



相关展品:

元代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轴


这是目前所知元代画史上两位大师黄公望与王蒙合作唯一传世之作,也是王蒙传世的第一幅作品。六百多年前留下的这幅无上神品,静述着当年的书酒风流。


元代赵雍楷书《青山诗》册页


赵雍 , 字仲穆,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和管道昇的次子。幼承家学,书画俱佳,中年已名噪南北。他的书法作品今存世不多,此册页楷书录中峰和尚(明本禅师)长诗《青山》,结体稳健,字形秀美,体势清劲,温润闲雅,颇具松雪遗意。


近代张大千《黄山松云图》轴


大千先生山水画中,不乏黄山题材,但如此巨幅甚少。作品以收藏多年的一丈二尺“乾隆内库纸”,研以极其贵重的“闇然室”墨绘就。四十不惑的这一年,先生特意在此株伏而不倒的迎客松旁,以孙登之啸自表,却不知画中人物双目所望,又是何等风景。





走进川大博物馆

也走进了西南天地的自然与人文世界


我们可以去探索

地球万物生灵的隐秘生活

也可以去感知

古代人类造物与艺术创作的神奇力量


人与自然、城市与村落

不同时代、不同族群、不同的民情风物

在这里交织为一幅幅壮丽的图卷

让人们从中去体味

历史的悠远和文明的力量



四川大学博物馆

静待各位的光临




|| 推荐阅读 ||

川大戴峰教授荣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

川大10项成果获教育部奖励!

奋进!川大在这个领域多项排名全国第一!

大川

来源|四川大学博物馆

编辑|边子捷

责编|袁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