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涛哥”的课你上过吗?可以体验茶百戏、射艺……的那种!
在川大,有这样一位老师
因热爱,他“跨界转行”学习语言和文字
投身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川大,有这样一门研究生课程
精彩纷呈
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与新闻学院
王涛老师和他的《中华文化才艺》课程
王涛老师和同学们在《中华文化才艺》课上合影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的词云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王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跳彝族舞
跨界转行文科
他自学古琴
于北方生长,在南方生活,于东部求学,在西部任教。走过不同地域、拥有丰富经历的王涛老师认为,只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来获取价值是有所缺失的,“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我中学时看到一群老汉聚在西安城门下唱秦腔,这个音画结合的场景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是王涛老师自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转向文科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支撑。
借助工科的逻辑思维优势,他在语言学研究中不断创新。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伴随他一路前行。
在他看来,从小的语文学习,是他自然而然与中华文化结缘的基础。“进入文科学习后,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各类雅俗文化。”
从小,王涛老师就对古琴充满了兴趣。“古琴表现内容的深处和中文系所探寻的真善美是一致的。”于是,他在读研后开始学习古琴。
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瓶颈时,他会弹弹古琴来平和心境,帮助自己清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从而积攒力量攻克难题。“古琴给我带来了一种正能量反馈,这也是我在《中华文化才艺》课堂上想和大家表达的一种真情实感。”
于中华文化之中
寻求“乐”感
2019年,王涛来到川大文新学院任教。恰巧在这一年教研室决定开设《中华文化才艺》课程,便将这个教学任务交给了王涛。
“我接手之后,就想尽量把它变得更有意思一些”,第一次开课时,王涛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古琴入手,由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核引入,逐渐转为由同学们展示,最终由大家一起搭建起文化的舞台。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课程吸引了许多中外学生。在这门课上,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展示、分享自己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才艺。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的针灸技艺展示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的中国舞展示
某次课上,碰巧有四位同学分别展示了茶艺、射艺、中国舞和现代改编爵士。茶艺的温和,射艺的健美,中国舞的轻柔,爵士的活力,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更形成了彼此的呼应和对比,给在场者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受。“截然不同的四种才艺先后展示,产生了 1+1+1+1>4 的效果。”王涛说。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的“茶百戏”展示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的射艺展示
除才艺展示之外,课程中还设置了时下热门的“亚文化”专题讨论,如“古风歌曲”“汉服”“游戏”“漫画”等。
谈及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王涛说:“部分亚文化在未来也许会变成主流文化,我们高校文科教师有责任把现有的研究变成知识,让未知的研究变成大家的共识。去伪存真,把好的东西摘出来跟大家分享。”
《中华文化才艺》课上的帽子舞展示
“学习才艺,学习文化,会让我们感受到平和的、绵延的乐,而非瞬间的、转瞬即逝的喜。”谈及中华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滋养时,王涛说:“乐,能抵御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焦虑和不安。让同学们有意识地培养乐的心态,我觉得是这堂课最大的意义。”
让教学鲜活、有趣
与学生共同进步
其实,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王涛的课总是鲜活又有趣。“教学更像是一种艺术,当老师和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时候,就像构建了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双方的交流应该是鲜活、有趣的。”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理解学生的想法,也是王涛把知识讲“活”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之中穿插游戏、动漫等元素,并与课堂知识结合,既能让课程“活起来”,也能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现代汉语》课堂
“涛哥”是学生们对王涛最常见的称呼,当提及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的关系时,他表示这种师生氛围让他自己也十分开心。
“每次上课,我都想把我的所思所想快乐地传播出去,也想从课堂中得到一些反馈。从同学们对我想法的回应和课上课下的交流来看,我并不是在单向地传播知识,甚至在课堂中得到了一些研究思路的启发。”他认为,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学意义的最大化。
开课以来,《中华文化才艺》就广受大家的好评。这门课广受欢迎的背后,不仅仅是其形式和内容的新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被大众喜爱的缩影。
“这种沉浸式的课堂,让大家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学习中华才艺的同时,体会到一种乐的状态,增强内心的文化自信。而留学生们也能够获得对中华文化的切身感受与理解。”
学生们如此评价课程
曾云欣:
文化中,最喜欢的是老师讲解的喜怒哀乐文化的延伸,从“喜”到“乐”,每种情绪的端,感觉连起了很多东西,余韵悠长。才艺中,最喜欢老师弹琴前对适配环境的描述和琴声融合的情境和茶百戏才艺研制茶粉时一道又一道的磨茶、筛茶的过程。粗筛到能够点茶的茶粉,一趟趟的奔波,一遍遍的研磨,茶宪击拂的轻重缓急,动静之间的微妙感悟,点茶因动而有趣,静而有味。
杜艺超:
除了中华文化才艺,这门课还有一些无形的文化氛围和塑造力量。每一个人都是分享者和参与者,分享着自己的才艺和收获,也从老师和同学们那里汲取新知和情绪价值。即使偶尔被生活中的喧嚣混沌所烦扰,也会在课堂上被老师同学们的热情所感染,你会体会到一种包容开放、和谐统一。也许,正像王涛老师所说的那样,“文化,化入人心。”与中华文化相伴,也会多一分宁静和从容。
姚秋敏:
从各类不同的才艺表演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的不易,看到了少数不被众人所熟知的文化,深切明白自己未来可能肩负的责任。虽然在有效的时间里只到了解中华文化一隅,但是给我所留下的回忆却是无尽的,虽然文化可能会区分雅俗,但是文化却不分高低,无论是精细的还是简单的,人民大众热爱,都是当之不愧的“好”文化、“好”才艺,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接触更多中华文化,也希望“藏”在角落的文化能够不断的被大家熟知。
这位工科出身的青年语言学者一路跟随自己内心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在不断深耕研究领域的同时,也努力带领学生们去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热爱不断滋润着他内心那颗幼时就已埋下的中华文化的种子,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在未来终会开花结果。
|| 推荐阅读 ||
大川
文案丨宋婧妍 孙晓敏
编辑丨赵晨曦
责编丨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