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十多门课程满绩,她是想成为科学家的川大何婧秋

四川大学
2024-10-19


四十多门课程满绩,专业排名班级第一

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科研文章获评高被引论文

她说她的故事稀松平常

不过是不断受挫,不断继续
向着既定的目标——“科学家”

无数次重新站起来,前行


踏实严谨:在磨练中前进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何婧秋,是川大首届强基计划的学生,来自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2020级基础医学专业。


高考填报志愿前,何婧秋对许多专业都充满了兴趣:基础医学、考古学、航天航空......在不断摸索着前进的旅程中,她也在思考着自己到底适合或擅长什么。


进入川大强基计划,在何婧秋眼中,更像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从小便秉持“认真对待,绝不敷衍”态度的她,就此踏上了科研之路,开始探寻真理。


大一下学期的暑期,为了学习实验室的相关操作,何婧秋选择了留校。每天早上八点,她会从江安校区前往华西校区的实验室学习,晚上八九点再返回。除了实验,她还根据导师王魁老师给出的项目查找相关文献,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大创经历。“认真对待,绝不敷衍”的学习态度,让何婧秋独自完成了申报书的撰写且质量得到老师认可。适逢当时有个综述文章征稿的机会,王老师便将其交由她撰写。


何婧秋学习实验操作(左一)


“王老师的学术思维非常缜密,对待科研的态度也很严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何婧秋回忆到,在文章修改阶段,小到字体和标点符号,王老师都会认真批注。为了不断优化文章,图片也仔细调整了十几版。这篇文章也成为何婧秋第一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的综述文章。


王老师对待科研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何婧秋影响很大,她以此标准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在继续探寻真理的过程中,她与师姐董丽霞共同合作写的另一篇综述文章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


何婧秋在实验室


在顺利发表文章的背后,多的是他人无法看到的失败与受挫。她说:“失败是常见的,有时候十次实验可能只有一次成功。”在不断受挫,又不断重整旗鼓向前出发的经历中,何婧秋也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在苦难之中去获取内心的平静。


从容不迫:在思索中坚定

进入大三后,何婧秋加入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课题组学习。“组内老师们的科研思维非常具有创新性、启发性以及批判精神。有时候组内分享汇报文章,一篇nature、science等文章的分享,基本上要讲3小时左右。”她说。


何婧秋很喜欢听学术汇报,特别在受到老师们影响后,她开始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并提出问题。在参加第七届吴宪吴瑞国际学术研讨会后,何婧秋思索着科学背后的伦理问题。在她心中,对宏观伦理问题的思考更能体现出科研的社会意义。


何婧秋参加第七届吴宪吴瑞国际学术研讨会(右二)


而科研本身是什么呢?


经过思索,何婧秋也有了自己的答案:“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未知,寻求万物真理。”在做实验之余,保持着好奇心,不断去追问为什么。“我想未来有一天,我真的可以成为科学家。”她说。


在老师们的联合培养下,何婧秋秉持着严谨、踏实且具有批判性的科研思维,汲取各家之长,目前已经独立承担课题《半胱氨酸双加氧酶1(CDO1)抑制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她说,“若真的能为推动人类医学事业发展做出自己哪怕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那便是不胜荣幸和欣喜的事情了。”


步履不停:在探寻中感知真理


何婧秋从小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下长大。情感细腻的她,对现在所获得的一切都具有很复杂的感受。


“一方面我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个平凡且幸运的人”。何婧秋说,在她出生的地方,人们时常能够听到“女孩子读书没用”之类的偏见话语。亲人或许不能理解实验、文章的内容,但还是给足了她自由探索的空间,一路默默陪伴并支持着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何婧秋与家人


“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


在努力攀登的每一级阶梯上,何婧秋都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


参加学生工作时,何婧秋曾担任2020级基础医学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任职期间,其所在团支部获“四川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她也连续两年获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参加科研比赛时,她利用学科交叉思维积极向外探索,与法医专业的同学共同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并获得法医赛道校级优秀奖。


拓展自身能力时,她凭借着对编导的热爱与阅片经验,作为主创成员自己编写剧本并担任导演,拍摄的微视频获得了四川大学“8秒正能量——青春使命 100年”主题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一个科学家必备的思维是如何将研究说成一个故事,让台下听众听懂并认为研究是有意思的,是对人类未来有意义的。”怀着这种理念,自参与小组作业,到课题组、科研论坛等大大小小的汇报,何婧秋基本都会担任汇报人的角色,她总是以条理清晰的表达与自信满满的状态,努力传达,希望所有观众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何婧秋做学术汇报


“真正使内心富有力量的,是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与内心的豁达,对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川大强基计划录取的首批学生,今年,何婧秋顺利转段,将继续在川大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她说,在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下,她可以撇去浮躁的想法,踏踏实实学习并尽可能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培养严谨诚信的科研思维。相信未来在川大的三年时间里,她将仍以“认真对待,绝不敷衍”的精神鼓舞自己,继续探寻万物真理,向着成为一个科学家的目标,坚定前行。



【今日大川】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采写/编辑丨张舒雨

责编丨袁月


美了美了!夏天,总要看次川大的荷花吧!

校长汪劲松会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厄温·内尔夫妇

四川大学2024年国际课程周,来啦!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