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节的感悟 | 做母亲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

2016-05-08 邻人 港中大深圳家长


今天是母亲节,每个人都有母亲,现在又正在做着母亲,无论从哪个角度似乎都可以说点什么。原本想仿照一个世纪前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出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的宏文来,竟发现自己对怎样做母亲并无一套特出的见解,实践中也一直有困境。于是顺势斗胆写下题目《做母亲的现代性困境》。但其实又想,也许并不符实,我体会的顶多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母亲的特有困境罢了。又想,光是谈困境也不行,还是得挖掘一下我们这一代母亲的优势和超越性,给自己和母亲们鼓鼓劲的,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题目:做母亲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我的目的是想清理和思考一下我们这一代母亲在历史中的文化特殊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这一代母亲是历史长河中最脆弱的一代母亲。与我们的母亲那一代比,与二胎政策正式实行还有机会生二胎的母亲们比,我们内心里、骨子里都是最脆弱的,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宝贝”,我们不能承受这“一个宝贝”出任何问题。这种脆弱性其实从孩子一出生甚至未出生时已经存在着的了,只是我们一般不愿去触碰,不愿去正视,我们只是在祈祷:愿一切安好。而这种内在的脆弱性一旦和外部生存环境中的不良方面相结合,就更增加我们的紧张程度。记得孩子两三岁时,某一次等公交车,突然不见了孩子,立马大叫,原来她转到了公交站牌的另一面,那完全是魂飞魄散的感觉,相信很多母亲都有类似的情境。我们明明知道如果孩子能够自己上下学,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但诸种不安全的报道使我们不敢让孩子单独走路,从幼儿园到小学,完全接送。初中远,住校,开车接送。直到高中才敢稍稍放心。而一旦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回到家里,我们还是会有种种的担心。这是独生子女政策给我们这一代母亲带来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当然依母亲的性格和心理素质而会有程度上的不同。

作为我们这一代母亲除了脆弱之外,我们可能还容易出现其他心理上的毛病,小毛病比如某种心理上的“固化”。举个例子,我们的孩子刚出生时叫“宝宝”,这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上小学了,还是“宝宝”,初中高中了,依然是“宝宝”脱口而出,甚至孩子大学了,还是不时会叫一两句“宝宝”,我想,这在历代母亲中都是罕见的特例。弗洛伊德说口误或笔误都深藏着心理信息,那么我们在孩子十几二十了还叫他们“宝宝”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愿孩子长大,可能我们在某个年龄段永远需要一个“宝宝”依偎。记得看英国人巴里写的童话《彼得潘》,一开头写,温迪蹒蹒跚跚在花园里走路,温迪的妈妈感叹道:“你要永远这么小该多好啊!”孩子一天天长大,可我们心理的某一部分还停留在他们的童年,依然用爱幼童的方式去爱他们,满足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这一点,还会造成一些悲喜剧。据媒体报道,有独生子女的妈妈在儿子婚后还不放心儿子能盖好被子,半夜去卧室盖被子,把儿媳妇吓个半死。而因为永远把孩子看成“宝宝”而过度照顾的情形简直不胜枚举。

作为独生子女的妈妈,我们原本是比较现代的妈妈,我们的文化素质比起上一代来不知要高多少,但是“一个宝宝”加深了我们的传统性。为了孩子小的时候不孤独,我们会花出大量的时间来陪伴,虽然不一定是孩子理想的陪伴者。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又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课外学习,去择校。我们毫无怨言地把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身上。虽然只有一个孩子,却过得有时甚至比传统的母亲更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一种根深蒂固的奉献精神再加上现代生活环境中新的教条所塑造。我们虽然从理性上懂得这一切,行为上依然不能稍稍超脱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会是优秀的。我想,我们未说出的脆弱可能已经先天地感染了孩子,我们过多的照顾也减弱了他们的生活能力。而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出来的孩子相比,他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又要差几许。

当然,在我们深度参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一些积极的因素,一些超越传统母亲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其中最珍贵的一点可能是,我们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的一代母亲。上一代的母亲们,或者说中国历代的母亲们,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照顾孩子的吃穿用度上,除了日常生活,她们也无能力去照管别的,而我们这一代母亲,可能头一次懂得关心孩子的心灵和精神需要。据我自己的体验,即使是我们这一代和母亲的的关系,也是很少有深度的交流的,尤其是在我们的成长年代,一旦进入青春期,我们和父母的交流就显得肤浅和表面了。当然这是中国人的特点,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不能深度交流,虽然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养育我们,他们年老的时候我们可以赡养,但在这种关系里,毕竟义务和责任占有相当的比重,还有朴素的爱。但是在我们这一代,可能我们已经迈出了父母和子女间深度交流的一些步骤,当然这依然很考验我们做母亲的,当孩子你吐露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和困难,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及时的回应和帮助,如果你说的话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去,他们也会向你关闭心灵的窗口,但我们已经在尝试着建立如朋友一般可以谈心的母子关系,这毕竟是一个进步。
第二点,我们毕竟还是最有社会性最能找回自我的一代母亲。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母亲,我们的文化水平、学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热情还是远远高于前一代,因为一个孩子,我们的闲暇实际上也还是多于前代母亲,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那逐渐失去的自我也正在迅速返回,我们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并在工作的或大或小的成就里体验人生的肯定性价值。我们也有能力发展更为广大的社会关系,包括家长朋友圈也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一种,所以当提早来临的空巢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依然还是能过得比较精彩。总的来说,我们可能还是最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最有自我风采的一代母亲,当然我们依然面临着一些未来的挑战,包括应对成年后的独生子女可能存在的问题。行文至此已经如此之长了,赶快打住。可以憧憬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不用再当独生子女的爸妈了,但我们这一代母亲的经验可能依然有它的价值,希望下一代母亲们在心理更强大的同时过得更幸福更有风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港中大深圳家长微信公众号:cuhkszjz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微信公众号:cuhksz2014博闻约理微信公众号:cuhkszbwyl港中大(深圳)家长咨询2群:439713965港中大(深圳)家长咨询1群:4243021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