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你优秀坚强得让人心疼!
她确诊发病率不足
十万分之四的罕见病
六年中
3次手术,3次复发
仍以优异成绩考上中石大
在大学
靠拿到国家奖学金
坚持勤工俭学
她自己负担治疗的费用
把贫困生的名额让给更需要的同学
她每周一天去医院化疗
边输液边学习
来回的路上看书复习
21门必修课
17门90分以上
成为班级第一
保研至浙江大学直博
她是王怡
她说——
世间万事做了就不难了
那些想着可怕的东西也无非如此
对之后必然到来的各种困难
我需要的只有勇气
”一个冬日的下午,阳光灿烂。21岁的王怡走进北京肿瘤医院,开药、缴费、取药、化疗。护士看到她来,主动取出一个小桌板,帮她固定在输液的座位上。王怡左手输着液,右手沙沙沙地写着习题。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这个女孩恬静而坚毅的脸上,周围的病友只要看看她,心中的焦躁就能缓缓地平静下来。
王怡来自江苏常州。13岁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骨折,被查出了侵袭性纤维瘤,这也解开了之前她的手臂为何总是隐隐作痛的谜。这种肿瘤的发病率不足十万分之四,和其他一些罕见病一样,它没有专门的药物,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切了再长,长了再切。”就像医生预料的那样,六年的治疗结果就是3次手术,3次复发。
治疗肿瘤最好的医疗资源在北京。虽然病魔缠身,但王怡在学习上从不甘落后。她希望能考上在北京的大学,边学习边治疗自己的病。“我是学生,学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既然身体已经很糟糕了,如果学习再不好,那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王怡成功考上了自己向往的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自己热爱的化工专业。
命运的捉弄从未让这个姑娘丧失生活的胆量。大一暑假,王怡终于发现,对于侵袭性纤维瘤,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位专家提出了手术之外的治疗方案。既然手术治疗总是失败,她决定破釜沉舟,尝试这个新方案——化疗。没有任何人陪同,王怡开始了一个人的奔波:自己去找医生看病,自己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没什么不行的,我看病的经验丰富呀!”王怡微笑着说出的这句话,坚强得让人心疼。
在不断与病魔抗争的同时,王怡始终自强不息。每周要拿出一天时间去化疗,被占用的学习时间,只能在路上和医院里补回来。每周四中午12点王怡要出发去肿瘤医院进行治疗,而每次治疗前都需要做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由于王怡的课程安排,只有周四上午可以做,但要到下午才能拿到报告。校医院的医生为了帮助王怡赶上化疗,每次都优先安排王怡做检查,并赶在12点之前把她的检查报告做好。王怡说:“取检查报告时,报告都提前放在盒子里了,每次都能感受到校医院医生无言的关怀。”从昌平的学校到海淀的医院,先坐公交,再倒3趟地铁,往返4个多小时,足够复习完“马原”“毛概”;晚上8点才回到学校,还可以找到没熄灯的教室自习到10点……王怡觉得,“一天的时间足够长,可以按部就班做好一切事。”
请假的实验课必须调课补做。调课、请假、更改组别、联系实验……王怡拿着一沓单子在门诊楼的嘈杂声中,发现所有事情变得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看着医院里顶着焦虑与不安忙碌奔波的人们,她逐渐明白怨天尤人毫无意义。
“乱中取静,这大概是医院的哲学。世间万事做了就不难了,那些想着可怕的东西也无非如此,对之后必然到来的各种困难,我需要的只有勇气。”化疗的时候,王怡会跟护士借一个小桌板,一边输液一边学习。时间长了,病友和医生护士都认识了这个爱学习的小姑娘,只要看到她来,都会自觉给她提供便利。
王怡回忆那段时光——请假太多跟不上课程,那就把空闲时间全用来自学;化疗反应太大,那就在每周状态好的那天把事情都处理完;化疗当天晚上有结课考试,那就求护士把输液速度调快,尽力往回赶……
这个治疗,每天至少要吃15粒药,有的一粒就近千元,每月治病的费用差不多是父母一个月全部的工资。大二的时候,王怡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可当她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时,便将贫困生的名额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暑假做家教,开学时售卖新生用品,平时在网上推销话费套餐……勤工俭学的收入再加上奖学金,渐渐地,她可以自己负担治疗的费用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三时,王怡的必修课成绩成为班级第一,21门必修课,17门都在90分以上。她在医院化疗时整理的复习资料甚至被周围同学称为“期末必看”。这几年,王怡接连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还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获得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北京市化工原理竞赛一等奖等9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庆祝建党百年时,王怡正式入党。
王怡不愿看到别人对她的怜悯,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自尊。平日里,大家总是心照不宣地不让她拎重物,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时,都会顺手拿上她的那一份。偶然被她发现了,她要自己拿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半开玩笑地糊弄过去了。在食堂吃饭,同学们也总会给她空出左手边的位置,方便她左手拿筷。在她的治疗与课程冲突时,同学们也总会主动帮她向老师提交假条,记好那节课的笔记……同学们从未觉得王怡有什么不同,都钦佩她的乐观与坚强,在了解到王怡同学的病情目前得到控制之后,大家都由衷地感到喜悦。在她的感染下,同学们收获了振奋的力量。给王怡上课的任课老师们也都不知道她的病情。在“石油加工工程”课堂上,授课教师魏强说:在班上,王怡除了学习格外认真外,跟普通孩子并没有明显不同。指导王怡参加化工原理竞赛的邓春老师说,只知道小王同学特别爱学习,喜欢问问题,一直很乐观,却不知道她经历过这么多艰难困苦。
医生、老师、同学们的关怀在王怡眼里,都是一种爱的给予,所以她尝试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回馈这份爱。不化疗的时候,她在课余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现在志愿时长达到了90小时。疫情期间,她借着在北京上学的便利,帮助全国各地的病友邮寄药物,给病友解释进京政策、隔离规定。“这不像我做家教能够赚钱,也不像志愿服务有时长记录,但我所求的只是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的满足。奉献社会,这不仅是大学生的担当,更是我对生活的答卷。”
现在王怡已经大四,并被保研至浙江大学直博。她的病情已经比较稳定,离开北京后,她会跟自己的主治医生保持联系,每年回来一两次进行检查,将药物带回当地治疗。她对未来有着这样的打算:“毕业后我会选择考选调生,将来做一名公务员,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实现人生的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魏志博
回母校,院士又同框!
育人故事 | 范江波:我为石油献代码
20211202!所遇皆顺意,所愿皆称心!
六中全会精神学起来,七场导学报告带来满满收获!
能源高校,大有可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