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把手总结:这五年北京卫计委办了哪些大事?

2018-02-09 中国数字医学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大医院搬迁、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妇幼保健能力应对生育高峰、完善传染病、慢病防控体系….


这些卫生计生工作,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就医体验。过去五年,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哪些进展?2018年,又将如何完善?


北京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的工作报告这样说:


医联体、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初见成效


2012年,5家三级医院开展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先河。2013年,北京市开始以医联体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58个综合医联体和8个专科医联体,583家医疗机构参加。2014年,改革又先后扩展至延庆、密云两区。2017年4月,全面推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3700余所医疗机构参加。实现了699种药品在社区零差率销售。


改革以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现,三级、二级医院门急诊量分别减少12%和2%,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7%。


另外,医药费用总体平稳,增幅不足3%,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期,去年共节约医药费用67亿元。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也得到改善,医保患者负担平稳,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中医、妇幼等部分短板专业得到发展支撑,居民就医体验得到提升。


大医院向城市中心外围疏解,并与津冀两地医院展开合作


这五年,首都医疗卫生资源疏解有序推进。天坛医院新院试运行,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开工建设,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市口腔医院丰台新址、市中医医院垡头院区等项目取得进展。


同时,北京市与津冀两地建立了协同发展合作机制,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保定等签署了协同发展协议,21家三级医院与津冀55家医院建立了62个合作项目,实现了三地132家医疗机构的27项临床检验结果和102家医疗机构的17项影像检查资料互认,方便了患者,节省了费用。


推预约挂号、建专家团队,增强百姓就医“获得感”


2015年以来,北京市连续三年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大力推行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双休日门诊、即时结算等创新服务,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2000余人次。雷海潮表示,目前,预约诊疗时间已经精确到1小时左右,预计一年后,将预约时间精准到半小时。


同时,建立70个知名专家团队,累计预约挂号2150万个,进一步缓解老百姓挂不上专家号的现象。


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108万人次,妇女两癌筛查135万人次,建立了17家老年综合评估中心,12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机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9%。


“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稳妥推进,多举措应对生育高峰


为稳步推进“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北京市实行两孩以内生育登记及再生育行政确认,取消计划生育作为户口前置条件,将128天法定生育假全部纳入生育津贴发放范围。


为积极应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后出现的生育高峰,设立孕妇建档服务中心,协调解决孕妇建档问题,多措并举调增产床1400多张,增加助产人员800余名;建立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孕产妇危重症上报评审制度,完善市、区危重新生儿救治转会诊网络,有效提升了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传染病、慢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覆盖面扩大


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实现了病例信息全过程监控。全市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报告的中位数时间缩短至4小时,有效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国内外新发传染病疫情。艾滋病病人从发现到治疗的时间也显著缩短。


首都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发展,年均供血量近140吨,公民无偿献血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扩大急救服务网络覆盖面,新增35家急救站,全市急救站总数达到324家。


卫生计生专业人才队伍壮大,技术力量提升


2013年以来,全市建立4家国家医学中心、2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北京,39家医疗机构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230个,居全国第一。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9项,北京市科技奖励121项,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形成了20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实现了市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实现了30家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调阅共享。


2018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还将进一步推进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优化生育服务


在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方面:


一是将三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非公医疗机构自愿加入医联体,增加专科医联体。健全医联体内部决策治理机制,推动以区属医院为先导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每个区至少建成一个紧密型医联体并争取实施医保总额预付机制。


二是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上浮20%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改善便民服务。


三是推动区属二级医院发展转型,强化康复护理和专科特色。15所医疗机构完成康复转型后,将会新增1500张床位,将会为患者提供肢体、语言、生活自理技能方便康复服务的功能和规模将会有新的提升。


四是制定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从外部监管、内部治理相结合的角度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五是启动京津冀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降低采购价格。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开展全市处方点评,推广处方前置审核,开展控制药占比和卫生材料占比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药品、耗材使用。


六是加快推进第二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工作,研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科学定价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


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


一是制定并实施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三年计划,以信息化惠民服务为手段,进一步精准三级医院门诊预约时间,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完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急性病多学科诊疗,缩短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到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


二是依托市、区两级社区管理中心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健康管理。拓展老年友善医院覆盖面,推进安宁疗护试点,深化医养结合,加强老年连续医疗服务,提升居家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出台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完善适合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儿科、精神、助产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四是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主要内容,建设市区两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在优化生育服务方面:


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推进“生育全周期”精准化服务,优化婚前保健和孕前保健,加强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妊娠高危风险评估及管理,畅通转会诊和抢救绿色通道。


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增加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促进患儿早诊早治,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服务和0-6岁儿童筛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措施,健全帮扶救助体系。


继续推进大医院向外疏解,深化京津冀合作


今年,天坛医院新院区要全面运行,同时扎实推进北京口腔医院整体迁建开工和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朝阳医院东院区和北大医院大兴院区等项目建设。推进北京儿童医院规划选址及儿科诊疗体系建设,适应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环境。


加强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政策协同,深化拓展医疗合作项目,密切疾病控制、卫生应急、血液保障、卫生监督、食品标准、计划生育、人力资源等领域合作。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工作,推动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对口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合作。


提高卫生计生治理能力,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


在卫生计生治理方面,强化标准引领,建立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制定医疗机构地方标准发展规划,健全地方卫生标准体系。加大重点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和曝光力度,不断完善控烟体系建设。


在振兴中医药方面,落实《中医药法》,全面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制”。实施“名中医身边工程”,组织名中医每周到全市3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下沉基层。实施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推进燕京学派传承发展。建立京城名老中医智库平台,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范式。


打造10个中医药继续教育资源中心示范基地,建设30个中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和10个社区学院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示范基地。以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重点,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水平。


北京作为全国医疗卫生资源最聚集、服务水平最高、服务对象最广的地区,既有责任也有能力,立足现有优势,坚持首善标准,自觉运用全球化眼光,主动对照全国和全球先进水平,优异卓越地做好各项工作,发挥好首都医疗卫生资源对服务国家发展的牵引作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持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


相关阅读:


今后3年我国将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和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等,促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继续改善医疗服务。


今年起到2020年,我国启动第二个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三年计划,将在全国建立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制度。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更多是改善医院内服务,通过这个途径来改善患者看病就医感受。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把改善医疗服务延伸到医院外,以医联体作为医疗服务组织模式,体现医疗服务一体化和连续性,使优质的医疗服务回到社区。


针对老百姓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就医问题,2015年我国启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15年至2017年,我国推动的首个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焦雅辉介绍,各地创新服务模式,医疗质量逐步提升: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二级医院均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一部手机完成挂号、就诊、缴费和结果查询,机器自动选择采血试管、自动粘贴条码并传输……利用“智慧医疗”,全国已有4100余家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2777家医疗机构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2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远程医疗平台。


资源下沉加速推进,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据了解,国家、省、市、县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已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和包括全部国家级贫困县在内的1800多个县,2017年远程医疗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


“今后3年的计划将把改善医疗服务延伸到医院外,以医联体作为医疗服务组织模式,使优质的医疗服务回到社区。” 焦雅辉表示,围绕社会需求,把医院的管理、资源和服务下沉,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针对看病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全国三级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通过网络、电话、移动互联网等途径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检查等;借助网络,实现一站式结算、手机支付等缴费方式,缩短交费时间。


不少大医院开发了专用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患者和家属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就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免去了多次往返医院的痛苦。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有4100余家医院有了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的手机APP。


新一轮医改已经进入第九年,各项医改措施稳步推进。在所有医改政策中,“改善医疗服务”着实让群众感受到了获得感。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用数据证明了这份“获得感”:所有三级医院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预约诊疗,4100余家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是3年前的4倍;2777家医疗机构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是3年前的3倍;医疗质量快速提升,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量占择期手术比例提高至12.8%,1340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病房;84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二级医院均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86%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改善医院的管理水平,对医院进行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高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度和感受度,最终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服务,切实的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的体验,这是我们改善医疗服务的目标。


欢迎关注,CHINC服务号获取最新大会消息


公众号ID:jcdm2006

传播数字医学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关注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