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别裁了什么?
自《论语》问世至今的两千六百多年来,注家蜂起,各种笺注,数不胜数。千古以来,这些注释本的面孔相似,均沿袭汉唐旧制,或训诂辞章、或依文解义,使得《论语》的精髓、孔子学说的核心,被谬解了、证伪了。如唐代韩愈、李翱等,其所谓“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于是,竟然把《论语》的精髓、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直究为“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此的“直承孔孟”,却成为千古以来,诠释孔子义理且影响最大最久的谬解之一。所以,南怀瑾称“这是韩愈的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
到宋儒时,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孔孟真正的思想“几千年来,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南怀瑾先生语)。因此,朱熹的《论语集注》虽也杂揉汉、唐众说,保存大量汉人的旧注,但亦有很多朱熹本人的“己意”,已经不是章句原意了。所以南先生说“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比如,本文开始讲的〈学而〉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是见习的“习”。这句话的本意是学习以后要去不断的实践它,学以致用不是件很开心的事吗?看孔子多开放,他不提倡死读书,啃书本。可朱熹却将他解释成学了要去温习它,完全变了意思。还有,将“贤贤易色”的“色”解作“好色”“女色”。仅从以上数例,可见从汉唐到宋明理学,其篡改有多深,因此国人长期读这样的译注不能知晓真正的儒家学说,都学了宋儒的假儒学假道学了。
因而,南怀瑾先生出于对历史、民族和子孙后代的负责,倾十几年心血,多次讲解《论语》,并“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而出版了《论语别裁》。南怀瑾的“别裁”,一改旧说谬解,正本清源,以还孔子学说的本来面目;更改变了千古惯例通则、甩开辞章训诂而着重把圣贤经典的义理还原了出来。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清末民初,国学大师辈出,难道没有完成对《论语》和孔子学说的核心— 义理的阐释?我们知道,明末清初,所谓的训诂考据之学“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中发展起来,虽“世薄程、朱”,但“家道许(慎)、郑(玄)”。以汉儒经说为宗,亦从训诂入手,专主审订文献,详细考论经、史、子、集的辨别、校勘、注疏和文字诠释。这些朴学家不但专意以考据治经,甚至发展到“穷研文字声义相应之奥”。这个传承一直到民国的几位国学泰斗,如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诸先生。其中,章太炎先生又被称为近现代著名朴学大师,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这几位国学大师,在考据治经、文史哲研究和考古方面,颇有造诣、成就斐然,有目共睹。只是这样沿袭旧制老路,以训诂入手治学,用考据之法来诠释儒家经典,何以解得真义理?故而,没能像南怀瑾先生那样直涉经论核心和孔子学说的根本。
本文详实地叙述了《论语别裁》是如何为孔子平反洗冤,还孔子以本来面目的。由于汉唐以来,特别是宋儒的理学家把《论语》解释错了,不仅使孔孟思想被人曲解,也使得孔孟的形象被人扭曲了。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进而造成许多人对四书五经特别是《论语》和孔子的误解、反感。所以“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南怀瑾先生语)。以至于今日,孔孟思想虽然没有被推倒,但却对孔子学说的精髓义理,注释家们大多曲解错解,或断章取义。经过历代儒者左释右解,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们这样一搞,使得千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印象是冰冷刻板、不拘言笑、不近人情,甚至是迂腐— 因为圣贤之人是不能随意说笑、玩闹的,也不能生气、发脾气,甚至不能有作为正常人应有的情感和欲望。一句话,不能有喜怒哀乐。所以已经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
文中引用一些《论语》中的记载史例,形象地说明孔子其实很开明、很通人性,活泼幽默而多有言笑;比我们一般人更亲切随和,更懂人情、善解人意,而且情怀博大。甚至,孔子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地方,偶尔也会率性而为地玩笑一下,〈阳货〉篇17.4章句就是一个典型实例(详见正文)。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率性地说、率性地笑,也没有固执己见,更没有一副道学的面孔。这和人们受旧说误导而想像的孔子完全不一样。所以,南先生接着告诉人们:“我们不必像古人一样,把孔子塑造得那么好,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说个笑话。或者不经过大脑说话的时候也是有的。”我们越是看到孔子真实的地方,便越觉得孔子可爱。
此外,《论语别裁》一书之所以有近千页的篇幅,是因为20章的《论语》,除了涉及根本大义的内容外,还有很多细节都被众多的论语笺注给解读错了。所以,南怀瑾才不得不逐篇进行“别裁”。细心的读者看过以后,都会感慨古今解读《论语》这么多谬误,不“别裁”怎么行呢?譬如一例,〈述而〉篇7.7章句:“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我查阅了目前能见到的注解论语的版本,无论古今,对这句话的译注基本都是“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如果说孔子持以“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的说法,明显与各种经典记载的孔子的言行大相径庭。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清贫到每日只能“一箪食,一瓢饮”,哪有腊肉送给老师呢?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生平寒微的穷学生除颜回外,还有很多。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此外,他要求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岂能以付学资为条件才教徒呢?当然,这是把“束修”作“腊肉”礼物解了,实际上是指“行束修”礼,到了求学的年龄。(诸如此类例子很多,请看原文或原书)
正因为以上所述,《论语别裁》当初在台湾出版,即遭质疑;在大陆出版以来,各种质疑争辩之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有些人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的一些对《论语别裁》及南怀瑾先生的所谓评论,有偏激、误解、曲解的成分,个别的甚至是诋毁和攻击。其中,以台湾斗士李敖和大陆学者张中行最具代表性。而作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的偏激言论,在大陆影响最大。但令人遗憾的是,张中行先生以其出生在清末,受过传统和新式大学两种文化教育,汉语言的学养如此深厚,自己最擅长的又是古汉语和散文写作,却对儒家经典、孔孟思想及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竟如此的不了解,特别是对孔孟思想的精髓,更没有去深入钻研体悟,也不去实证。在自己都没弄清楚的情形下,就对南怀瑾轻率判断,妄加指责和诋毁,真是枉作了一生的修为,实在令人感到无奈和痛惜!
不仅如此,以张先生为代表的这些学人,在没有对南怀瑾的书细读弄懂的情况下,就痛批南怀瑾有所谓的“硬伤”。也就是很多人执着于《论语别裁》在细节上有所谓的“偏差”;甚至一些南粉也被误导而纠缠于此。更有甚者,有人还把南怀瑾对章句结合现实而作的引申指斥为“乱扯”。<《论语别裁》别裁了什么?>一文,就此一一进行了澄清。此外,该文还就全面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新老愤青,以及一些自由派作家对社会和民族文化表现出的偏激、浮浅、和叛逆言行,特别是他们由于性格、认知和心态的扭曲而对经典、圣贤所发出的轻狂的评论,均作了细致的剖析。2013年9月,由于某种机缘和使命的来临,我应嘱着手写这篇长文。目的就像我的一位学友说的:“这篇文章,对于《论语别裁》的澄清,我觉得很重要,使得中国文化能够正本清源。”“使得误解诋毁南老的言行得到一些澄清。也使得大家更了解南老写书的意思和背景。”文章最初由古国治老师发表在老古博客上,实修驿站亦将该文发表在首页首版,并被几大论坛转载,反响很大,并被大量转贴。
这篇文章从着手到今年2月底最后定稿,前后有半年时间,共进行七次修改。全文紧扣<别裁>之核心内容,以“千古注解《论语》重训诂而忽义理”“为孔子平反洗冤”“千古的大问题、大疑案谁来解?”以及“不得不说的所谓‘硬伤’和‘偏差’”等总共10个章节展开讨论和剖析。《参阅文稿》发表前,作者又作了一次修订。除个别字词外,主要是根据南怀瑾先生“社会已进入疯狂的状态”的洞察和论断,在五、六、七节和结束语中增加了一些现实中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故而,形成了如今大家看到的最新修订完整稿。
《參閱文稿》No.2014~31簡介
更多內容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訂閱】
點擊標題下藍字“大風網站”,再點關注
大風網站微信號:strongwindhk
直接掃描下列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