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為中華民族振興指明了道路

2017-03-11 梁曉 大风网站

謹以此舊文紀念鄧英淘去世五週年

文 / 中信泰富經濟研究部  梁曉

我從沒見過鄧英淘,但已經“認識”他十幾年了。在1990年代後期的多期《參閱文稿》中,鄧英淘的名字不斷映入眼簾,我看到的是一位聰明睿智的學者。接著是1998~2003年“三老漢戰鬥隊”連續作戰《再造中國》、《西部大開發方略——再造中國續篇》、《西部大開發調研實錄》、《西部大開發調研實錄之二》四本書,隨後是“鄧老漢”獨力堅持到2009年的《工作通報》,一篇又一篇,我見證了一名為理想堅持不懈的鬥士。但是,直到現在,在參與製作鄧英淘癌症晚期大手術後三年所出三本書期間,在反復核對《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再版書稿時;在仔細揣摩他的訪談〈鄧英淘:為了多數人的現代化〉後,“功成不必在我,會有人繼續搞下去”,我才真正認識了一個忘我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三本書”,除2012再版《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還有2010年《再造中國,走向未來》和2011年《新能源革命與發展方式躍遷》。)

“正心誠意”,方能“格物致知”。從1991年初版《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開篇提出質疑,一直到2012年鄧英淘最新訪談稿中歸納成形兩大核心內容:一是以生物質能結合太陽能、水能等永續能源的“分佈式能源體系”,配合調水、西部大開發和就地城鎮化,足以解決中國現有人口和生產力分佈嚴重不均衡、難以為繼的矛盾;二是一旦實現前述“建設生態的發展方式躍遷”,克服了能源資源稀缺的局限,超越了市場經濟的桎梏,必然推動社會形態進步,在人類社會配置、運營資源的“市場機制、科層機制、互惠機制”三大機制的各種混合體中,讓平等互惠機制越來越居於主導地位。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歷代仁人志士追求的“平物我之情,息天下之爭”,才有可能從理想變為現實。鄧英淘和他20多年來殫精竭慮的七本著作,讓我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國及世界大多數人發達和現代化之路”,並非遙不可及!

敏銳與遠見

早在1980年代,中國學術界還在對出口導向、“雁行結構”津津樂道,內陸腹地都羨慕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努力追趕日本、“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的步伐時,鄧英淘已經預見性地反復強調、並從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沿襲西方發達國家的“經典發展方式”而真正實現現代化。他的論據,包括比較中國與世界的資源佔有量,比較發達國家美國、前蘇聯、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耗,包括以各種統計數據給中國算小賬和給世界算大賬。其中,“跳蚤與大象”的比喻十分形象:一隻跳蚤,跳起來可以達到自己身高的二百倍;比較同樣形狀的肌肉,某一動物的體積比跳蚤大一千倍時(粗略地看近似於一頭大象),則只能跳到0.2倍於自己身高的高度。如果有人對大象提出這樣的勸告,“與跳蚤的相對彈跳能力相比,你的跳高成績太差,因此必須好好努力,爭取早日趕超跳蚤,理由是你的肌肉比跳蚤更粗壯。”恐怕大家聽了都會哄堂大笑,嗤之以鼻;可是,中國跟著比自己人口尺度小了一、兩個數量級的日本、亞洲“四小龍”亦步亦趨,怎麼倒順理成章了?

鄧英淘一針見血地指出,“經典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是那些先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少數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大大領先,並以全世界資源為己用,因而不存在物質限制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類比食物鏈上的“什一法則”,更發人深思:“高居於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如老虎),一隻就可以控制數量比自身多一至兩個數量級的食草動物。設想一下,如果兔子都變成猛獸,那麼結局將會如何?”20多年過去,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告誡,“如果超過十億的中國居民過上和澳大利亞、美國人現在同樣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處於非常悲慘的境遇,很簡單,這個地球根本無法承受。”(2010年4月14日奧巴馬接受澳大利亞電臺採訪如是說)

站在“先發展”、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話說得理直氣壯。問題是,既然有《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憑什麼人類世界的“豺狼虎豹”生下來就該吃香喝辣,而“兔子綿羊”長得越肥,就越活該成為被捕食的目標?!

如今,中國一年給全世界出口幾十億雙鞋,外匯儲備連年創世界紀錄、都突破三萬億美元了,汽車銷量世界第一了,石油進口世界第一了……中國面對的國際經濟、政治和戰略格局,也是前所未有地嚴峻。此時再認真體會鄧英淘在1991版《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開篇就提出的“三體問題”,不得不為他的遠見卓識所折服。

(“三體問題”概要地說,就是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方式選擇,以及國際經濟、政治和戰略格局這三者的“綜合解”。)

正如Peter Nolan在英文版序言中所說,“這本書面世至今已經20年了。今天再做回顧,且結合中國20年來的發展,我們才得以瞭解這本書的全部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作者開始討論鄧英淘書中的主題。但在綜合分析、詳細的政策建議以及哲學深度方面,幾乎無人能與鄧英淘比肩。” 

無私忘我昇華最高境界 

聰明和遠見誠可貴,更讓人感動和欽佩的,是他對真理的探索,鍥而不捨的忘我堅持。考慮創新發展方式,西部大開發,調水、種草、新能源……鄧英淘孜孜以求小30年,目標只有一個——“為了多數人的現代化”!

中國歷來就不是滿世界殖民掠奪的豺狼虎豹。“偏偏大象,雖然吃草,從不欺負任何小動物,愛好和平,可是卻有一條,豺狼虎豹,誰也惹不起!”怎樣才能當上自強自立的“大象”?鄧英淘告訴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卻又“人多地少”,癥結在於“人多水少”;其實也不是真的水少,而是水資源利用率低。“我相信,只要少數發達國家把持大部分油氣資源,這個國際大環境不改變,中華民族要想現代化,西部調水這件事,一定會有人做!”

就為了這個信念,他從給人牽線做雅魯藏布江調水課題,到自己上手“水資源調配與國土整治課題組”,牽頭調研、訪談、寫考察報告;從不懂水利,到“關鍵技術環節一定要親自搞清楚!”再到主筆完成“長江王”林一山最後一本水利專著……鄧英淘與林一山寫書的故事,不能不說。兩人由《再造中國》調研訪談而識,七年50餘次促膝切磋,忘年知交。鄧英淘通過訪談錄音整理、寫作,讀給雙目失明的林老“審聽”,主編了《林一山縱論治水興國》;而且,總結昇華林一山理論聯繫實際的若干論著,經過“說提綱、寫稿、讀稿、改稿、再讀稿、再改稿……”趕在林老逝世前一個月,主筆完成了有圖、有表、後附兩個純理論附錄、15萬字的林一山著《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由於各種原因作者不能親自動筆,經助手記錄再修改、出版的書,並不鮮見。但是,為著探索真理的共同目標,過去素不相識、自身學術領域迥異、相差40歲的兩代人,如此這般撰寫頂尖科學著作,而且能夠隔代激發、昇華,足以載入史冊!

2010年一本《再造中國,走向未來》,忠實記錄了鄧英淘十年奔波的23次實地考察,哪怕只看目錄,已能窺見他馬不停蹄跑遍大江南北的調研足跡:藏東、甘寧、赤峰、三峽、陝北、新疆、貴州、黑龍江、青海、山西、遼寧……在當前的城鄉經濟、生產方式和全球經濟“三重大變局”下,2011年《新能源革命與發展方式躍遷》一書,繼續思考“今後二、三十年,大多數中國人足何食?豐何衣?樂何業?安何居?”科學論證“我國的能源供給完全可以建基於可更新能源之上”……

本次重印《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加入的重頭戲——〈鄧英淘:為了多數人的現代化〉訪談稿,就是鄧英淘身上插著導管、輸液管,瘦得皮包骨,卻在病房裡侃侃而談,然後發燒,病情稍穩定之後再訪談、改稿,再發燒,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堅強意志力,在幾個月內趕出來的。王小強感嘆:“只要有1%的可能,就值當付出250%的努力探索。二百五的愚公精神。”

“捨此我們別無出路!”

纏綿病榻三年,鄧英淘仍惦記著寫“分佈式的能源體系和就地城鎮化”,充分利用基本均勻分佈的太陽能,通過種草開發生物能源,讓走入高耗能和污染誤區的石化型農業,回歸分佈式的本源,“把農業改變成不僅提供人吃的能源,而且能夠供給大多數中小城市的能源,農業產出的空間一下就擴張了十數倍,大部分人都可以現代化了。”……

1. 突破規模經濟的桎梏

幾百年來,資本主義大行其道的基礎,“大工業生產,少數人現代化的基礎,說到底,在於規模經濟。”小規模分散幹不了,成本高沒競爭力。可如今,《投機賭博新經濟》,西方經典發展模式自己也陷入“百年一遇”的危機,市場經濟根本找不到出路。從美國歐洲不斷加碼的鉅額援助,限制金融業高管的工資,打擊金融市場投機行為(推薦參閱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和中信泰富研究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直到2012年2月美國聯邦和多個州政府與五大銀行達成協議,銀行要為收回違約借款人的房產時“不正當獲取借款人房屋、侵害借款人權益”,賠償約幾百億美元,——美國“黃世仁”不但不能強迫楊白勞還錢,還得自認倒楣,為自己追債的“不當行為”向楊白勞賠禮道歉、賠償損失?2008年以來琳琅滿目的救市措施,又有哪一樁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

歐美衣食父母“財富效應”大縮水,中國“世界工廠”出口導向難以為繼,亟需啟動內需,又繞不過13億人口“消費不足”的難題。歸根結底,經過30多年“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發展,大多數人的現代化始終未能實現,而且貧富懸殊加劇,與少數人的“超級現代化”形成鮮明對比。

面對這樣的國內、國際形勢大變局,中國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

反觀分佈式能源體系,恰恰可以在中國內陸百分之七八十的縣鎮,構造不受規模經濟制約的產業基礎。村、鎮、縣、城,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昇級版自然經濟自給自足。配合調水和就地城鎮化,實現《西部大開發方略》所提出的生產力佈局和人口(同時也就是消費市場)向西部轉移;再加上充分利用西部資源礦產蘊藏豐富的地理特性,根據戰略性資源的實際分佈,重點開發一些資源工業重鎮。如此點、線、面結合,有唾手可得的能源、有礦產資源、有人口、有市場,全面推進的西部大開發,該能釋放出多大的長程性內需?

(推薦參閱2001年《西部大開發方略》第五章中〈宏觀生產力佈局的調整〉。書中提出的關鍵是就地採礦、冶煉和加工,提高加工深度,“把西部建設成為一個從資源開發到加工生產到市場消費的循環經濟體系,一個新的經濟重心區。”)

同時,鄧英淘在2012年的訪談中反復強調,自古以來人類配置、運營資源,採用的其實都是組合型機制——是市場機制、科層機制、互惠機制在現實中的不同組合,“每個社會的各種組織,都是這三種機制的混合體,不過比例調配得不一樣,各有側重而已。”如果在經濟基礎層面上,有了分佈式能源體系和就地城鎮化作為著力點,實現建設生態的發展方式躍遷,必然作用於社會上層建築。由此,既能突破市場機制作用範圍越來越小的明顯局限性;又因為不需要大規模生產,而得以避免科層機制的“彼得原理”陷阱——在一個老化的科層機制裡,每個人最後都會上昇到他力所不能及的位置上;最終,使講求合作、制度安排精巧、相互關係和諧、激勵與制衡匹配的互惠機制,重新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讓具有道德制約關係的互惠“黃金法則”再度煥發出金子般的光輝。

(關於互惠機制,及其與市場機制、科層機制的對比,參見〈鄧英淘:為了多數人的現代化〉,《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第032~051頁。)

2.“參天地之化育”,讓稀缺資源不再稀缺

最關鍵一條,合理開發利用廣泛分佈的太陽能和風能、永續利用的水利能源,全屬於“參天地之化育”,並不破壞生態,而是通過現代科技強化自然循環中對人類生存發展有利的部分。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哺育成都平原兩千年,灌溉面積還能持續擴展,“從解放初的兩百萬畝,擴展到一千三、四百萬畝,有可能擴展到兩千萬畝”。如果能配合調水,在中西部地區廣泛建設各種類型的“都江堰”,不用再你搶我奪分佈不均、而且越來越稀缺的一次性能源資源了。生產資料的來源,同樣並非只能依賴一次性礦物資源的“華山一條道”,來自大農業範疇的生物原材料可以承擔更重要角色;配合循環再用的經濟,雖然表面上產出GDP沒有“浪費型”發展方式高,卻可以在大大地節約資源消耗量的同時,實現相同、甚至更高的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鄧英淘書中寫到,“一個人一生中,只要五棵樹就可以滿足穿衣的需要;一棵樹可供應一個家庭一年對衣物、地毯和窗簾之類的需求。由木材製取的人造絲,可代替許多產自石油化學的紡織原料”。)

這,才是老子所謂“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南懷瑾有話,“本來老子的說法,在我看來,和儒家大同思想的說法並沒有兩樣,不過老子是對理想境界描寫,儒家的《禮運‧大同篇》則是原則的敘述。……想要達到‘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除非全世界、全人類,都富強康樂了,才能達到這個美好的境界。”鄧英淘為我們指出的,正是這樣一條走向大同世界之路。到那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往來可以是為了樂趣,不再是勾心鬥角的各種利益交換。

真理往往是最簡單的。“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散佈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建設生態的生產方式,例子俯拾皆是。治沙的全國勞模牛玉琴、石光銀,兩個人治理了30萬畝沙地(詳見鄧英淘《再造中國,走向未來》20.〈陝北生態建設考察報告〉);瑞典宣佈要在2020年建成“無油國家”;德國“目前已有70多個小鎮完全可以使用再生能源自給自足”;……為何不能大規模推廣?非要對西方經典發展方式的致命缺陷視而不見,一條道走到黑?不是簡單的認識問題。做不做,既得利益說話。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少數人早已提前實現“超級現代化”,物質享受、財富的積累往往更甚於西方國家的普通民眾。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鄧英淘多年來殫精竭慮,不惜耗盡自己的生命,一再大聲疾呼:“依託新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歷史性機會。中國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嗎?應該說,捨此我們別無出路!

本文摘自《香港傳真》No.2012~12。因微信篇幅所限,作者刪節修改了全部腳註。

推荐阅读大风网站往期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订阅】

点击标题下蓝字“大风网站”,再点关注

大风网站微信号:strongwindhk

长按下列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