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劉迺強 |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評鄧英淘的三本書

桑尼研究 大风网站 2022-11-12

  点击蓝字“大风网站”关注我们=订阅

作者 | 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劉迺強

刊《香港傳真》No.2012~9


謹以他的舊文紀念劉迺強逝世二週年
我跟鄧英淘同是戰後嬰兒一代,我稍長幾歲,生長於香港和大陸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從未碰過面。但是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歷史時空,追求著同樣的富強夢。

於王小強兄的力促之下,我好不容易地趕快看完了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再造中國,走向未來》、《新能源革命與發展方式躍遷》三本書,他確實是我們這一代讀書人的表表者。我為什麼用“表表者”來形容他呢?他的確是我們中間“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物,他毫無疑問的走在我們前頭。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英淘在《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已經提出很完整、很有系統的,和以現在很流行的形容詞,很“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本書我以很快的速度就讀完了,因為從今天的角度看,這本書的許多概念是大家不單已經普遍接受,而且更是趨於套話的範疇之中。但是在20多年前,這可是石落天驚的創意。因為我生長於香港,以英語作為知識探索的媒介,很早就接觸到當時在西方也算頗為前衛的綠色理念,並且還在90年代初投身綠色運動潮流當中,零散地寫過一些有關的文章,和在20年的全國政協任期中,作過一些跟他不謀而合的提案等,但我寫不出這一本理念完整、氣魄宏大的書。鄧英淘在這方面的視野是驚人地超前和宏觀的,這次遲來的接觸,也使我由衷地佩服。對於其他關心我國未來發展的道路的人,這20多年前的作品依然是一本必讀書。你可以同意他的觀點,也可以不同意,但如果未接觸和思考過這些觀點,根本就是未入門。

鄧英淘於出了《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這本足可傳世的力作之後,大概足足有十年是處於不大有創造力和生產力的狀態。直至接近香港回歸的1997年前後,西部大開發和南水北調等構思的提出,促使鄧英淘把精力聚焦於大西線的南水北調的調研當中。他和王小強、崔鶴鳴等三個於20世紀80年代少年得志、風華正茂的讀書人,於風光之後一度沉寂,甚至有點迷失,終於找到了從新著力之處,一頭栽了進去。《再造中國,走向未來》可以說是三個已“知天命”的“老漢”於1998~2010年的西部各省實地考察報告匯編。到今天,他們多年來鍥而不捨的艱苦而孤獨的調研、學習和思考的努力,暫時唯一的成果似乎就是這份紀錄,“立此存照”,“留諸後人”。依舊是數千年來我國讀書人的胸懷、處境和出路。

這本書貫徹著鄧英淘本來的思路,但主要落實於水利、農業和能源這三方面和之間的有機關係。跟今天已不具爭議性的《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恰恰相反,鄧英淘等“三老漢”在這三個範疇的觀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爭議性,以致他們的建議,絕大部分至今始終不為主流決策者所接受,因而不能落實。

在水利方面,南水北調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之後,東線和中線都已經逐步完成,但是鄧英淘們一開始就聚焦的大西線,則至今還連共識都未有。個中的爭議點,他們都很清楚,並於第35篇〈南水北調與西部大開發〉和第51篇〈風電對大西線調水的意義〉,有系統性的闡述和辯護。他們所沒有提到的,是大西線可能引起的國際糾紛。最近我國在雅魯藏布江修水壩,就引起印度的抗議和爭奪了。但是如何給西部提供大量水源,把我國一半的土地從沙漠變為良田,和解決整個黃河流域的各種問題,是我國下一階段發展所不能不面對的難題,鄧英淘諸位這方面的論述,不但具前瞻性和原創性,而且必將成為重要的參考材料。對此,我也曾提出“東水西調”的方案,這方案被很多人以自創的口吻作論述,我想在這裡重申知識產權。(劉迺強:〈東水西調〉,《改革內參》2010年第9期)

鄧英淘們在書中一再提到的“大農業”概念,應該不是他們的原創,但我至今還未找到英語對應的說法和名稱;因此,有如“綜合國力”一樣,這起碼是我國知識界少有的產物,和特有的語詞。“大農業”即便在我國專家學者之間,至今還未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定義,於此可見其前沿性。書中的“大農業”概念十分蕪雜,包括從“人畜同糧”轉變為“人畜分糧;農副產品的全面綜合利用,把它的物質用盡用足,上游的廢物成為下游的原材料,達到零排放的效果;到植物能源、植物化工、植物肥料等等。

因為他們不是技術人才,所以在“大農業”和新能源的論述中,不乏對科技的憧憬,引述了不少新聞報導和具體案例,但不能認真的分辨各種科技聲稱的潛力,和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行性和時間表,基本上只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這便帶到鄧英淘的第三本書:《新能源革命與發展方式躍遷》。這本書看來是他於上述考察過程中接觸的案例和新聞材料的總結。對關心這問題的人,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看了會很受作者的感染,覺得前途無量,十分興奮。但是單從本書作引的參考材料,便可知道他首先只接觸到中文材料,局限於國內的發展,和翻譯過來的資料,很多方面不處於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其次這些資料以新聞報導為主,屬於科普級的材料,缺乏深入的瞭解。我很贊同鄧英淘的結論,正如書背頁所言:“新的發展方式和工業化之路則要從加強生物圈質能循環中獲利,它是以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為基礎。”這大概已經是知識界,尤其是未來學的共識,但再進一步的論述,不單本書難以提供權威性的答案,事實上答案還在摸索中。這裡,鄧英淘已經再沒有他30年前的系統前瞻性和創造力,這方面的探索只能留給後來者了。

看完鄧英淘這三本書,心中感觸良多。人的際遇是很無奈的一回事,跟個人的能力、品格等許多時候好像全無關係。尤其是我們左翼的朋友,一般不喜歡幹小打小鬧,修修補補的事情,總希望在政策層面上做功夫,一舉改變這個世界。這樣一來,我們的價值就成了只有零與一的兩種結果,要麼就成就大功業,不然就好像一事無成。我們“登六”的一輩,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當中,都各有十分不平凡的經歷,不少如鄧英淘般當年滿懷鴻圖壯志的人,到今天都有年華已老、壯志未酬的感覺。鄧英淘等三老漢還可以憑“立言”,指望“留諸後人”,日後或許有一天能發揮翻天覆地的影響。但這還須有像王小強那樣,願意做一些實事、小事,搭建一個把調研努力的成果編輯和出版,能讓秘笈傳世的平臺的人,方能成事。今天醫學和保健的科技發達,“耳順”後的人,許多還可以有上20年的工作精力,趁這比賽下半場最後十分鐘,少作球技表演,多做幾件實在的小事,對準龍門,爭取入球。對自己,對社會,這大概是中策,零入球則明顯是下策。


原刊《香港傳真》No.2012~9

因微信篇幅所限,刪節了註釋和資料來源

全文阅读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大风网站往期文章

【订阅】

点击标题下蓝字“大风网站”,再点"关注"等于订阅!

大风网站微信号:strongwindhk

长按下列二维码可直接关注订阅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