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之丘:上海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 鞠曦 章明 秦曙 | 时代建筑2020年第1期
作品文章简介
《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的作品以关注文化类公共建筑为主,其评述更多地挖掘这些设计的创新价值与意义。鞠曦、章明和秦曙讨论了原作工作室的“绿之丘-上海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的更新改造”,分析该项目在回应性、容差性、成长性修正路径上所做的尝试;莫万莉讨论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在处理位于后工业场址中的上海西岸美术馆设计策略;劳拉.安娜.佩泽蒂探讨了刘克成设计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如何通过诠释性的“场地再写”为场地与当代文化建立起联系的;徐风和尹澎分析了鲍赞巴克的上音歌剧院的设计策略与技术支撑;刘晨讨论了俞挺的建筑模型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指出它既是“建筑学的宣言”也是“建筑学的寓言”;徐好好、曾宇健分析了孟岩/都市实践在广州上蒙圣街18号住宅改造中的设计思考;陈嘉炜透过分析阿尔瓦罗ˑ西扎的西扎锐驰馆,解读其建筑学思想及设计手法;任祖华、梁丰、潘天佑讨论了崔愷/本土设计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的设计策略与建造体系。
栏目主持:戴春
绿之丘
上海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Green Hill
Renovation of Former Mechanic Repairing Warehouse of Tobacco Company, Yangpu Waterfront
鞠曦 章明 秦曙 JU Xi, ZHANG Ming, QIN Shu
城市鸟瞰
项目概况
名称:绿之丘(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地点: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1500号
项目功能:公共服务
建筑规模(面积):17 500 m²
设计/建成时间:2016年/2019年
设计团队:章明、张姿、秦曙、陶妮娜、陈波、罗锐、李雪峰、孙嘉龙、李晶晶、羊青园、余点(实习生)、张亦晨(实习生)、朱承哲(实习生)
业主方: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
在线阅读
1 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1.1 孤闭技术体
凭借技术的支撑,现代建筑在反对“风格”的语言中成长起来。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建筑笃信技术的力量,专注自身空间生产的高效,愈发趋于成为一种封闭的自循环体系。“这个系统越是精密,内部限定就越强,从而产生了元素之间的内在的目的性(internal intentionality)”[1],内部元素间形成了相互依赖,便减少了对外界的观照,最终呈现为一种建筑对环境和外界因素非回应的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的生活从车厢转换到房间,又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封闭的住区、高耸的公寓、独立的公建、贯通的高架、碎片的公共空间,都加剧了人们对公共建筑、公共空间中公共生活的疏离。社会转型引发的生活方式转变迫使现代建筑重新思考技术自主性,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作出反思,尤其是在强调公共性和开放度的公共建筑领域。
1.2 选择性链接
与此同时,网络时代正在以全面、快速渗透的方式重新定义着公共空间: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唾手可得的信息渠道,迫使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进行着高速的迭代。网络社会一改以往人们必须奋力搜集资讯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了解陌生的社会领域的境况,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公众的交往需求。加之被满足的知觉体验、被调动的兴趣吸引,当今的“大都市”不再像20世纪本雅明所描述的那般[2],仅仅是通过容纳人们在其中漫无目的地游走,就可以为人群提供愉悦——一种由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充盈信息冲击所带来的享受体验。城市公共空间所提供的这种“刺激”职能在当下正越来越多地被网络和虚拟世界所替代,虚拟互动构成了“象征性的行动系统”[3],加剧了人们当代生活私有化的被动状态,无形中削减了人们在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中所能获得的活动乐趣,也就降低了它们之间的必要链接度。
1.3 公共生活内向化
与虚拟世界造成的城市物质公共空间衰落相对应,智能手机与网络社交也使得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生活逐渐内向化、私有化。在西方,公共空间的初始含义主要与“公共空间是一个民主大众的场所”[4]这一想法有关,“它是机会和自由的代名词,是个体和集体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地方”[4]。然而,手机所代表的网络时代介入日常生活以后,公共空间因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品位、个性程度甚至政治态度挂钩,而在日常生活动态、虚拟媒体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共空间不再是主要为人们提供自我表达的场所,而“正在逐渐渗透到私人的躯壳”[5],使其承载的公共生活成为某种意味上私有部分的集合。这种公共活动的私有化隐含了本雅明所提及的“消费主义文化下表面上的琳琅满目与光鲜闪耀蕴含着同质化与物化人民的潜在危险”[3]。
现代建筑对技术自主性的追求、网络新媒体对物质公共空间的削弱,以及信息时代公共生活的私有化均造成了如今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困境。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者,如今的建筑师们也在试图通过重新理解公共性(open)这一概念,去修正当下物质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设计理念,从而促进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的“绿之丘”设计项目正是基于此的一次探索。“绿之丘”原为上海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简称“烟草仓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建筑“技术体”。自1996年落成以来,一直承担着仓储功能,直到2016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黄浦江两岸45 km岸线公共空间贯通计划,烟草仓库进入了滨江带由“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6]迭代的滨水空间复兴进程。
总平面图
北侧悬挑的观景游廊
改造关注烟草仓库从工业建筑向包含市政基础设施的公共建筑的转型。这一转型不再是对单一建筑独立功能的置换,而是通过梳理建筑所处环境的深层关系网络,嵌入城市交通,链接公共空间,缝合景观系统,营造公共生活,“使得滨水空间交织为一个整体,从而能重新进入整个城市生长体系之中”[7]。设计过程注重三个方面的修正——“回应性修正”“容差性修正”“成长性修正”,从人的行为出发,重新理解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重视“技术体”重新与周围的建成环境交织成网络,对交织而成的“共同体”所形成的对话式(Dialogical)、多元化(Pluralistic)、同步型(Synchronous)的空间特性进行探索尝试。
2 顺势而为的公共性——杨浦滨江绿之丘改造设计
2.1 回应性修正
公共建筑过去常常被赋予一定的标志性或纪念意义,从剧院、图书馆到文化中心,都强调了某种分界,将那些有幸能进入这些“城市名片”的少数人与所有那些没能进入其中的人群分离开来,呈现了公共建筑如雕塑般的独立感。
亟待转型成为公共建筑的烟草仓库,伫立在临江10 m左右的区域内。若保留其原有6层、高30 m、宽40 m、长逾100 m的方正墩实体量,无疑会强化上述传统公共建筑独立的状态,并持续对水岸空间造成压迫。因此绿之丘所做的回应性修正,并不是依靠模拟山川丘陵的形态来实现城市的再自然化①,而是通过拆除原有维护墙体、重新调整建筑体量、回缩技术体边界,来表达对高效运转的技术自治体的批判态度,对其孤立的状态给予调整,让绿之丘与环境产生更多交界而非边界。
改造前的烟草仓库照片
改造前未规划安浦路时照片
改造后绿之丘于安浦路视角的照片
在修正的过程中,拆除原有仓库的第6层,降低建筑高度并控制在24 m以内;再对巨大方正体量面向水岸和城市的正反两面各自做了削切,减少了50%的建筑体量,形成层层跌落的景观平台。在消解建筑形体对滨水空间压迫感的同时,也形成了由城市向滨水空间漫步的暗示。引导人们由北坡屋面茂密的狼尾草中穿越,进入二层挑空的灰空间,跨越市政道路,直达江岸,眺望和感受母亲河的朝夕。以此打破以往水岸与城市相疏离、“临江不见江”的状态,把“逐水而居”的生活记忆还给人民。
绿之丘沿江界面照片
观景游廊
层层跌落的观景平台
对体量进一步的细化处理所形成的多维的空间层次,本质是对边界的解读与再构:将技术自治体边界从封闭状态调整为动态边界。变化起伏的界面更有益于其融入人的行为路径,以此修正“边界”(boundaries),向“交界”(borders)过渡,从而不再是用于“路过”的空间界面,并在表达适度的自我领域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空间渗透的机会,进一步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丰富开放性向度②。
平台局部
除了外部边界体量的处理,还将体量中心掏空并设置了双螺旋的景观盘梯,并对中庭楼板进行了栅格网处理,让“洞内”上层的阳光可以洒落到下穿车道,也让车辆呼啸而过的穿梭声可以回投到中庭天井的被感知系统中。整个双螺旋楼梯通过清晰可读的建构方式,形成框架体系中竖向的漫游线索,连接五层各自向南北两头悬挑、伸出8 m的环形游廊,将城市、江岸、游人、航船、水浪、风雨、晨昏都组织到景观体系之中。这个线索和绿之丘自身跨越城市成为“桥”的意象一起,在横纵两个维度上满足了人们靠近水岸的愿望,实现了技术体从以物品为核心的空间向以人为主导的空间的转化。
游廊与平台
中庭楼梯入口室内照片
中庭双螺旋楼梯顶视图
下穿的城市道路
分析图(绿植-结构-拉索-小体块-路径)
因此,绿之“丘”并不单纯是形态意义上的“丘”。对整个滨江示范段而言,回应性的修正让绿之丘不再仅仅因为中心的位置而得到“统筹”地位,而是通过对体量和边界的调整,构建叠加的公共空间,利用一切可遇而不可求的条件(平衡各种市政功能及道路下穿),整合零碎的感官享受与断裂的空间感知(关于江面景观、水岸活动、城市绿地等),完成一栋既有建筑的“对话式”更新,以网络中一员的姿态保留历史连续性记忆[8]的存在,将人们漫无目的之日常游走锚固在时间轨迹中,是在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上完成“丘”的叙事。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顶层平面图
观景平台剖面图
2.2 容差性修正
公共建筑往往“执着”按照既定的功能、逻辑,一如既往地、以建筑师所愿的“最恰当”的状态存在,以精准的构图、控制去发展,这对于转变的公共生活而言并不是最佳的合作态度。
尽管公共生活发生了转变,但公共生活“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重组”③[9],支持这种未能确定的重组,促使我们去赋予建筑多元化的内涵,针对通用性空间进行设计探索(包括应对设备在空间复合中的问题),允许城市、环境、人群之间发生更多合作,以提升建筑系统涵容度的方式来进行容差性修正,实际上这也是为绿之丘锚固于场地形成关系网络提供温床。
绿之丘在践行滨江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的过程中,其功能演化就体现了这种容差性的提升。设计伊始,为岸线开放而拆除的水上职能部门用房需就近安置;市政电网兰杨变电站、公共空间电力用户站、公共卫生间、道班房、防汛公共空间管理物资库等市政公用设施需要安置建设;5.5 km长的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这些市政办公的城市需求都因为烟草仓库在杨浦滨江段居中的位置而汇聚其中。也正是因为这些亟待解决的复合难题,最终给了绿之丘成为“丘”的机会,北面整个绿坡下的空间为城市争取了地下停车区域,上述市政设施与办公也都覆盖其中。特别的是,我们对办公用房的空间处理,预留了功能转换的可能。地上空间的通用性考量则更为明显。而事实上,绿之丘的办公空间在投入使用后,确实因高质量的空间品质及对未来的使用预判,实现了向商业、文创办公、咖啡厅等功能转换的高品质使用要求。
剖面图
对于坡上空间,拆除后的烟草仓库并未被完全当作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房子来考量。而如同“在城市中建造城市”④一般,在一层一层的架构中插入了另一层级聚落状的小体量。所有插入的体量自成一个完整的形体逻辑,离散于原有框架结构。小的聚落通过灵活的可变边界及模块化的组合搭配,来应对不同使用功能对开放程度的不同需要。小体量的封闭边界内化了原有的建筑边界,既合理解决了改造建筑保温节能方面经常存在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使用、穿越、漫游绿之丘的自由,形成对选择性吸引、多元化功能的支撑。
原有框架与新植入的离散体系
某种程度上,容差性修正在景观层面将植物视为一种建筑材料,景观主体以狼尾草为基础野趣格调,从设计之初就避开走精致审美的路线,继而呈现出有规模效应的景观状态,在不破坏主题调性的同时,能够允许一定阈值范围内的变动,让丰富性与多样性共存。
北坡屋面冬季狼尾草照片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绿之丘倾向于一种对反自然建造的修正态度,演进般地允许转变与非转变并存,从而衍生出丰富的生活状态。
2.3 成长性修正
对烟草仓库进行容差性修正决定了绿之丘最后没有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制度化空间,而是一个鼓励自然行为、建造行为、人的行为相互合作的成长体系。
其实在绿之丘诞生的过程中,由于相邻地块被征收,削弱了绿之丘与周围场地、居民所能产生的关联,这有悖于我们的初衷,因此我们的修正一直期望预留这种未来自下而上生长的机会,保有建筑与这个时代“同步式”成长的可能。
这些冗余度体现在绿之丘对不确定性的演绎:草坡考虑未来周边居民的使用,预留了篮球场、室外聚集的小剧场、社区健身等在不同阶段由使用人群来激活的潜在空间形制;工程保留了线切割技术的施工痕迹,外立面过去原有柱梁被削切后留下的梁头依然清晰可见;原本被剥离的斑驳墙面也不再做粉饰,仅进行了混凝土保护固化。绿之丘对时间兼容性的考量也体现了其成长性。
除此之外,植物的季相变化在建筑内外共同呈现。除了地被观赏草和灌木种植,绿之丘也考虑了乔木种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感受季候变化,制造不同季节到访人群的新鲜体验,希望自然的行为⑤和人的行为统一起来,用建筑继续深化这种人、建筑和环境的合作统一:每层退台用鸡爪槭,高1.8 m~2 m,树型相对舒展,增加立面种植层次,中庭选取了丛生朴树,都属于落叶乔木,秋天会有迷人的相色变化(1.5 m覆土,是通过将原有梁顶楼板凿除、重新与梁底浇筑形成的树池而实现);西南角增设3个景观平台为滨水漫步道的衔接,结构部分是混凝土框筒结构,中心可以种植乔木;东西立面外层表皮采用了索网体系,设置爬藤索、种植箱体配合攀爬植物形成朦胧的界面,植物种植选择生命力较强的风车茉莉,到了7月花期,星布盛开的小尺度白色花朵,令人们耳目一新;晚上,垂直索顶布置的泛光照明使得光与植物形成较好的呼应,与原有旧的建筑立面元素共同形成一个含有季节变化的不确定性界面。
绿之丘沿江界面照片
立面细部
设计者并没有为绿之丘的建筑形象赋予一个清晰的预设和完形的目标,而是希望建筑本身能讲述出自身再造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时间叠合的形态特征。通过植物参与建筑内外半透明的关系演绎,使得人们游走于室内外空间时,可以感知从结构框架到热工维护再到朦胧界面的层层界限,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叠加在一起却形成一个相互映衬、相互影响、清晰可辨的整体。这也是在时间维度上对一座20世纪90年代工业建筑遗存进行回应的尝试。
3 结语
绿之丘是杨浦滨江复兴中既有工业建筑转型的一个特殊案例:基于“丘陵城市”概念,通过权衡原烟草仓库建筑拆留利弊、尝试土地复合使用以及协调滨江开放空间与城市腹地关联,实现了集市政交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于一身的包容复合的城市综合体。
建筑外观
更新过程中所做的种种探索,某种程度上投射了我们的初衷:希望探讨设计本身所具备的一定的修正力量。
这其中包含了建筑师对复杂城市问题的正直发声。这种正直(integrity),也可以理解为真诚与底线,或许这也是作为建筑师抵抗这个信息过剩时代的全方位诱惑与异化⑥[10]的态度,这种正直本身也源于我们对城市的挚爱与信任。尽管空间、经济、社会和政治都有各自的逻辑和边界,建筑无法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⑦,但是,从各种充满活力的城市形态及建筑真实案例中,我们还是能够读到一些罕见的乐观。这需要我们不断对既有规范进行反思,对既成环境进行梳理,基于公允的专业性判断,用一轮一轮可识别的优化结果,推进得到来之不易的点滴修正。
(图片来源:改造前照片、技术图纸均由原作工作室提供,其余照片由章鱼见筑拍摄)
注释:
① 城市再自然化指“建设更广阔的自然公共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这条原则也适用于建筑屋顶”,见参考文献[11]。
② 开放性向度在文中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很好、对城市环境很好、对人们的交往也很好等方面。
③ 正如最初曾发生在家中的诸如教育、婚礼、出生及葬礼等活动已经转移到专门的场所,公共空间中的例如购物、表演、运动、聚会等活动同样转移到购物中心、剧场、体育馆、餐厅等专门的建筑中。公共生活的场地可能发生转移。
④ “在城市中建造城市”是基于“丘陵城市”对高密度人居环境现存状态的思考与未来发展走向的构想。
⑤ 根据塚本由晴题为“Architecture Behaviour: The work of Atelier Bow-Wow”的讲座(后被普林斯顿大学俞洲翻译整理的《西方禁封40年的建筑行为学》一文)所提“热量的行为” “樱花的行为”会影响人们聚集等,指自然的行为和人的行为统一在一起,建筑将深化这种合作,并用一个物理结构固化下来。
⑥ 异化(al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反对自己的特殊性质,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会丧失并遭到异己力量的奴役,从而不能全面发展,见参考文献[13]。
⑦ Richard Sennett提出的“设计决定论”认为空间、经济、社会和政治都各有自己的逻辑和边界,建筑无法改变人们的生活,见参考文献[15]。
参考文献:
[1] 莱塞巴罗.回应性建造——作为地形学关系之网络的建筑[J]. 李劢,译.史永高,校.建筑学报,2019(10):21-26.
[2]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57,82.
[3] 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
[4] 美国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等,编.公共空间[M].孙探春,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17(建筑立场系列丛书7):4-7.
[5]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2.
[6] 章明,王绪男,秦曙.基础设施之用——杨树浦水厂栈桥设计[J].时代建筑,2018(2):80-85.
[7] 章明,张姿,张洁,秦曙,王绪男.涤岸之兴——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复兴[J].建筑学报,2019(8):16.
[8] 王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时代建筑,2012(2):66-69.
[9] 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
[10] 季松,段进.空间的消费——消费文化视野下城市发展新图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7.
[11] 瓜里亚尔特.从城市规划到城市人居[J].城市环境设计,2015(9):40.
[12] HOLE S. Anchoring[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Review, 2007:39.
[13] 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2.
[14] MORGAN L. The Melrose malaise[J]. Los Angeles Reader, 1996(8):10-14, 59.
[15] BAUDRILLARD J.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M]. Sheila Faria Glaser, trans. Michige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en Press, 1994: 85.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0年第1期 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鞠曦、章明、秦曙《绿之丘:上海杨浦滨江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
作者简介:鞠曦,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章明,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导,建筑系副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秦曙,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 副主任建筑师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07049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20)
[1]鞠曦、章明、秦曙.绿之丘:上海杨浦滨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J]. 时代建筑,2020(1):92-99.
[2]莫万莉.后工业场址中的美术馆:上海西岸美术馆[J]. 时代建筑,2020(1):100-105.
[3][意]劳拉.安娜.佩泽蒂著,李焜 译,郑超、李华 校.建筑考古与场地再写: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J]. 时代建筑,2020(1):106-113.
[4]徐风、尹澎.上音歌剧院:建筑与音乐的对话[J]. 时代建筑,2020(1):114-119.
[5]刘晨.通天塔悖论:建筑模型博物馆杂谈[J]. 时代建筑,2020(1):120-129.
[6]徐好好、曾宇健.孟岩:广州上蒙圣街18号住宅[J]. 时代建筑,2020(1):130-139.
[7]陈嘉炜.阿尔瓦罗ˑ西扎锐驰馆探析[J]. 时代建筑,2020(1):140-147.
[8]任祖华、梁丰、潘天佑.回归建造: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的设计思考[J]. 时代建筑,2020(1):148-155.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精细化再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