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6
写小说
7
南京李志
8
百度
9
今日热点
10
微信公众平台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6
写小说
7
南京李志
8
百度
9
今日热点
10
微信公众平台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著名口述史学者Portelli的一部被忽视的口述史作品 | 一个工业小镇的传记:意大利特尔尼(1831-2014)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拧巴”保险,为什么成为了新中产的甩锅方式?| 湃客Talk
原创
湃客Talk
湃客工坊
2020-02-04
“年轻人也开始买保险了”,在当代社会,保险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甩锅方式。当焦虑的中国新中产,遇上拧巴的保险,产品多、保费高、索赔难……如此多的标签下,关于保险,我们到底应该被科普什么?
「湃客Talk」第4期请来了“懂保险的超级奶爸”槽叔,在「湃客读者群」内分享了他对保险行业的思考和建议。他认为,买保险就像吃麦当劳,挡饥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保险为什么突然“火”了?
保险这个行业也没有发生什么质的变化,为什么感觉每个人都开始关注了,这个领域突然变火了呢?
如果一个东西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是因为它进入到了一种信息的正向循环里。举个例子,两年多前朋友圈会流传着一些非常火的文章,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北京中产的老丈人因为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住进了ICU,花光了家里数以十万计的积蓄。这种文章因为它真实且可感受,而且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家甚至觉得这个作者可能就是同事,或者校友。
这种切身实际的感受会让大家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闻本质上不是由保险公司所经营策划起来的,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现实的一种判断和映射,换句话说,只有常识才让我们觉得这件事很重要。
为什么说“花光中产几十万元”这件事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因为大家突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平时所缴纳的医保,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那么当国家医保有短板时,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找到了大家后来都公认的一个答案,就是商业保险。
VCG
医保和商保的逻辑和概念有什么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个体意识有没有逐步增强?以美国或者日本这些相对来讲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例。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个体意识极强,“我认为我很重要”、“我要为我自己负责”;基于这个判断“我要在财务和风险管理上为自己负责”,而负责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购买各种发挥不同功能的商业保险。
而在我们国家,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更多是说“国家为你搞定”、“政府来养老”等等,这些表述可能会让大家弱化个体和集体间的概念。随着社保医保、养老职能愈发地不堪忍受重负,在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如果想解决个体需求,你必须自己做点什么事情。就像大家每月缴纳的医保,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帮助的是别人。大多缴纳医保的人比较年轻,他们自己用的钱不多,反而是给别人用了。
相反商业保险的逻辑是一对一的。不管是医疗险还是重疾险,你买了只有你能享受,你买多少你能享受多少。这个基于个体的逻辑和我们传统集体意识是相违背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以上内容不像是一个保险公司的人说出来的。实际上从我个人经历和看法来讲,我更倾向于从一个宏观角度去发现一种社会趋势,再从这个趋势里看,我们每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位置,怎么去解读。
另一个关键点是除了个体意识越来越强以外,政府也希望保险公司被大家重视。政府职能是非常庞杂的,它既要管你吃喝拉撒,也要管你养老生病;而当它这个职能HOLD不住时,政府会希望保险公司发挥职能,起到辅助作用。翻开以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保险其中一个重要定位是社会管理职能,代表国家去行使风险兜底。当我们出事时,国家会有机制介入,但国家更希望我们当年买过保险产品,有保险公司帮我们解决一切。这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一是个体有需求;二是政府觉得保险公司很重要,希望大家买保险。在这种两厢情愿的作用下,保险的重要性就变得愈发明显了。
保险行业一直缺乏人性化表述
关于保险的图书其实我们一直都不缺。例如两三年前,大家在网上搜索“保险”、“重疾险”相关的关键词,就能找到保险相关的书。但有一个问题:这些书本身并没有教消费者怎么去买保险,而是教卖保险的从业者如何更好地卖掉保险。
为什么图书市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两点,一是在出书之前,出版社和作者一定关心的问题是书能不能卖出去,而能否卖出去取决于动力。如果代理人非常希望把保险卖出去,那这个动力会迫使他去买这本书。二是除了受众需求因素以外,保险行业非常复杂。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个代理人或经纪人和你聊产品的条款、细节、卖点,以及你为什么需要它。但是和他聊完之后,你还是感觉有点懵。这个“懵”本质上就体现于保险产品设计的复杂性。
VCG
为什么一定要做保险科普?
因为市场上非常缺这个东西。
保险公司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里,一直没有找到自身面向大众的描述方式。
它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灌输“保险多么重要”以及大家为什么需要买。
它从来没有回到原点去告诉大家“这个产品其实是这样的,你看一看,如果你能看懂,你再来判断你要不要买”。
总的来说,保险行业一直缺乏一种人性化表述。随着我们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没意思,可能根本不会去看。所以保险行业要改变方式,就必须从学会说人话,学会做科普做起。
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我试图找一些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比如把保险产品类比成一个麦当劳套餐。如果大家觉得保险产品很复杂,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套餐里面有汉堡、鸡翅、薯条和可乐。如果我跟大家说,这个是可乐,那个是薯条,你们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就会说“那这个我知道,你应该先给我讲单品,再讲套餐”。
保险行业长期以来的商业模式是希望把套餐卖给大家,以致到后来大家可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单品。有些人可能爱吃牛肉汉堡,但后来发现买的是超级鸡腿堡,这就造成我们认知上的一个错误。另外我会在做科普的过程中,给自己下一个硬性、量化的指标。写东西的时候,我每写完一张,就拿给我爱人和老丈母娘看。如果他们能看懂,那这个科普的内容就做到位了。
保险的“四大金刚”
作为消费者,我们最应该了解的保险知识有哪些?
前面我提到的例子叫麦当劳保险论,也就是说,大家其实可以不用买一个套餐。我上中学的时候,为了省钱,只会买一个10元的巨无霸,而一个套餐要15元,那么我就可以省5元。但如果渴了怎么办,我喝水;薯条怎么办,我不吃。只要能吃到汉堡就可以了。所以大家应该先买自己最需要的产品,就跟汉堡的作用是先挡饥一个道理。
对于具体到怎么买,买哪一款产品的这类问题,我建议大家记一句话,中青年群体主要关注四类产品,分别是重大疾病险、定期寿险、医疗险和意外险。这四类保险产品在我的书中也被统称为保险的四大金刚。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功能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这四类产品分成两个目的,一类是解决死亡的风险,另一类是解决疾病的风险。
VCG
解决死亡风险的产品有定期寿险和意外险。定期寿险的逻辑是在一个定期的时间里去赌被保险人会不会身故。这听上去非常荒谬,但实际上背后蕴藏的价值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背负责任。以我为例,我有房贷和车贷,而且我孩子还很小,但如果哪一天我撒手人寰了,是否应该给我的家人留一笔巨款呢?当大家同样跟我思考到这一点时,你们就成功地把自己引到了一个重要的保险概念上——保额。保额是当发生风险时,你能获得的赔付上限或者赔付总额。当然保额越高就越好。不管是买定期寿险还是重疾险,如果它的保额很低,可能还不如你一年的收入,那么这个保险规划就不是特别科学。
重大疾病险是所有产品里大家感知度最强的。因为我们经常听到它的名字。这个产品好像是在说只要得了大病,这个保险就能够解千愁。实际上重大疾病险是得了国家规定的几十种重大疾病或者上百种重大疾病以后,我们才会获得赔付。这些疾病已经基本覆盖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很多情况,比如我们常见的癌症、急性心梗以及老年会面临的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这些都是重大疾病。
至于医疗险,它是当大家和医院发生关系而产生的医疗费,除了社保报销完的部分,剩下的都交给保险公司去报。但真想实现这么简单的责任,大家要花不少的钱。所以保险公司会把这个责任中的部分责任摘出来,单独做一个保险产品,叫百万医疗险。它的本质是当大家得了比较大的病,需要住院了,自费超过一万的部分,保险公司会帮你们出。
百万医疗这类产品这两年非常火,它的价格本身也不高。但每年中国有多少人是实际住院,而且自费超过一万的呢?其实这个比例还是较小的。但为什么这个产品有价值呢?因为它真正解决了风险这两个字的真实含义。所谓风险,指的是我们无法承担支付单。看门诊或者小手术都不会让你破产。我们会破产的是像北京中年风险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治疗费用。百万医疗解决的就是它。大家可以去了解这类产品,确实值得人手一份,也难怪很多公司把它叫做你的第二份社保。
最后是意外险,这款产品往往是四款里价格最便宜的。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并能发挥用处的意外险。第一,意外险包含的第一项责任往往是意外身故或者意外全残。如果你意外身故的保额过低,那么真正发生意外风险时,获得的赔偿自然也很少。所以意外身故的责任要足够高到五十万或者一百万。第二是意外医疗。因为意外导致的受伤,我们需要去住院。这时意外医疗的责任就很重要了。它不会限制门诊还是住院,但它可能对自费药有限制。也就是说,是否只有社保内用药才可以报销。所以意外险的价值在于不要限社保。大家可以买一个意外医疗责任涵盖地广一点的保险,比如它既包含自费药,也包含社保里的乙类、丙类药。
这四款产品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出现的。对于单身的人来讲,没有对于配偶或者孩子的责任,那么你只需把自己的疾病风险解决了。但随着你进入不同的人生阶段,你会发现自己需要新的保险产品来解决自己关切的风险。这说明保险是一个长期配置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更多的是说你在现阶段需要什么。
互联网保险,没什么不一样
我现在是在一家寿险公司总部负责整个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业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职业给我带来的思考和经验。
现在我们会在很多手机APP里找到保险产品,看到销售保险的链接。点击输入信息付款,我们就买到一份保险了。这些保险和大家从线下遇到的代理人、经纪人手上买的是一样的吗?在这我希望大家意识一个问题,保险产品不管是从哪里买的,本质都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只是销售渠道不一样而已。举个例子,格力公司在销售空调时,它既会选择在线下电器店销售,也会选择在线上京东或者天猫销售。保险公司也是如此,它会把产品让代理人去销售,也让线上去销售,无非是渠道决定了这个产品的形态、责任和功能而已。
大家最想关注的可能是,如果我从网上买了,好像没有人给我服务,那这个产品安不安心呢?在这我想说一下,服务方到底是谁?当然,经纪人和代理人的确很重要,但是服务最底层的提供商永远是保险公司。比如当发生理赔时,这个钱决定不决定给到你,理赔的款多长时间给到你,这些都是由保险公司来操作的,而保险的中间人只是起到一个材料收集、整理、提交并告知你进度的作用。
不同产品所需要的服务程度也不一样。假如你买的是一款包含门诊责任的高端医疗,那么你可能要经常和保险公司打交道。如果有人帮你做理赔,这会省很多事情。而像定期寿险和重疾险这种一生可能就遇到一次或者两次的,它们的服务就不会有多么高频。大多时候,自己或家人打电话和保险公司进行报案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了。
如果大家觉得仍然需要有人服务的话,也完全可以的。现在,即使你是在互联网上买的保险,它也是通过一个持牌的保险中介公司销售的,因此它也有义务在理赔和服务时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在网上买保险,大家大可不必担心服务的问题。如果你真的担心,我建议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问平台;“如果后期发生理赔了,或者我在购买后想变更我的银行账号,以及做其他的服务,有没有人来解答我的问题”。如果你不满意它的答案,说明这个平台显然没做到它应该做的职能,你就可以不在这里买。
互联网保险最大的价值在于大家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公平、流动性比较强的环境里获得信息,从而帮助自己做决策。保险的配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买完医疗险、重疾险这四大金刚以外,就没有别的需求了。但当你步入中年时,当你想存一点养老金,想做一些长期的,稳健的投资,这时保险对你来讲意义就更大了。那从哪里来获取信息呢?经纪人、代理人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你能养成在网上看产品,保持实时更新的习惯,我相信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总之,通过这次分享,我希望大家能了解:第一,了解保险知识为什么很重要;第二,保险产品对你来讲有什么价值;第三,在挑选保险时,你如何去判断它适不适合你;第四,到底应该买哪几种保险。如果我的分享能让大家了解到以上问题,这次分享就值得了。
以下为读者群问答:
医疗支出就像一口锅,你甩都甩不掉
@楽一:
身边很多刚毕业出来的年轻人们,感觉买保险压力很大怎么办?
槽叔:
我非常理解年轻人的预算很紧张,没法买保险。我建议年轻人就去买一份意外险和百万医疗,一年也就几百元,我觉得这个是人人都能承担的。至于重疾险和定期寿险要不要买,大家可以随着自己人生阶段的变化再考虑。
@码字越多越革命:
据我所知,我国的五险一金,虽然落实情况存在一部分问题,但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所见效的保障方式,它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槽叔:
五险一金其实挺给力的,我们不要误解它。首先我觉得我们国家在五险一金上做的非常牛。我们确实承担了这个星球上广泛最广、密度最强、深度最深的一个全国社保体系。尤其是随着前几年新农合或者是大病医保这种在乡镇一级推行的社保政策开展以后,基本上医保的覆盖度变得比以前广多了。
但就像我说的,医保是一个全民的大锅饭,它只能解决部分医疗费的报销。如果一个被保险人得的是恶性肿瘤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他需要用到一些自费药,甚至是一些进口药,哪怕是在医保乙类和丙类目录下,他都需要支付一部分比例的费用,那么这个保险人就会面临一些财务上的问题。
回到这个问题,怎么去评价医保?我只能说它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壮举。但是对个人来讲,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坚实一些呢?因为你买一份百万医疗,它能够解决自费药,能够解决上百万医疗开支的产品。三十岁男性和女性一年只要交付不到五百元,所以为什么不把医保做得更坚实些呢?
@Quiet-乐:
对于当前“老龄化社会”趋势的预判,以及社保基金压力加大的情况,保险行业有什么针对性应对吗?
槽叔:
我知道老龄化问题是人人都焦虑的,但是人人都感受不到,因为它离你太远了。现在,国家面临的养老金压力确实是比较大的。
个人如何应对呢?回到说我最早提到的个人意识觉醒,如果你想对自己负责,你可以先看看自己未来大概每个月领多少钱。第二,如果你觉得不够,那么你还想领多少钱?然后把钱倒着去推算,为了将来能拿到这笔钱,你现在要每月存多少钱到自己的养老金里。具体的操作思路是,如果你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男性,坚持每年都交一元,交到自己六十岁退休,那么你在六十岁时,每年就能拿三元。这三倍概率已经很高了,它背后的定价利率已经高达4%左右了。
所以如果大家有余钱的话,每个月假如投资一千元的养老金,那么在六十岁时就能拿到三千元。当然如果你比三十岁还年轻,交费时间更长,未来可能就会变成四元。
VCG
@小罗北:
针对五十岁以上的长辈,现在百万医疗类的产品最长的保证续保六年,重疾险不能买或者保额保费倒挂。我们该如何为长辈选购保险?
槽叔:
为长辈选购保险,甚至比自己买保险还重要。如果我们不给老人买,那么当老人出现极大的医疗支出时,它就像一口锅一定会掉在大家的头上,甩都甩不掉。所以给老人买保险就是给自己甩锅。大家把这个锅甩给保险公司头上,父母的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高枕无忧。
这个小罗北同志提到了两件事。一是给老人买百万医疗。这个产品有些是保证续保六年,有些是不保证续保,但是续保条件还不错,这些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就是给老人买了百万医疗。
可能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他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因为大家没有为60岁左右的父母测算过,他们如果买一款重疾险要花多少钱?同时他提到的保费倒挂,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说我分20年交费,每年交四千元,20年下来累计变成8万元。实际上我买的保额只有10万,保额10万后累计交8万,差别一点都不大。这是因为老人买重疾险本身就已经很贵了,所以这时我的建议是,大家就不要买了,买医疗险就够了。大家也不用纠结只有六年保证续保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大家纠结能解决的,医疗险本身就不可能保证终身续保,六年已经很长了。
大家通过这款百万医疗让老人的风险能够最大可能地释放出去,已经是大家在目前中国保险行业,甚至说在全球的保险市场里能选择的最好结果了。我觉得大家不用焦虑,你会非常释然,通过这个保险已经获得了父母医疗险中短期的一个开支分担和甩锅。这已经完全OK了,不用再买别的了。
索赔路上,我们要知道些什么
@小静:
身边有亲戚购买了商业保险,最后索赔的时候不尽如人意。怎样让个体相信商业保险?
槽叔: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为什么你们保险公司不赔呢?我把它定义为对保险公司的一种误会,或者是保险公司没有及时沟通,导致误解。
这个问题有一个代表性的话术叫做“亲戚买过,但理赔是不尽人意”。比如张大妈买了意外险,脚崴了,保险公司不赔。张大妈就怒了,但实际上她当时买的那款意外险只包含了意外身故,没有包含意外医疗。这相当于你买了一个没有牛肉饼的汉堡包,你咬一口问,为什么有肉?
保险赔不赔是有规则和标准可依的。比方说重大疾病险,什么叫重大疾病?一定是要满足国家规定的那几种或者那几十种才可以。所以多了解一些保险知识,就会知道很多时候保险不赔,只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它应该有这个功能。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跟大家说,如果你们把保险四大金刚都配全了,医疗险也包含了小额的门诊责任,那么在任何情况下发生的意外风险也好,疾病风险也好,身故风险也好,都能获得赔偿。
我有近十年的从业经历,我也愿意承认保险的代理人团队、销售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点连监管都不避讳去谈。但大家一定要认识一个客观事实,中国很难提供可以把事情说清楚,而且同时了解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和医学知识的人。
但我们十几亿人民对保险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说为了培养一些精英代理人而不去扩充代理人团队。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自己学点保险知识,在和代理人沟通过程中大家就可以有来有往地去跟他聊,这其实就能解决最大的问题。
VCG
@孤雁说飞:
最近有新闻说当事人买了保险,但是生病了之后,保险公司又说不符合;而且很多老百姓都有觉得保险是不是骗人的顾虑。
槽叔:
这和上一个问题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但它的角度不一样。也就是说,大家在投保的时候,健康告知该怎么做?“我有病要不要告知?”或者说“我没有这个病,但保险公司将来非说这个病不给我赔怎么办?”
健康告知问了你就答,没有问你可以不答。健康告知是把保险公司关心的一些问题,通过文字形式表述出来。保险公司很想跟你确认病情到底是怎样的,但是他们不可能每个人走到你的面前,说“来,我们聊一下。”网上的情况尤其如此,网上的保险有健康告知,你需要根据这个来判断你是不是能买。如果你都告知清楚了或者你确认这些问题自己不存在,就不用担心将来保险公司不赔你。
而且很多所谓出了险不赔的案例里,故事的真相是刚买完就出险了,要么是等待期没过。保险必须过了半年等待期或者三个月等待期后才赔;要么是刚刚过了等待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性疾病没有告知,这时保险公司不赔是合理的。
想了解,不抵触,这就是保险的进步
@辶C:
为什么感觉接收到的保险信息变多了?卖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但整个保险行业需要这么多人吗?
槽叔:
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保险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大家有这个想法,所以我才有机会聊这个话题。想了解,不抵触,愿意接受,这就是保险行业的一个进步。我们有更好的消费者,那我们更有义务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际上看似越来越多,也就身边一两个人去做了。大家没看到的是,一年前踏入保险行业的另外两个人已经不做了。这个行业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保险代理人的数量在过去两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甚至还有小幅的下降。那为什么大家会明显感觉卖保险的人越来越多呢?很多时候舆论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至于行业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人呢?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认为,保险是需要讲解的。当然大家可以在网上查资料,但是你们还是会希望有个人坐下来跟你聊一聊,这个需求本身是合理的。所以行业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承载这个需求的。保险公司要做的是让这些承载需求的人成为更好的人。
VCG
@長社:
您对现在支付宝的那些“保险”,比如相互保怎么看?
槽叔:
第一,相互保不是保险。保险是经过保监会或者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保险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才叫保险。而相互保,只是蚂蚁金服设立了一个社会组织,在这个社会组织里,他们自我管理,相互分担。它和保险是两回事。
但这不代表相互保不好。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相互保的。很多人之前不知道保险,通过相互保才知道,原来保险可以在我得癌症之后给我30万。大家又会产生疑问:相互保是不是一种保险呢?不是的。加入相互保后,你不一定能获得别人的众筹支持。所以大家要有一个心态,你进去之后最多花100元,这个数据也是相互保根据大数法则以及精算相关推荐出来的。你加入到相互保以后,该买商业保险还是要买商业保险,因为相互保根本不能代替保险。
相互保的商业价值对于支付宝来讲,就是聚拢对保险有认知的人,让他们先看看支付宝上有哪些保险,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最终支付宝通过保险来赚赚取收益。站在消费者层面来讲,以我为例,我就会加入相互保,但我同时也会配置该配置的商业保险。为什么呢?假如你是一个年薪20万的人,得了重疾,你要花三年去治。如果你三年都没有收入,理论上你应该获得60万的补偿,但相互保只有30万。所以怎么办呢?再配置一些重疾险。
@Quiet-乐:
现在大大小小的保险也挺多,连手机都有碎屏险。保险买完后如何管理呢?
槽叔:
现在保险无处不在。我该怎么管理?这个问题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保险行业是分为寿险和财险的。碎屏险、账户安全险、退货运费险等等,这些东西都属于财产险。
财产险的特点是什么呢?大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保修证书,它是一个权证,不是保险。它是当你在用手机或者在用淘宝时,给你提供一种保证,这时你不用特别去在乎它在哪里。当需要它时,它自然会发挥作用。而我们一定要重视的是和人相关的保险产品。比如我提到的保险四大金刚,大家可能有的是在第三方网络平台买的;有的是在线下的经纪人、代理人买的,把它们管理好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方法,有两个。第一,大家要有一个Excel表格。这个表格会分为很多列,每一列对应的是一个字段,不同字段有不同功能。比如我有三款重疾险,它的名称是什么;每年保费是多少;大概保什么责任;它的保障期限是到80岁截止还是保终身,我把这些列下来。这些表格做完后,大家可以把它发给你们至少两个最亲近的亲人。这样当出现问题时,他们看了这个表格就会知道,你当年买过这个产品,他们要去找这个保险公司理赔。
第二,找一个非常靠谱的经纪人。他会了解你家庭的保险配置,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如果他离职了怎么办?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的职业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时候大家选择保险销售,是基于人生职业发展变化中的一个波动而临时跳入这个行业的,这自然意味着他不知道能做多久。但这不一定代表你不信任他,而是说你把足够的权限放给他,你依然要对自己负责,做一些保障管理的工作。
@湃客小助手:
您的书中说到,现在许多人将保险视为一种投资方式。为什么呢?
槽叔:
当我们说保险产品和投资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想表达什么呢?有的人可能想表达保险产品的投资相对来讲比较安全,它不像基金或者股票这种权益类投资,有比较大的起伏波动,甚至是不保本的。保险产品整体来看,安全性极高,甚至会有一个保证的收益。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保险所谓稳健的投资收益也意味着它不会太高。比如说,市场上利率相对比较高的养老年金,它可能也就在4%左右。4%可能和一些P2P或者一年期这类短期理财的5%、6%相比并不高,但它是一种保障终身的复利投资,也就是扣掉成本之后,大家才可以按照4%去复利滚存。如果大家需要这类的资产配置,那么花一些钱去买养老金就可以了,但不要奢望它成为实现大家财富自由的一种方式。
养老这件事永远不可能只靠保险来做。大家想增加未来养老收入的话,应该是通过多种方法来做,比如通过长期定投一款风险相对比较高的基金来做;通过买养老金来做;通过买一个铺面,将来收租来做。也就是说这一切的风险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最终通过风险的平滑,让所有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来实现大家一块提供养老金的结果。
本期嘉宾/
槽叔
整编/
周双玲 实习生 罗炜熠 胡雅婷
你还想看到关于哪些作品/话题的讨论?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3年监狱教育,我不仅教美国重刑犯学说中国话 | 湃客Talk
走过“生育合作社”的老年人:
有性需求,且有问题 | 湃客Talk
5年走了40个荒村,他用影像记录中国乡村变迁图景 | 眼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